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思路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应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能因为过于分散而降低对核心知识的关注程度;设问语言要准确、简洁、明了,不能让学生在问题理解上产生歧义;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前后的设问要注意逻辑与层次的关联,以取得教学目的整体累积效应。
1.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设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思考,激发学习的热情。
2.依据教学进程和学生思维水平进行设问,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疑问、困惑之处相吻合。通过设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关键。
3.突出重点的设问,要围绕核心学习内容,设计梯度问题,层层深入,随着知识的展开,逐步揭示矛盾,解决矛盾。
4.突破难点的设问,要把难点分散成容易理解的系列问题,逐一提出并解决,使难点顺利被攻克。
二、新课引入的设问
新课引入教学环节的设问,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这个环节的教学问题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悬念设问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现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疑惑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对于学习中的悬念,学生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由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悬念设问,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引入新课非常有效。
【案例】在NH3的学习中,用“蝴蝶换装”设问引入。
演示实验:一只白色的纸蝴蝶,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放置一会儿,白色的蝴蝶换上了美丽的“红装”。
提出问题:
(1)蝴蝶换上了“红装”,请回顾哪些类型的反应会出现红色?
(2)“蝴蝶换装”的过程中,浓氨水中有气体挥发出来,是什么气体呢?
(3)白色的纸蝴蝶上可能有什么试剂?它为什么能换上美丽的“红装”?
(4)“蝴蝶换装”的过程中有哪些化学变化发生?
这些问题引发悬念,使学生积极探究,充满兴趣地学习NH3的知识。
2.学以致用设问
高中化学有很多学习内容,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关联,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设问中,若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在学习乙醛的还原性时,可以这样设问:
“镜子镜子,请你告诉我,世界上谁最美丽?”大家熟悉《白雪公主》中的这句话吧?是否想过镜子上镀的是什么物质,是怎样镀上去的呢?
学习了这节课,也许你就能亲手制出光亮的镜子了。大家想知道制镜子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化学反应吗?
如上所述,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事例设问,增进了化学学习与学生自身的联系,增强了亲切感,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既有趣又实用,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关注“热点问题”设问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往往非常关注,总是想深入了解。在新课引入部分,若能以“非典”“禽流感”“苏丹红”等大家普遍关注的事件恰当设问,能使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学生也会主动热情地学习。
【案例】在学习乙酸时,可应用抗击“非典”时大量使用的过氧乙酸来设问引入:
(1)我们应对“非典”“禽流感”,最主要的措施是预防,请问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2)过氧乙酸的制取,用到的反应物有H2O2和乙酸。乙酸还与我们熟悉的哪种调味品有关?因而乙酸的俗称是什么?
上述问题很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想要了解乙酸性质的积极性。利用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进行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课堂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突破难点的设问
1.“分解”设问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这个认知规律。对于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学习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和领悟,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散、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分解开,设计成系列问题。通过逐步递进的设问,分散难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知识和原理,最终突破难点。
【案例】在学习电解原理时,如果直接提出“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的水溶液,为什么是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不是H2O分解成H2和O2”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可能因为问题过大,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解,逐一提出系列问题:
(1)与外加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哪个极?与外加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哪个极?
(2)通电前,在CuCl2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溶液中有哪几种阴、阳离子?
(3)通电后,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个电极移动?
(4)电解过程中,电子的流向是怎样的?
(5)在阴极上,Cu2+和H+哪者优先放电?为什么?
(6)在阳极上,Cl-和OH-哪者优先放电?为什么?
(7)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是怎样的?
(8)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
这组设问,将电解池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解,将难度分散,增加了设问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学生能顺利认识和理解电解池的相关原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领悟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将难点问题进行分解,设置成系列问题并逐一解决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真正认知所学内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非常有益的。
2.运用比喻设问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可适当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设问。以“打比方”的方式设置问题,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学习,轻松理解所学内容。(www.xing528.com)
【案例】对于可逆反应,改变某一条件,正、逆反应速率会发生相似的变化。如升高温度,两个方向的速率均加快,只是加快的程度不同。在学习时,总有学生对此不能理解,错误认为“平衡正向移动,是因为正反应方向速率增大,逆反应方向速率减小”。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形象地设问:
(1)运动场上赛跑,大家同时出发,都在尽力跑,结果一样吗?
(2)在一定时间内,大家跑出的距离不同,是因为跑步的速度不同,还是因为有同学在倒着跑呢?
(3)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对正、逆反应的速率产生的影响,类似于赛跑时的情况。那么,会出现“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这样的情况吗?
在这样的设问中,在会心的笑声中,学生理解了相应的原理。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这样“打比方”设问,引导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3.推理探究设问
对于教学难点,教师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利用学习难点,设置推理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案例】盐类水解的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盐类的水解,可以设置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是由什么决定的?显酸性的一定是酸溶液吗?显碱性的一定是碱溶液吗?
(2)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呢?我们怎样通过简单实验来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实验证明,NaCl的水溶液显中性,CH3COONa的水溶液显碱性,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与H2O的电离有关系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向水中分别加入NaCl、CH3COONa、NH4Cl时,H2O的电离平衡受到影响了吗?是怎样的影响?你能说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吗?
(5)请根据盐类水解的实质,举例说明常见的盐溶液哪些呈中性?哪些呈碱性?哪些呈酸性?
(6)通过实例分析,请总结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规律?
这组设问,从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推理盐类水解的实质,再推理盐类水解的规律。设问引导了整个推理分析的过程,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了盐类水解的难点知识。
四、课堂小结设问
课堂小结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因为时间紧张等缘故,这个环节会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甚至被忽略。实际上,课堂小结教学环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体系化、结构化,这个环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恰当设问引导的课堂小结,能对学习内容提炼、升华,对教学和学习效果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画龙点睛”设问
在课堂小结中,设问要提炼出课堂所学知识的“精华”部分,突出重点,对学生把握核心知识起到“点睛”作用。
【案例】Cl2第一课时的课堂小结,可以如下设问:
(1)Cl2的化学性质中最突出的是什么?这决定了它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
(2)Cl2与具有变价的金属反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显示什么价态?为什么?
(3)Cl2、漂白粉、“84”消毒液在漂白杀菌时,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物质?是因为这种物质具有什么性质?
(4)请分析Cl2和碱的反应、Cl2和水的反应,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由此可知Cl2和碱反应时的生成物有什么规律?
以上设问,在引导学生明确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了重点、难点原理和化学反应,学生对Cl2的知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重点知识能够胸有成竹。
2.知识应用设问
高中化学中有大量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进行设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而且对所学知识也有很好的巩固作用。
【案例】学习金属腐蚀后,设问:
(1)家里的铁锅如果晚上没有及时清洗,第二天锅底常常会出现红色,请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铁锅生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你认为铁锅生锈通常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为什么?
(4)从电化学的原理分析,采用哪些方法可以避免铁制品生锈?
(5)如果你是桥梁设计师,要建造一座铁桥,如何防腐蚀?请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你的建议和方案。
(6)有一变暗的银器(表面有一层Ag2S),请问经过怎样的简单处理,银器能恢复原貌且不被损坏?
这些设问涵盖了原电池的重要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铁锅生锈等熟悉的生活现象,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和钻研的兴趣更为浓厚。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设问
设问,不仅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小结部分的设问,要能使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升华所学知识,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养成善总结、多回顾的良好学习习惯。
【案例】在卤素的学习中,课堂小结可设置以下问题:
(2)照相用的胶卷和相纸中有AgBr,变色玻璃中也用到了AgBr,其应用原理分别是什么?
(3)食盐加碘的原因是什么?高碘食物吃得越多越好吗?
(4)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KI吗?若不是,主要是因为KI的什么性质?
(5)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什么物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这种物质的存在?我们可以用哪些生活用品进行实验?
这组设问,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各种方式探讨、研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习中的主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