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李公择与山中人的故事及其对读书的态度

古人李公择与山中人的故事及其对读书的态度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分)A.山中人将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下列对文章材料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古人李公择与山中人的故事及其对读书的态度

1.(12分)(2019·金山·一模)

思政堂记

[宋]曾巩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耳 C.臭 D.者

(2)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

(3)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②得于己,故谓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①②④⑤

(5)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

2.(13分)(2019·宝山·一模)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左史倚相: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倚相是春秋时楚国的史官。④倍蓰(xǐ):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耳 B.矣 乎 C.乎 也 D.耳 矣

(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中人将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3)下列对文章材料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3.(14分)(2019·虹口·一模)

楮亭记

[明]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荫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荫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酲,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荫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枸橘。这里是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的意思。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言“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chéng):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jīlú):指方木。⑥颒(huì):洗脸。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古代天子优礼大臣,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等九种物品。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焉 D.耳

(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楮树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4分)

(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

4.(13分)(2019·普陀·一模)

灵璧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有删改)

【注】①狃(niǔ):贪。

(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语气词是( )。(1分)

A.矣 B.焉 C.也哉 D.而已

(3)对第③段画波浪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慨叹士人大多不能处理好“义”与“节”的关系

B.挖掘历来人们在仕隐之间难以选择的原因

C.指出隐者安于现状会被指责为遗弃世事

D.剖析仕者为利益所牵而留恋官位的心态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A.第①段开头 B.第①段末尾 C.第②段末尾 D.第③段末尾

(5)综观全文,分析其中“记园亭”“论仕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5.(13分)(2019·青浦·一模)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结髦:喜好用毛编结饰物。②锻炼:打铁。③蜡屐:在木屐上涂蜡。④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⑤百鸟之感耳:百鸟的鸣叫声从耳边掠过。⑥戚里:皇亲外戚聚居之处。⑦被服礼义:喻以礼义为衣服,指王晋卿言行都合乎礼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乎 D.耳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宝绘堂坐落在驸马都尉王晋卿住宅的东面

B.宝绘堂收藏了驸马都尉王晋卿喜欢的书画

C.苏轼年少时轻视富贵生死而特别看重书画

D.驸马都尉王晋卿喜爱诗书也喜欢与人角斗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4)分析第①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

(5)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6.(13分)(2019·徐汇·一模)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有删改)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huì):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shěng):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且 B.所 C.其 D.也

(2)对第②段贤相于待漏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3分)

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1分)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

(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4分)

(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分)

7.(13分)(2019·黄浦·一模)

砚室记

[明]陆树声

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殊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殊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丁)虽然,如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殊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也,惟勿以籝金例之。”十砚主人记。

(选自《陆文定公集》)

【注】①畀(bì):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籝(yíng)金:满笼黄金。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矣 D.耳

(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

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

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砚台更好的,否则不会再谋求

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砚台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

(3)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B.乙 C.丙 D.丁

(4)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5)第③段中“青毡”可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3分)

8.(12分)(2019·奉贤·一模)

凫绎先生诗集叙

[宋]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兖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官对于历史事实不能确认,或对于书中记载有疑问,便留空不记载,宁愿让史书文字有空缺。

(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矣 B.乎 C.耳 D.也

(3)关于文中苏轼对“先君”的表述,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风,对苏轼殷殷嘱托

(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

9.(13分)(2019·崇明·一模)

原才

[清]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雠(chóu):应答,响应。②一命:周制官吏自一命至九命。这里泛指官职低微的人。(www.xing528.com)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兮 C.焉 D.乎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共同的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都凸显出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处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以上”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10.(13分)(2019·闵行·一模)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_,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禆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学。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cuījué):房屋的椽子。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的“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B.乙 C.丙 D.丁

(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4分)

11.(13分)(2019·静安·一模)

巢经巢记

[清]郑珍

①余幼喜泛窥。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欲拾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寓夷牢水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②脙(qiú)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③玉川子:唐诗人卢仝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仝归洛船,崔嵬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⑥摄缄(jiān)固(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哉 C.耳 D.焉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

(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说明只有求足于内才能知晓书的可贵

(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作为第④段

(5)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12.(13分)(2019·长宁·一模)

裕轩记

[明]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尔 C.耶 D.焉

(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3)下列各项中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13.(13分)(2019·浦东·一模)

洞真观横翠阁记

[宋]何朝隐

①洞真观之左右,支垅盘亘。其西矗立如屏者,道士张君文政有阁临之。规模肇自先世,至政尤加表章,而山之泉、石、草、树、鸡、犬、人家,凡登兹阁,皆一目而尽。正李谪仙所谓樵夫耕叟出入画图者。余过而爱之,因为榜曰:“横翠”。家弟彦和能作大字,得山谷老人笔意,令书其榜,而揭于阁之颜。

②则又为之说曰:古人莫不有爱山癖,而兹癖非静者不能。盖奇峰绝巘,不择地而有之。不幸在无人之境,则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以置通邑大都,有力者往往攘臂其间,化为争夺之场。(甲)

③余常与客游于斯,徙倚栏楯,则是山之回巧献技于前者,如云霞之蒨绚,风雨之晦冥。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千态万状,辐凑兹阁,览者心凝神释,与灏气俱爽,而莫得其涯,诚事外之真乐也。(乙)或者乃曰:“昔韩退之与孟东野城南联句,谓遥岑寸碧,远目为之增明。今阁俯兹山,不啻侑座欹器,与韩意特异,何也?”余曰:“山既静者之好,则远近奚择?且横平冈于座右,耸翠碧于天末,虽若辽绝,至夫景物变态,远近诚弗异也。达人大观决不尔,倘弗谓然,则退之为王氏《燕喜亭记》,何以特赏突然之丘出于所居之后耶?”(丙)

④嗟呼,若果以好远略近为心,则推之人事,必将嗜欲得而喜功名,富贵足而慕神仙。健羡之心,无时而已也。(丁)曾岂静者之为哉!政之师仲清心解于此,政固闻其大端。余既为记以申之,惧吾他日行事,有类于是者,故篇末系见,聊以自警。仍为世俗之戒云。梅溪何朝隐记。

【注】①侑座欹(qī)器:古代君王置于座右用以警戒的一种器物,此处用以形容靠得很近。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虽 而 B.则 而 C.虽 则 D.然 则

(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横翠阁位于洞真观西面像屏风一样高耸的山峰之上

B.横翠阁由道士张文政最早兴建,作者亲自为它命名

C.横翠阁因周围景致如画,登阁即可将美景尽收眼中而得名

D.横翠阁的匾额题字取法于大家,有黄庭坚书法之风

(3)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故凡佳山所在,莫如附诸道释之宫,以备高人胜士之观焉。

A.甲 B.乙 C.丙 D.丁

(4)简析第③段引述城南联句和《燕喜亭记》的不同用意。(3分)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14.(15分)(2019·杨浦·一模)

偶 园 记

[明]康范生

①繇北郭门出,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②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开重门,长江在几席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③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④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⑤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⑥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士不获早用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其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余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①祖生击楫,陶公运甓:祖逖,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楫,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寻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哉 矣 焉 云尔 B.云尔 焉 哉 矣

C.焉 矣 哉 云尔 D.矣 哉 焉 云尔

(2)第⑤段画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3)第⑥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3分)

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苏东坡心高气傲

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苏东坡认为书画应有补于世

(4)说明文章用很多篇幅写景的作用。(3分)

(5)第⑥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15.(13分)(2019·松江·一模)

贵生书院

[明]汤显祖

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

②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③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④吾前时昧于生理,狎侮甚多。受命以来,偶读至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乃叹曰:“谓之天民,当如是矣。”始知“君子学道则爱人”。故每过郡县,其长吏及诸生中有可语者,未尝不进此言。而徐闻长熊公,爱人者也。此邑士气民风,亦自惇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且徘徊于余,不忍余去也。故书《贵生说》以谢之。

【注】①贵生书院:汤显祖谪官徐闻典史,修葺贵生书院。②郊与禘(dì):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③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④熊公:熊敏,江西新昌人,徐闻知县。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乎 C.焉 D.耳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引用孟、孔的话论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仁孝”的重要性

B.通过孟、孔的话强调“仁孝”的重要性,直接揭示人自贱的原因

C.用孟、孔的话阐释知生则贵生的道理,强调“知生”的重要性

D.将孟、孔的话进行对比,论述“大人之学”在于仁孝的重要意义

(3)分析第③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

(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先前对生活的道理不够明白,对很多事情态度亲昵不够庄重

B.我先前对“生”的道理不够明白,轻慢地对待生命的情况很多

C.我先前对“生”的道理不够明白,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轻视侮辱

D.我先前对生理的规律不够明白,轻慢地对待生命的情况很多

(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16.(13分)(2019·嘉定·一模)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_。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湖北竟陵人,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其诗恬淡高远,有意趣。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耳 B.焉 C.也 D.矣

(3)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品质愈卑劣,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4)下列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