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诗歌的题型与答题模式探析

古典诗歌的题型与答题模式探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鉴赏诗歌六种模式的问答模式(一)意境型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古典诗歌的题型与答题模式探析

一、古典诗歌的题型模式和答题模式

二、鉴赏诗歌的答题原则——“六紧扣,一变通”

“六紧扣,一变通”即紧扣中心,紧扣意象,紧扣象—境—情,紧扣诗句位置,紧扣题目,紧扣答题模式答题,变通答题模式答题。

三、鉴赏诗歌的答题步骤

鉴赏诗歌的答题步骤:感悟诗歌中心;分析题型,思考答题模式或变通答题模式,确定答题思路;依据答题思路答题。

四、鉴赏诗歌六种模式的问答模式

(一)意境

【问答模式】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设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问关键词:意境、画面、情景、景物、特征等。

【答题步骤】

(1)紧扣意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总的意境特征,包括某时、某地、某景、某物的总的意境特征(画面、情景、特征)

(2)分点对意境特征紧扣意象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记忆】

例1:请从意境的角度赏析此诗。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此诗选取了白云泉、云、水等关键意象,描绘了云儿自在飘荡、白云泉水自在流淌的(意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美景创造了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自由、逍遥、闲适之情(情感)。

(二)情感型

【问答模式】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问变体: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设问关键词:思想感情、中心、主旨等。

【答题步骤】

(1)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

(2)紧扣意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图景,描绘意象所构建的意境。

【答题步骤记忆】

例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被免职后的凄凉、孤独和慨叹世态炎凉的感伤情绪。(情)诗歌通过描绘在暮春黄昏、小雨丝丝、落花零落之时,门庭冷落,门可罗雀,在宿鸟声中孤独掩门的(意象)凄凉、冷落和萧瑟(意境)之景来表现诗人的感伤情绪。

(三)炼字型

【问答模式】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设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设问关键词:字、词。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某物(人)的某特征。

(2)象。将该字(词)放入原句中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图景。

(3)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氛围特点,即意境。(注意运用意境术语)

(4)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

(5)此字(词)在诗中结构上和手法上的作用。(关键词)

古诗讲究构思和炼字,有时一个字(词)通领全诗:或点明题旨,或成为全诗的线索,或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照应标题,如果在结构上还起着作用,就不能少此答题点,反之,则可以省略此答题点。

【答题步骤记忆】

例3: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青松繁茂、鹤鸟众多的景物特征(意义),生动描绘了余晖落照之时,来访者稀少,在繁茂的松林中,美丽的鹤鸟归来的(意象)清新美丽(意境)景色,很好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悠然闲适的情怀。(情感)用词精当形象。(手法作用)

(四)技巧型

【问答模式】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设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或其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设问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何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技巧。(表现技巧术语)

(2)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用了这种技巧?

(3)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中心)

(4)取得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记忆】

例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岁 暮(www.xing528.com)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本诗采用了借代和反问的方法(何技巧)。①借代(何技巧)。颔联用“烟尘”“鼓角”(意象)借代战争,突出了战争的紧张和艰难(意境),融入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感)。“烟尘”“鼓角”借代战争,视听结合,描写细腻生动,含蓄蕴藉,极具画面美。(手法作用)。过渡作用:承上启下。(结构作用)②反问(何技巧)。尾联上句“济时敢爱死?”诗人只问不答,答案却暗含其中:救国救民时,我怎敢吝惜生命?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才不遇的强烈情感(情感)。(为什么)作用:①使诗人救国救民的愿望更加强烈。(手法作用)②过渡:承上启下,为末句表现怀才不遇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情做铺垫。(结构作用)

(五)形象型

【问答模式】

设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设问变体:试对这首诗所吟咏的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歌主人公的形象。

设问关键词:形象、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这首诗描绘的形象。

(2)结合诗中的关键意象(景物、细节、事物)具体分析为什么描绘了这样的形象。

(3)分析诗作通过此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中心)

【答题步骤记忆】

例5: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中的人物形象。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全诗塑造了英姿勃勃、英勇无畏的(意境)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情感)戍边将士的(类型)形象。①“束战袍”(意象)从衣着方面表现将士的英姿飒爽,“冲”“劫”“斫”(意象)从动作方面表现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感

(六)语言型

【问答模式】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运用术语)

设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设问关键词: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特色。

(2)用诗中的关键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中心)

【答题步骤记忆】

例6: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此诗。

楚江怀古(其一)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本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含蓄隽永。(何语言风格)前三联选取了暮秋露气、寒光、微阳、猿啼、明月、苍山、乱流等(意象)凄凉萧瑟的(意境)景色,融入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凄凉和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情感)。语言质朴,不事雕琢,融情入景,含蓄隽永。(手法作用)(结构作用略)

【典例探究】

1.请从意境的角度赏析此诗。(意境型)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注】:①赠柳:咏柳的意思,咏而赠之。②章台: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称,街上多柳树,唐朝时称之为“章台柳”。③郢:今湖北江陵

2.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炼字型)

江村即事

司空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3.有人认为此词上阕跳出了“落花飞絮,每易伤春”的窠臼,请谈谈你的看法。(情感型)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末尾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技巧型)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5.阅读《夜笛词》,请分析裁衣妇的形象。(形象型)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此诗。(语言型)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