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课堂设问:探索不同教学内容

多元课堂设问:探索不同教学内容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这些复杂的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SO2这种重要物质的学习,可采用探究学习的模式,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流程。以上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SO2的知识及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学习热情。这些问题与SO2的性质密切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多元课堂设问:探索不同教学内容

一、“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设问(化学理论教学)

【分析】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原理及理论的教学是难点。相关的学习内容抽象、内涵丰富、外延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较多困难。例如,高一年级《化学 必修1》“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知识体系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又处于高中的起始年级,对高中的学习还在适应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总是不断地“精讲”和“多练”,但往往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在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整合知识结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引出新知识的设问

在复习引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设置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问题,回顾、运用已有知识,同时引出新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1)已知物质的质量,求算物质的量,需要用到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摩尔质量?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摩尔质量的数值吗?

(3)请类比以上知识,设想如果已知体积,求算物质的量,需要用到什么物理量?

(4)请模仿“摩尔质量”的概念,试着定义什么是“摩尔体积”?

2.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探究的设问

(1)请仔细阅读教材,分析你所定义的“摩尔体积”的概念是否准确?若不准确,需怎样修订?

(2)在规定摩尔体积时为什么要加“气体”二字?

“疑”是激发积极思维的诱因。根据已学习的摩尔质量的概念,学生“如法炮制”出“摩尔体积”的定义。但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自己的猜想有不妥之处,与原有知识产生矛盾,探究兴趣因而得到激发。

3.突破难点的设问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能否真正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理解这个概念为什么仅仅适用于气体,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等。因为学习内容涉及微观领域,相对抽象难懂,若能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设问,可以突破难点,学生能顺利地认知新知识。例如,类比8个篮球和8个乒乓球进行设问:

(1)将8个篮球和8个乒乓球按同样的方式,一个挨着一个堆放在一起,哪者总体积大?为什么?这种情况与物质的哪种聚集状态类似?

(2)教室天花板的四个角,地面的四个角,一是每个角各放一个篮球,另一是每个角各放一个乒乓球,这两者所占空间相同吗?为什么?这种情况与物质的哪种聚集状态类似?

(3)结合以上两种情况,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以固态或液态存在时,影响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物质以气态存在时,影响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能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

4.深层次领悟知识的设问

高中化学教学中,当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悟知识要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运用设置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应用,使学生对概念原理达成深层次认识。例如,设置问题如下:

(1)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那么,当1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时,一定是标准状况吗?为什么?请举例分析。

(2)理论上,气体摩尔体积可能的数值有多少种?为什么?

(3)请思考,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定律有什么关系?

【反思】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在课堂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延续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因而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设问,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引导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心智,让成功的愉悦伴随学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蕴藏巨大的动力。

二、“二氧化硫”的教学设问(元素化合物教学)

【分析】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也是重要的内容。学生要学习Na、Al、Fe、Cl2、SO2、H2SO4、HNO3等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反应、相互转化等等。将这些复杂的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SO2的学习,充分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等作用,就能顺利推进教学。研究学情可知,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理论基础。在学习Na、Al、Fe、Cl2等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也基本了解。因此,对于SO2这种重要物质的学习,可采用探究学习的模式,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学习的线索,以问题进行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1.以问题为中心引入新课

资料:全国每年向大气排放2800万吨SO2,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100亿元。

以这段资料为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问引入新课:

(1)空气质量预报中有SO2的含量,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与SO2有怎样的关系?

(3)SO2主要的污染来源是什么?如何减少SO2的排放?

(4)生活中有人用硫黄熏制银耳增白得“雪耳”,其原理是什么?这样制得的“雪耳”,对人会不会产生危害?为什么?

以上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SO2的知识及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学习热情。所以,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做出全面的回答,而是通过后续的学习,逐步了解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与SO2的性质密切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以设问引导课堂探究的过程

在SO2的学习中,SO2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地进行学习,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究。对于重要化学反应的学习,可以从酸碱性、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不同的角度逐一设问,做到教学条理清楚,线索分明。这种设问和学习的思路,同样适用于其它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教师在设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设问题不能太空太泛,使得学生无从思考,无以回答。在教学中,还要提供先行组织者,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酸碱性角度的设问:

(1)从酸碱性的角度分析,SO2属于哪一类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请举例分析,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分析SO2与NaOH溶液的反应,NaOH不足与NaOH过量时,对应的化学反应相同吗?生成物有几种可能?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4)如何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来证明SO2的酸性?请简要说明实验原理及相应的实验现象。

氧化还原角度的设问:

(1)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由低到高有哪些?

(2)从SO2中硫元素的价态入手,结合氧化还原的知识分析,SO2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3)因为具有还原性,SO2可以和哪类物质发生反应?请举出常见的实例,并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4)如何用简单易行的实验证明SO2的还原性?请简要说明实验原理及相应的实验现象。

(5)-2价的S与+4价的S可以发生“归中”反应,在这一类反应中,SO2表现了什么性质?请试写一个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分析。

特性角度的设问:

(1)请观察SO2气体通入品红试液中的实验现象,分析SO2的漂白有什么特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出SO2的漂白特点?(www.xing528.com)

(2)请对比将Cl2与SO2分别通入品红试液中的现象,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

(3)将SO2和Cl2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相同吗?为什么?

(4)将SO2和Cl2一起通到湿润的红色布条上,漂白能力会加强吗?为什么?请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5)将SO2分别通入酸性KMnO4溶液、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品红溶液,分别是怎样的现象?请分析SO2各自表现了什么性质?

(6)请分析硫黄熏制银耳制“雪耳”的原理是什么?这种方法可取吗?请说明原因。

(7)请分类整理常见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请分析其漂白原理及对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在以上的学习中,通过对教师设置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会了从物质类别学习其化学性质的思路,初步体会实验证明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可行性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多种实验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设问的角度,设问的深度和发散性,知识脉络清晰。在问题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顺利展开,对于SO2的化学性质,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通过课堂设问,进行了知识的整合,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课堂教学中,验证SO2的酸性、还原性的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对SO2等物质的漂白性进行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课堂设问,还突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深刻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3.以设问联系生活,关注知识的应用

酸雨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SO2的排放。通过课堂教学设问,学生可将所学SO2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1)酸雨会造成哪些危害?

(2)SO2的主要污染来源是什么?如何减少SO2的排放?

(3)请对照工业上将SO2转化为SO3的反应条件,分析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空气中的“飘尘”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不同的情况,除去SO2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请分析以下问题:

①实验室常用什么方法除去SO2

硫酸尾气中的SO2常用氨水吸收?为什么?硫酸厂由此得到的副产品是什么?

③烧煤的时候常加适量的生石灰石灰石除去SO2,称为“钙基固硫”。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试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美国和日本采用Na2SO3吸收空气中的SO2。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什么。

以上设问,将学生所学化学反应原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用问题带动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巩固、拓宽认知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动力。

【反思】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教学,以分步细化的设问,引导学生通过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问题的设置中,提供先行组织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恰当地设计实验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仍需改进和完善。例如,学生应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对理论知识或实验技能的应用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是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创造性,需要想象力,需要思维品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如何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不断思考的教学研究内容。

三、“过氧化钠”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设问(化学实验教学)

【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倡导通过探究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而实验探究是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更多更有效地进行实验探究,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很多实验,只是原理对应现象,思维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的方案应如何设计?如何使实验设计更有创新和思维价值?实验过程如何能更顺利地开展和推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在Na2O2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学中的化学实验通过设问进行了补充和改进。

1.设问引导实验,引发认知矛盾

心理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创设矛盾型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起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而这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充满热情地去探索和研究,通过学习、交流,解决关键性问题,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

学习Na2O2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先设置这样的问题:

(1)水常用来灭火,我们有没有可能“以水生火”呢?

(2)如果给你一瓶蒸馏水和一团棉花,怎样做到不用火柴就能让棉花燃烧起来呢?

(3)在“以水生火”的实验中,我们用到了Na2O2。请结合燃烧发生所需的条件,分析在“以水生火”的过程中,Na2O2与水的反应可能起到哪些作用?

在以上设问及化学实验的带动下,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解答问题,课堂氛围活跃。因为所设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矛盾:水是用来灭火的,还能“生火”?在感到新奇、疑惑的同时,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充满热情地开展学习研究。

2.设问引导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产生了强烈的实验探究欲望。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满足学生一时好奇的层面上,而是要利用这一契机,带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得到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应采用怎样的装置?”“实验现象和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为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实验过程中的随意性。

例如,对于Na2O2与水的实验学习,可以设置下列问题:

(1)在本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应先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a2O2,还是先加入适量的水?

(2)请谈谈如果先加入适量的水,实验操作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3)验证Na2O2与水的反应有无热量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4)直接用手触摸试管的外壁,以验证Na2O2与水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5)用一块脱脂棉包入适量的Na2O2,放在石棉网上,然后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现象,分析Na2O2与水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优点?

(6)脱脂棉的燃烧说明了什么?能否以此实验证明,Na2O2与水反应时,既放出了大量的热又产生了氧气?为什么?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用设问抓住学习契机,深入实验探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通过学习提高思维的水平和能力。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不断地质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用设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灵活多样,不拘泥于课本,进行发散的、开放的、深层次的实验探究教学。

例如,Na2O2与水的反应进行深入的实验探究,设问如下:

(1)在Na2O2与水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另一种产物NaOH的生成?

(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实际现象和我们的预测有什么不同吗?

(3)振荡后试管中溶液红色突然消失,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4)溶液红色突然消失的可能原因有:反应放热、NaOH溶液浓度过大、Na2O2有强氧化性。对于这三个可能的原因,可分别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请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以上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逐步深入地进行实验教学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实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反思】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设问要注意基础性。设置的问题应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设问中,学生能了解和知道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注意事项等,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设问要有针对性。对需要强化的学习内容,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通过问题解决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加强。设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对设置的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勤于钻研,经过认真的学习,得到深刻的认知。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验证方案,进一步补充、完善认知,深刻全面地认识问题。设问要有开放性。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时机,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努力解决新问题,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设问要有创新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对一项化学实验提出更多的方法,学会对实验方法进行选择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