议论文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常用的、基本的方法是分解中心论点,然后用几个分论点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横向并列、纵向递进、正反对比、对立统一等几种。因此,在写作议论文前,要紧扣材料和任务驱动,设置好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再动笔写作。下面主要谈谈本论的写作技巧。
一、分论点的设置要求
拟写分论点的要求:分而有理,分而有序,分而有度,分而有范。
(一)分而有理
分而有理就是列举推敲分论点的角度要科学合理,重心准确。围绕中心论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论点之间应该不重复,不包含,不交叉;重心要准确,紧扣关键词,不能偏移。
(二)分而有序
分而有序就是要统筹所罗列出的分论点,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安排好它们之间的顺序,或由重到轻,或由小到大,或由浅到深……不能东扯西拉,杂乱无章。分论点之间的排列顺序一般为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逻辑式等。
(三)分而有度
分而有度就是分论点在数量上应该达到最合理的个数,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因为分论点如果在五个以上,在规定的800字的考场作文里,每个分论点就只能有100字左右的篇幅了,这样,一般很难把分论点说深说透;分论点如果低于三个,结构上则会有不完整、不匀称之感。所以写作议论文时主张提出三个分论点,论证一个分论点在300字左右。
(四)分而有范
分而有范就是每个分论点要表达得精练规范,具体来说,每个分论点不应该太长,字数最好控制在20个字以内;如果分论点太长,阅卷老师往往不容易一眼看出。每个分论点的字数应该大致相同,结构大致相似,因为这样的句子既醒目,又更能显示考生不同凡响的表达能力,还能体现构思的整体性、严密性和精巧性。同时,多用中心论点句中的关键词,多用整句、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拟写分论点句,能使老师迅速抓住分论点。
二、分论点的设置角度
分论点的设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在高考作文中,最容易用到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好处和危害。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或某几个角度设置分论点。例如:
(一)“是什么”的角度
例:《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分论点是从“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什么”角度设置的。分论点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分论点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分论点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分论点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二)“为什么”的角度
例:宋代罗大经的《勤有三益》(出自《鹤林玉露》),中心论点是“为人当勤劳”,就从为什么角度设置分论点:分论点: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分论点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分论点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三)“怎么办”的角度
例: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拿来主义”,其中一个分论点为“他占有,挑选”。这个分论点就是从怎么办的角度设置的。
(四)“好处和危害”的角度
例:高考作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有考生的中心论点设为“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从好处角度设置分论点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分论点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三、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确定好中心论点后,要依据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分论点。议论文的分论点以三个为宜。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总分关系等。并列关系分论点间属并列关系,递进式关系分论点间属递进关系,对比式关系分论点间属对比关系,总分关系分论点间属总分关系。
四、并列关系分论点的设置方法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总分关系等。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设置法是考场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设置方法中,一般可以采用如下设置方法:分解法、阐述法、利弊法。(www.xing528.com)
(一)分解法
论证中平行结构的几个方面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和具体化,恰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
例:《理想的阶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并列的几个部分可以说是对“奋斗””一语的分解: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进行论证。
(二)阐述法
论证中平行的几个方面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
例:《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中心论点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分论点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分论点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分论点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分论点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阐释类的议论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
(三)利弊法
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
例: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议论文《勤有三益》,中心论点是“勤有三益”。分论点①: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分论点②: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分论点③: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中心论点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分论点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分论点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论述主张、做法类的议论文常用此形式,如《学生要不要参加家务劳动》《课外阅读小议》。
本论部分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设置的好处:
一般来讲,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中,适时恰当地采用并列关系的分论点,有如下优点: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论证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除了并列关系外,还可以有递进关系、对比关系、总分关系等。不过,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中,并列关系的分论点更便于设置,同学们也更容易掌握。如果掌握了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设置方法,也可以学习其他的设置方法。
【典例探究】
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指出本论的设置方法及好处。
阅读是一种孤独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