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类文本阅读的优秀解题方法

解析类文本阅读的优秀解题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才、神童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天赋,不可能是外在原因,据此可推断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可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据此可推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需要指出的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这对判断“答非所问”的问题非常关键。

解析类文本阅读的优秀解题方法

一、辨析选项的常用方法

根据选项设置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在分析选项时采取相应的方法。一般而言,辨析选项要注意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1.常识常理推断法

设置错误选项常常要改换原文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对原文内容、逻辑等进行曲解,这样就可能造成一些选项在表意上不严谨,出现不符合常识常理的现象。据此,我们就可以用常识常理来推断选项的正误。如: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天才、神童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天赋,不可能是外在原因,据此可推断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2.敏感词推断法

有些选项中会出现一些敏感词,这些词或表程度,或表范围,或表因果,或表已然未然、偶然必然等。错误选项经常在这些词语上做文章,所以我们解题时,首先要关注到这些敏感词,分析其表达的意思是否恰当。如: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句中“直至……才”就是敏感词,它可能导致语意表达的绝对化。结合实际分析可知,东汉许慎早有《说文解字》,已成经典,他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岂能无据?据此可判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常见敏感词总结如下:

(1)概念词。可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范围词。可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如全部:全、凡、都、所有、任何等;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大部分等;个别:只、唯有等。

(3)动态词。可准确了解事件事物进行发展的情况。如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必将等;或然:可能、或许、估计、如果、未必等。

(4)指示代词。可准确了解它们所指代的人物、事件、时间及范围等。如这、这些、此、那、之、其等。

(5)总领词。可准确了解它们所领起的内容和所管辖的内容范围。

(6)总括词。可准确了解它们所总结的结论。如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

(7)因果词。可准确了解何因导致何果,何果由于何因。如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

(8)程度词。可准确了解程度。如特别、十分、稍微等。

(9)频率词。可准确了解频率。如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10)条件词。可准确判断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如“如果……那么”是充分条件,“只有……才”是必要条件。

3.逻辑分析法

有些选项本身在逻辑上就存在错误,如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多因一果变为一因一果等。要善于从文句和文章中去进行推断分析。如: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既然是悲剧而不获得悲剧感,岂不是自相矛盾?据此可推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需要指出的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这对判断“答非所问”的问题非常关键。

4.细节对比法

如果精读选项不能发现任何问题,就要从细节对比分析入手,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看准细节。而要想看准细节,就要注意对选项进行结构分析,然后一步步进行比较,如比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比枝叶(定语状语、补语)、比用词、比逻辑等。如选项“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原文《论语·宪问》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通过结构分析,谓语、宾语部分是“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选项的主语是“一句”,原文的主语是“这一条”,然后分析其指代内容,即可发现选项的问题。

5.论证分析法

论证分析类的题目,要首先进行分析,看选项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的分析,然后结合文本逐一进行分析和思考。一般而言,选项会从论证过程、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设置。如选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这个选项就有两个信息关键点,一是论证方法——比较,二是认证内容——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思考。

二、论述类文本的答题步骤

(1)快速阅读文本,整体掌握议论文文本的观点、论证和论据。

(2)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3)精读选项,准确理解选项内容,进行初步推断。

精读选项。读选项时,首先要看是否有敏感词,若有,要根据敏感词对选项的内容与逻辑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合理,若无敏感词或者通过敏感词不能发现问题,再进行结构和内容分析。进行结构内容分析时,首先看对象,其次看层次,提炼其内容要点,然后再看修饰部分。如果能发现意义、结构、逻辑上的疑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初步判断,如果不能发现,先不要急于找原文验证,继续读下一选项,直至能找到疑点,这样才能节省时间,避免无效阅读和浪费时间。如果四个选项读完以后,仍然无法找到疑点,最后再根据每个选项的要点找原文验证分析。

特别注意的是,在阅读分析选项时,一定要同时思考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是否有敏感词?这些词语的指向是否合理。

②选项在结构上是否存在搭配不当等问题。

③选项的内容是否合乎题干的要求,是否符合常识常理。

④选项的逻辑能否成立,因果能否读通,推理是否严密。

⑤修饰部分的限定是否合理。

(4)回归原文,对比验证,做出结论。

有些选项可以直接推断做出结论,如不合常识常理、不合逻辑、搭配有问题等。但当我们心中存疑时,就要回归原文加以验证。此时,首先用速读扫描法找到对应区间,然后结合对应区间对选项中的疑点进行验证。如果对应选项没有找到疑点或疑点没有问题,就要将从选项中提炼出的信息要点一一加以对比,此时的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上下文语境对于内容的限定。

②对应区间中的敏感词。

③对应区间所表达的主干内容和逻辑。

④对应区间内的修饰部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解题的注意事项

(1)如果遇到从全文角度整体考查论点、论据、论证以及文章结构的考题,建议同学们整体阅读文章后,先从此题入手,再做其他考查具体细节的题目,以便从整体上先把握文章,再从细部精读。

(2)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还要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3)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4)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5)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就要答全几层意思。

四、《论述文解题歌诀》

有老师把论述文解题方法归纳为《论述文解题歌诀》,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现摘抄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审清题意和要求,看清文中有没有;

弄清概念莫发愁,修饰词语勿遗漏;

“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不调头;

夸大作用是吹牛,外延改变也是错;

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

【典例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