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州之行:被偷的《茶录》底稿和刻错的版本

福州之行:被偷的《茶录》底稿和刻错的版本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知福州,为掌书记[14],窃去藏稿,不复能记。若干年后,我去福州当掌书记,不小心被小偷光顾,把《茶录》底稿偷走了。后来这本底稿又被怀安知县樊纪买到手,还刻成了书,在市面上广为流传,可惜其中有很多地方都刻错了。[13]从北宋后期开始,竹子做的茶筅出现,专门用于搅拌茶汤,逐渐代替了茶匙。但在蔡襄著《茶录》之时,茶筅尚未问世,故此蔡襄建议用密度较大的金属茶匙来点茶。

福州之行:被偷的《茶录》底稿和刻错的版本

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14],窃去藏稿,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舛谬。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

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

本朝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我在起居院上班,屡被仁宗皇帝询问,问我建安贡茶如何生产,茶饼优劣如何评判。我觉得,贡茶虽为大内之物,但是并不涉及国家机密,所以我就写了两篇文章,订为一册,取名为《茶录》,献给了仁宗。若干年后,我去福州当掌书记,不小心被小偷光顾,把《茶录》底稿偷走了。后来这本底稿又被怀安知县樊纪买到手,还刻成了书,在市面上广为流传,可惜其中有很多地方都刻错了。我看到这本书,想起了当年仁宗皇帝对我的礼遇和照顾,忍不住伤心流泪。现在我凭借记忆,把这本书里印错的地方都改正过来,并请人刻成碑文,希望它能永远流传下去。

治平元年(1064)五月二十六,三司使[15]、给事中[16]蔡襄谨记。

【注释】

[1]丁谓,北宋大臣,曾任福建转运使,革新贡茶制法。按《宣和北苑贡茶录》,丁谓所作乃《茶录》,并非《茶图》。原书已佚,今人仅能从《画墁录》《北苑别录》《北苑贡茶录》《东溪试茶录》等宋人笔记与宋代茶典中见到少量内容。

[2]表明品级的文散官名。北宋前期,文散官二十九阶,朝奉郎为第十四阶,相当于正六品。

[3]负责向皇帝及大臣提意见的中下级谏官。

[4]宋初有“起居院”,内设“起居官”,负责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言行及大臣奏对,并定期将朝中大事以编年体形式整理成书。起居官有正有副,正官为“修起居注官”,副官为“同修起居注官”。

[5]宋朝时,转运使是高级地方长官,掌管路级行政区的户口、财政、农业等工作,并对州县官员任免起决定性作用。

[6]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位于福建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之东南部。北苑,宋朝最著名的贡茶生产基地,旧址在今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方圆三十里,极盛时期包括皇家茶园四十六处(最初仅有茶园二十五处),因在福州北部,故名“北苑”。按沈括梦溪笔谈》:“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可知建安北苑始于五代十国时期之南唐。(www.xing528.com)

[7]茶饼,即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小茶砖,又名“团茶”“片茶”。

[8]唐朝茶具与宋朝颇有不同:唐人煮水用釜,宋人煮水用瓶。釜就是锅,瓶则是壶,宋人所谓“提瓶卖茶”,其实是提着茶壶卖茶,而不是拎着茶瓶卖茶。

[9]点茶之时,只要茶粉够细、水温合适、搅拌得法,那么茶汤表面就会形成厚厚的、松软的、细密的泡沫,由于泡沫中融入了大量空气,喝起来会感觉到柔滑和鲜爽。宋朝茶人爱喝茶汤的泡沫,有如我们现代人爱喝起泡的牛奶

[10]又叫“茶匕”,状如小勺,在宋朝多用金属制造,既可以取茶粉,又可以调茶汤。

[11]钱、分,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12]即“茶钳”。

[13]从北宋后期开始,竹子做的茶筅出现,专门用于搅拌茶汤,逐渐代替了茶匙。但在蔡襄著《茶录》之时,茶筅尚未问世,故此蔡襄建议用密度较大的金属茶匙来点茶。

[14]全称“节度掌书记”,唐朝及宋初官职,协助长吏治本州事,类似今天的政府副职。

[15]主管国家财政的大臣。

[16]北宋前期为寄禄官,没有具体职事,仅凭此官衔领取薪俸,为正三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