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优化思路与方法探索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优化思路与方法探索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对于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应给予高度重视,需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努力在教学中设置恰当且有效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进程,以问题引导学生发展,以问题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化学教材给出了“化学平衡”的概念。以上问题,密切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盲点进行设问。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优化思路与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和内容。一方面,提出问题可以整理教学线索,更好地推动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解决问题能够带动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搭建平台,提供途径。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对于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应给予高度重视,需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努力在教学中设置恰当且有效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进程,以问题引导学生发展,以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一、拓宽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来源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拓宽问题的来源,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多方法地进行问题设置,这样才能设置出有效问题、高质量问题、真正能促进教学的问题。在设问中,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还要研究学生,更要钻研方法。教师要明确课堂设问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和加强设置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设问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挖掘教材设问

教材是教学之本,同样也是设问之本。我们若能对教材仔细研究,深入挖掘,就能提出高质量的教学设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是关于基本原理的学习,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设问,教师不能仅满足于问“是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怎样理解”等,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案例】对“化学平衡”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分析】高中化学教材给出了“化学平衡”的概念。但在教学中,若只是“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许多学生会似懂非懂,对化学平衡不能很好地理解。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加深对化学平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1)对于一个过程而言,“平衡”指的是什么?

(2)是不是任何过程都会出现平衡这种状态?怎样的过程才会出现平衡状态?能否举例说明?

(3)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意味着过程达到了平衡状态?请以一定条件下这个反应为例进行分析。

(4)请分析:v(正)与v(逆)是针对化学反应中的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v(正)等于v(逆)的含义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对于以上设问,若能逐一分析解答,学生就能对化学平衡状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挖掘教材概念和原理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设问,对于突破学习难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很多概念和原理若只从字面上泛泛了解,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非常有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钻研教材,善于拓展和挖掘,从而设置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研究学生设问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研究学生是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同样,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设问也要认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出发,这样才能做到问题难易适度、梯度合理,充分发挥教学中问题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巧妙结合所学内容,设置出更符合教学需要的问题。

【案例】C2H5X中“X”的确定。

【学情分析】

(1)学生对X-与Ag+的反应较为熟悉,如(白色)。但部分同学对于该反应是离子反应,且C2H5X为共价化合物,在C2H5X分子中,X是原子没有明确认识。

(2)学生对于AgOH较为陌生,不了解AgOH的不稳定性,对于AgOH易分解生成褐色沉淀Ag2O,也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3)Ag2SO4是微溶的物质,部分学生不了解。

针对以上学生的认知状况,对于这个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实验,可设置下列问题:

(1)向C2H5X中直接加入AgNO3溶液,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可使C2H5X中的“-X”转化为“X-”?卤代烃水解反应与卤代烃的消去反应,通常选择哪者?为什么?

(3)向C2H5X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AgNO3溶液可否?为什么?

(4)采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溶液中OH-的干扰?选择相应试剂的依据是什么?

(5)根据什么现象确定C2H5X中的“-X”是哪种卤族元素?

以上问题,密切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盲点进行设问。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达到了“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由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设问时,应认真思考学生之所“需”,学生之所“困”,设置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能更好地发挥设问的作用。

3.化学实验方法讨论设问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化学实验,常常有多种方案需要学生做出分析、判断和选择,所以,利用化学实验进行设问,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方法讨论设问,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以工厂的废铝屑、废酸(H2SO4)、废碱(NaOH)为原料制备Al(OH)3,讨论可能的方法与途径,并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设置问题如下:

(1)以Al、H2SO4、NaOH为原料制备Al(OH)3,可能的途径有哪些?请分别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请以制备1molAl(OH)3为例,分析三条途径所需Al、H2SO4、NaOH各自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多少?

(3)分析对比三条途径的实验操作,哪者最易于进行?为什么?

(4)综合考虑,哪条途径制备Al(OH)3最佳?为什么?请从所需试剂的量和实验操作两方面对比分析。

化学实验操作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等,用设问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法设计和选择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是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良好途径和方法。教师如果能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对教学设问加以重视和研究,设置出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好问题,不仅能更顺利地进行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学习高中化学也非常有利。

二、抓好设置问题的时机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设置出高质量且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拓宽问题设置的来源,还要抓好问题设置的时机,努力做到高质量地设置问题,适时地提出问题,让问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推动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和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在什么情况下设置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做到了然于心。

1.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提出新问题

教学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推进的过程。同样,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不能停顿在某一层面或某一阶段,也需要推进和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若能抓住时机,继续提出新问题,学生就能更深入地思考所学知识,深层次地领悟学习内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进取心和思维的深刻性能得到强化,对于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有益。

【案例】在“原电池”的学习中,设置问题如下:

在原电池工作的过程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之后,可继续设置问题:

(1)为什么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2)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在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3)请分析原电池工作的过程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以上的连续设问,涵盖了原电池学习中的要点知识,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连续地提出新问题,可以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这些连续设问,能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进行知识的综合和内化。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之后,是设问的重要时机,教师应把握这个有利时机进行新问题的设置。从教学实际出发,新问题可以是继续延伸的问题,也可以是对比性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对比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异同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案例】在电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知识,可设置对比问题如下:

(1)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叫什么?正、负极是由什么决定的?

对比问题:电解池的两个电极叫什么?阴、阳极是由什么决定的?

(2)在原电池工作的过程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对比问题:在电解池工作的过程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3)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对比问题:电解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4)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对比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电解池的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5)原电池对应的氧化还原反应需满足什么条件?

对比问题:电解池对应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有什么不同?

电化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是易混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知识,学生在进行综合应用时容易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对原电池已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提出电解池相应的对比问题。经过这样的辨析,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才能明确关联,明晰异同,形成清晰的认识,才能熟练和准确应用。

在学生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之后,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或提出连续性的问题,推动学习的深入;或提出对比性问题,促进理解的加深。这样恰当有效的设问,都有助于教学的开展。

2.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之后提出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问题给出错误答案,其实是课堂的生成资源,能给课堂教学设问提供良好时机,教师一定要重视和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以只是给出简单的否定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带而过,而是要抓住这个设问的好时机,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认清错误所在,正确理解概念和方法等。因为是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的继续设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提出的新问题会更有针对性,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认知所学内容。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之后,教师设置的新问题可以是正面的剖析,全面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

【案例】盐类水解的学习中,判断(NH42CO3水溶液的酸碱性:有部分学生认为水解,也水解,所以(NH42CO3的水溶液呈中性。此时,可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1)CH3COONH4的水溶液为什么是中性的?

(2)是不是所有的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均为中性?

(3)弱酸弱碱盐水溶液的酸碱性应如何分析?“谁强显谁性”对弱酸弱碱盐适用吗?

(4)CH3COOH与NH3·H2O是“强弱相当”的弱电解质,而CH3COOH与碳酸盐反应可制出CO2气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根据以上问题的结论,再结合H2CO3一级电离的程度远大于二级电离,请分析NH3·H2O与HCO3-的相对强弱是怎样的?

(6)请根据“谁强显谁性”判断,(NH42CO3水溶液的酸碱性是怎样的?为什么?

逐一剖析以上问题,学生就不会因为CH3COONH4的水溶液呈中性,而误认为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由于阴、阳离子都发生水解而均呈中性。同时,也会进一步认识盐类水解的基本规律——“谁强显谁性”的适用范围。学生对包括铵盐在内的盐类水解全面深入认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之后,教师亦可运用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反面分析,通过新问题,让学生明确认知,从而避免重复出错。

【案例】在学习Al2O3晶体类型时,由于在《化学 必修1》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Al2O3是常见的耐高温材料,可以用来制造耐火砖、耐火管、实验室耐高温的坩埚等,所以往往会误认为Al2O3是原子晶体。为了让学生温故知新,纠正错误,可从反面设问:

(1)工业上通过电解的方法冶炼铝,用到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2)电离与电解有怎样的关系?

(3)能够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说明Al2O3是什么晶体?分析的依据是什么?若Al2O3是原子晶体,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冶炼铝吗?(www.xing528.com)

(4)Al2O3是离子晶体,为什么熔点高、硬度大?

(5)Al2O3为什么晶格能大?可从哪些方面分析解释?

以上的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例如电离是电解的基础、金属冶炼的原理与方法等,做出分析和判断,明确Al2O3虽然熔点高、硬度大,但不是原子晶体,而是离子晶体。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学生既能加深对电解和金属冶炼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又能顺利完成离子晶体、晶格能等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在这些问题中,“若Al2O3是原子晶体,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冶炼铝吗?”是关键,它引导学生从反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很多重点和难点学习内容,都可用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了解和认知,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运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

3.应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后续设问

教学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下列话语:“大家觉得回答正确吗?”“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大家还有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吗?”等等,就是应用学生的回答进行的后续设问。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教学反馈,及时抓住时机,更多地进行后续设问,不仅能促进师生互动,还可以促进生生互动。在对后续设问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热情。在后续设问中,学生对解决问题兴趣强烈,争相探讨,在浓厚的探究氛围中,教学和学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在SO2化学性质的学习中,设置问题:

将SO2和Cl2一起通到湿润的红色布条上,将会有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因SO2和Cl2均可进行漂白,所以红色布条很快褪色。

继续设问:

(1)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2)SO2和Cl2一起通到湿润的红色布条上,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3)若红色布条不褪色,说明什么?如何实现?

针对第一位同学的回答,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对相关化学反应的分析和对反应物量的探讨,学生们不仅对上述问题做出定性判断,还进一步有了定量认识,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这样,以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为中心,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的解决,教师有时也会感到困惑,因为教师也有知识更新方面的局限性,有思维定式导致的认知盲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设问,学生有时会给出“出乎意料”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只是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其实都是对课程生成资源的浪费。我们可将问题留在课后,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在进行后续设问。很多时候,学生们会积极参与,查阅资料,共同探究,顺利解决疑问。大家都有困惑的问题,对学生往往有很大的吸引力,问题的解决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在学习“原电池”时,一道习题中出现了“AgO”这个化学式,有同学认为这是印刷错误,应纠正为“Ag2O”,即Ag显示+1价,而且在将题目改为“Ag2O”之后,也能找到答案。修改题目之后,大多数同学认为该同学分析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改得很有道理。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没有立刻否定或肯定,而是设置了下面的问题:

若Ag有+1价,也有+2价及其它化合价,会不会有“AgO”存在?可能在什么情况下存在?

教师在设问之后,并没有要求学生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后,再做出分析和判断。这个问题的设置,调动了很多学生积极查阅,认真思考。他们发现“AgO”是有可能存在的,起初认为的印刷错误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那道习题也另有正确答案。以上的学习经历,让同学们在增长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含义。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有局限,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和知识很多,因此,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们不能武断,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要慎之又慎,查阅、研究、探讨,认真仔细地解决问题。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谦虚谨慎的态度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开阔眼界,能够正确而合理地解决问题。“学海无涯”是对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告诫,也是教学和学习中的真理。

将问题交给学生,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设问和问题解决过程,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学生的特点: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习资源,活跃的思维,等等。如果能够恰当地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认知水平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疑难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问题推进教学,将问题全面地反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优化设问的方法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的能力需要用心钻研、努力提高。为了能够在教学中设置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利用问题有效推动教学进程,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广度,挖掘教学深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熟悉学生情况,提升专业素养,还要研究设问的思路,优化设问的方法。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设问,往往会使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设问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教学设问的优化,在教学中设置更好的、更有利于教学的问题。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现象进行设问

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许多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都与实验密切相关,包括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讨论,等等。因此,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依据化学实验现象进行设问,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设问途径和方法。

【案例】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显红色,向此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溶液的红色会逐渐褪去。可根据此现象,设置下列问题:

(1)随着氯水的逐滴加入,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溶液红色逐渐褪去,是因为氯水的酸性,还是因为氯水的强氧化性。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感到困惑,教师可继续引导设问:

(3)氯水的酸性与强氧化性对酚酞产生的影响相同吗?

(4)根据过程中酚酞的结构是否发生改变,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以推测溶液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

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设问:

H2O2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与氯水滴入此溶液中的现象相同吗?

对于H2O2而言,产生相应实验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

以上设问,是围绕相关实验现象的逐步学习,以实验现象为出发点,设置了关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总问题。这个总问题,对学生来说存在较大困难,因而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启发性问题、扩展问题等。从化学实验现象引出的问题,具有直观、明确的特点,也适合进行问题的延伸,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利用化学实验现象进行设问,还可以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之中,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向生成Mg(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NH4Cl固体,观察到Mg(OH)2沉淀溶解。设问如下:

(1)NH4Cl使Mg(OH)2沉淀溶解,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Mg(OH)2沉淀溶解是NH4+直接起作用,还是NH4+水解所产生的H+起作用?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证明?我们可用什么物质代替NH4Cl即可证明?

(3)为什么用CH3COONH4或(NH42CO3代替NH4Cl,就可以判断出使Mg(OH)2沉淀溶解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对实验方案设计进行的设问,运用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和盐类水解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理论依据为出发点、着眼点设置的问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才能解决,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2.依托有趣的化学故事进行设问

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难度大,教学对象又是高中学生,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学习,不用再像小学、初中的课堂教学那样强调趣味性,努力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其实,即使是高中的学生,同样能被趣味盎然的故事所吸引,生动有趣的化学故事,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直接兴趣和浓厚的探究乐趣,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只是依靠“我要考上大学”等间接兴趣学习,则学习过程会变得枯燥和乏味,学生难以自始至终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以有趣的化学故事为依托进行设问,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案例】凯库勒研究苯分子结构的小故事:苯的分子式为C6H6,那么苯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凯库勒苦苦思索,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这个梦给了他灵感,启发他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模型。现在,让我们重温凯库勒的梦境吧!

(1)一条小蛇首尾相连在一起,会形成怎样的形状?苯分子的结构与此相似,那么,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

(2)苯的分子式为C6H6,如果仅仅是一个环状,氢原子数目符合相关规律吗?那么,苯环中还应有怎样的结构?

(3)苯环是否为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交替的结构?我们可用哪些事实或实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上设问,以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为依托,启发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运用有机化学的知识,对苯分子的结构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兴趣盎然,经过认真思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过程。

以有趣的化学故事为依托进行设问,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和故事情节,要将学习内容与故事很好地结合。在设问中不能只顾趣味性而脱离知识性、缺乏思考性,这样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注意问题不要与故事脱离,从而使学习过程失去应有的生动和趣味。

【案例】物理学家玻尔诺贝尔奖章的故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获得的诺贝尔奖章,象征着崇高的荣誉。为了奖章不被德国纳粹掠夺,玻尔将其藏于“王水”中。在搜查中,德国纳粹硬是无法找到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奖章。后来,玻尔又将黄金从“王水”中提取出来,重新铸成了奖章。科学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机智而成功地保护了珍贵的诺贝尔奖章。

设置问题:

(1)“王水”的成分是浓HCl和浓HNO3的混合物,它的重要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纳粹却对玻尔的诺贝尔奖章“视而不见”呢?

(3)“王水”甚至能与Au、Pt等反应,那么玻尔会将“王水”盛放于什么容器中?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4)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玻尔将诺贝尔奖章溶于“王水”的过程中,Au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将其从“王水”中重新提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以上设问,关注了“玻尔与诺贝尔奖章”这个小故事中的细节,将问题和故事密切联系,将趣味性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和学习任务完成得更为顺利。

3.将化学知识置于现实生活中设问

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将化学知识置于现实生活中设问,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很多方面,从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联系化学知识来进行设问。

【案例】在学习Cl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述、讲解,那么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将Cl2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设问。例如,在学习Cl2的物理性质时,可设置问题:

(1)Cl2泄漏时,人们应该往高处还是低处跑?为什么?

(2)贮存在钢瓶中的Cl2是气态还是液态?为什么?这与Cl2的什么物理性质有关?

在学习Cl2的化学性质时,可设置问题:

(1)Cl2贮存在钢瓶中时,钢瓶必须干燥吗?为什么?若钢瓶潮湿,可能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2)Cl2泄漏时,用毛巾捂住口鼻,同时应该用酸性还是碱性物质的溶液润湿毛巾?为什么?可使用哪些生活用品?

我们常说性质决定用途。以上联系生活实际的设问,学生一方面了解Cl2的性质,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将化学知识置于现实生活中设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通过设问,使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产生兴趣,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盲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在学习“Al”的相关知识时,设问如下:

(1)生活中铁制品、铜制品会生锈,铝制品容易生锈吗?

(2)Al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

(3)暖气片上刷的防锈油漆“银粉”,主要成分是Al,这个用途体现了铝的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铁锈的主要成分也是氧化物(Fe2O3),为什么铁制品生锈之后,如不及时处理,生锈之处腐蚀的速率会大大加快,与金属铝的情况完全不同?

上述问题源于学生熟悉的“生锈”现象,还有学生随处可见的暖气片上的防锈油漆,但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却往往不能立刻回答。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很容易被激发,想通过学习解释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高涨的学习热情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学生似懂非懂的生活现象入手设问,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推进。

4.避免教学设问中的误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积极发问,对于推动教学和学习的进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教师的设问,还是学生的提问,我们都要认真对待,避免误区。

首先,要找到真实的问题。“允许孩子说真话,让孩子真正意义上想自己之所想,才会有独立思考的人,课堂上才会有积极的师生互动,才能通过互动促进彼此的成长。”因此,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过程民主,氛围轻松,学生能把问题及时说出来。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过程。

其次,不追求所谓的“高质量”问题。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让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再也提不出问题了。有时候,教师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这个问题不是我刚讲过吗?怎么又问?”“你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吧?怎么连这个都没明白?”……这样的话,对于教师也许只是说说而已,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非常大,甚至,有些正处于青春期、非常自尊敏感的学生,再也不敢、不会提问了。因此,作为教师,要意识到对于学生而言,再简单的问题都是学习中的困难。面对学生,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学生,乐于帮助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做到尊重、友善、真诚对待。这样,学生才会深入思考、积极发问,不断地积累和进步,能够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再次,要避免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设问能否对教学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能否有所启发,能否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的深层次内涵,能否准确表达教师的教学意图、体现教师的教学所需。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的,是针对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精心设置的。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全面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置有效的教学问题,才能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类似“同学们,化学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重要吗?”“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有什么感受?”这样的问题,对教学而言过于空泛。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可能也只是泛泛而答,不能起到教学设问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所用,教学设问对教学进程的推进作用也会减弱。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有真正意义的、能起到相应作用的问题。例如,通过设问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设问分散难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更好地进行学习;通过设问进行总结和应用,深入理解,巩固、内化知识;通过设问,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富于活力。因此,教师在设问时,要从三个方面认真研究:问题能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推动教学进程;能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教师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重视课堂设问的针对性,提出有意义和实实在在的问题,让设问能真正促进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