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一般常规句的谓语往往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但判断句的谓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判断句最突出的两个特征:①谓语由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②主语和谓语间可以加“是”或“不是”来翻译。如“亚父者,范增也”,可译为“亚父是范增”。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词有11个:者、也、为、固、是、乃、则、皆、即、必、非。有的判断句没有标志词。
二、被动句
汉语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主动句的主语是施动者,被动句的主语是被动者。被动句的主要标志词有四个:于、为、见、被。有的被动句没有标志词,由语境决定其为被动句。被动句需要用“被”字翻译。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可译为“父母宗族都被杀害”。
三、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往往会省略某个成分。古汉语常见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词、省略介词等。翻译时,需结合语境补充出省略的成分,才能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和顺畅翻译。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了主语“公”,翻译时应补充上。
四、倒装句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强调倒装句等。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主要有三个:何、安、胡。如“沛公安在”,“安”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代词主要有一个:之。如“未之有也”,“之”前置。
(二)状语后置句
古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做状语时,状语需后置。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最常见的是“于”“以”二字。翻译时,往往将介宾短语提到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前。如“青,取之于蓝”,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
(三)定语后置句
古代汉语中,有的定语往往被放到名词或代词之后。定语后置的常见标志词有两个:“者”“之”。翻译时,需要将后置的定语提到它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前,中间用“的”连接。“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用译。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译为“能当面提出我的过错的群臣官吏百姓”。
(四)强调倒装句
有时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作者往往将这一部分倒置,以起到强调作用。常见的倒置的标志词有“之”“兮”两个。有的没有标志词,结合语境方能看出是倒置。倒置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等。翻译时,需将倒置的部分调整到常见位置。如“贤哉,回也”,译为“颜回,多么贤德呀”。
【记忆精要】
【典例探究】
1.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注意这些判断句的特点和标志。
(1)蔺相如者,赵人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翻译下列被动句,并注意被动句的标志。
(1)使不辱于诸侯。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www.xing528.com)
(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翻译下列省略句,请注意结合语境补充出句中省略的词语。
(1)然力足以至焉。
(2)不随以止也。
(3)欲呼张良与俱去。
(4)以为轮。
(5)委命下吏。
4.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子中宾语前置的原因。
(1)夫晋,何厌之有。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5.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后置做状语的介宾短语的翻译方法。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转徙于江湖间。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月出于东山之上。
(5)寄蜉蝣于天地。
6.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后置做定语的词或短语的翻译方法。
(1)客有吹洞箫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群臣侍殿上者。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7.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倒置的词或短语的翻译方法。
(1)渺渺兮予怀。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4)贤哉,回也。
(5)甚矣,汝之不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