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及优化方法

问题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及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要帮助学生证实结论,并提出问题作业,进行新的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这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反馈评价这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问题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及优化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过程的主要形式是同化和顺应。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一种巩固所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同样需要个体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当前问题情境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深化和整合。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不存在可同化的图式,则需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以顺应当前的问题情境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也是一个建构过程,而建构过程的同化和顺应恰好是学习活动与问题解决活动的交汇点,因而可置知识的学习于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活动是学生学习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1]

张理的文章对问题式教学法的定义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认为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国的教育学家孔子和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中。19世纪20至50年代,该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育流派迅速发展起来,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其核心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强调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行为,并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实践中已形成三种居主流地位的教学实施模式,它们分别是:

1.杜威模式

疑难的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与学生的已知经验发生冲突,引发学生的困惑和怀疑,因而产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提供材料、资料,引导学生做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考察、分析和探索,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试验,检验假设推断的正确性。

2.当代美国的问题教学模式

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教师确立选择问题的标准,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材料和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找出结论,帮助学生检验答案,从而解决问题。

3.巴班斯基的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景→组织集体讨论→证实结论→提出问题作业

教师是问题的创设者,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形成学习责任感。教师又是学习的组织者,组织学生概括先前的经验和知识,查明现象的原因,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选出解决问题的最合理方案。还要帮助学生证实结论,并提出问题作业,进行新的问题解决过程。

松涛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的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2]

伍建华在文中指出,目前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必要进一步改进。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备课观念、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尝试进行改革。[3]

孔亚峰在文中指出,就是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全过程,进而以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再现的过程。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方案,包括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等情境创设法,以及从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中设计问题,从知识的逻辑发展中设计问题,从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中设计问题等问题设置法。[4]

二、问题式教学的一般方法

1.问题式教学的模式

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通过剖析问题解决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提出了若干模式:

(1)1957年波利亚提出了问题解决应分为四个步骤:理解问题——拟订计划——实行计划——回顾解答。

(2)美国教育家A.Schoenfeld通过实验观察,将一般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归结为:了解问题——尝试理解策略——试探一些思路——寻找新信息进行局部评价——实施计划——证实。

(3)曹才翰等提出如下模式: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行为的选择——检验。

(4)还有学者提出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拟订问题的解决计划——提出假设——证明假设——检查问题解决的结果——反思。

问题解决是一个包括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因而相应的研究不能集中在启发性教学策略上,而应过渡到对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系统分析上。

2.问题式教学的操作环节

(1)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是开始,它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起着激发和思维导向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予以充分重视。

(2)问题解决

这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寻求问题解决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和肯定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这一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不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

(3)反馈评价

这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反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归纳总结(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对共同疑问进行深入分析和适当讲解,提升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做出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意识等做出肯定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变式拓展和应用

变式是教师对原问题的某个部分进行变化,由此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拓展是把问题延伸、拓展到一般情形或其他特殊情形,把学生引向更广阔或更深层次的探究。变式和拓展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原有问题的认识,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应用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一种再应用,这种再应用的情境,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式拓展和应用是问题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5)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就是师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回顾,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反思自己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得失,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以上的实施模式及其说明,反映的是问题式教学的一般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戴国仁在文中指出,在教学中把“问题提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指责、少批评。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表扬,表扬他们勇于发现、大胆提问的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乐趣。同时要注意,不能指责学生所提的问题浅显,也不能当即否定学生所提的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不都是要立即解决的,有时候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有些问题需留待课外研究或要用到后面的知识才能解决。教师要与学生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质疑环境。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善于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凸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

赵海东曾撰文介绍了作者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中,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式等教学与辅导模式的情况。[6]

张玮琪的文章将问题式教学的问题提出方式,分为情境式问题提出、发现式问题探究、开放式问题变换、合作式问题交流、引导式问题深入、适度式问题掌握、环节式问题渗透等。文章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收集资料、猜想、论证等各种探究活动,得出规律或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对知识的新认识,并培养探究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7]

三、问题式教学的主要原则

1.问题性原则

问题性原则要求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展开教学,教学的最终结果也不是用所学知识完全解决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贯彻问题性原则,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2.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生成性,这就要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和肯定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这一地位,摒弃视学生为知识容器,对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能力。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和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

3.探究性原则

《汉语大词典》中的“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探究是一个过程,其本质就是对“未知”不懈的“追问”,是人类的一种天生的本能。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互动性原则

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协作的过程。问题式教学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多重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这种积极的多重互动,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与人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5.发展性原则

“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问题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发展。学生历经问题解决这一过程,在发展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养成了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肖为胜撰文将问题分为概念型、方法型、推广型、联系型、概括型等多种。认为问题提出应注意以下方面:增强内容问题化的意识,注意问题提出的逻辑性,考虑问题提出的角度,组合问题和问题之间的次序。对学生提问应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8]

韩立国的文章就“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实施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做了探讨。他将提问方法分为直接提问、通过实验提问、设疑布障提问、由浅入深连环提问。提出教学原则包括学生主体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灵活性原则。[9]

海霞撰文指出,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离开问题,教学就会缺乏主题。问题既是教学的目标载体,又是教学的逻辑主线,问题的有效产生和发现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基点。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反馈、激励、调整与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无疑也应该基于问题而展开,“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10]

张家琼的文章对“新课程问题式教学评价”进行了分析,认为“双赢互惠教学发展观”是其核心理念。评价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目的,着重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突出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课堂交往中的检查、反馈、激励、研究、促进功能。基于“双赢互惠”教学发展观,问题式教学评价侧重评价教学的问题性、互动性、延伸性、情感性。评价以“着手于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着眼于问题解决情境中的教学互动过程”为标准,具体包括教师教学情境中问题的创设能力,问题解决过程中师生互动程度,问题解决后的延伸度。[11]

四、问题式教学的功能研究

实施问题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问题解决,从根本上说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过程。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掌握的概念、规则、原理、方法和技能等的重新组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水平。而问题一旦获得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新概念、原理、策略和方法等就会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知识经验。因此实施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立足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从中提取有用的部分,运用于当前问题情境,分析当前问题的基本结构,寻找隐含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和推论,生成假设并检验假设。通过这样的问题解决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信息提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基本能力得到发展,为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实施问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味着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或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遇到的新情境,怎样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方法或策略可采用,需要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运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或新策略。所以问题解决是一种创新活动,是学生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或“创造性地运用”,这种创新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实施问题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问题解决是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遭遇多次挫折,经历多次反复,这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实施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传统教学的弊端和问题式教学的积极作用,使得当前实施问题式教学成为一种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