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有很多分类方式。
如果按采摘季节分类,有春茶、有夏茶、有秋茶,还有冬茶。
如果按茶叶采摘时的生长形态分类,又可以分成叶茶和芽茶:用已经舒展开的茶叶做的茶为“叶茶”,用尚未舒展开的茶叶做的茶为“芽茶”。
从现有文献的记载来看,宋朝既有芽茶,也有叶茶,既有春茶,也有夏茶和秋茶,甚至在北宋末年还出现了冬茶。例如蔡京的儿子蔡绦说过:“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自是迤逦。宣和间,皆占冬至而尝新茗,是率人力为之,反不近自然矣。”[1]往年进贡新茶,都是用早春萌发的茶芽制造,后来福建转运使为了讨宋徽宗的欢心,冬天用暖房把茶树保护起来,使本该休眠的茶树在十冬腊月抽出新芽,再用这些冬芽制成贡茶,赶在冬至之前献给徽宗。
卖茶翁茶器图 木孔阳/编
但是正如蔡绦所说:“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人工培植的冬茶“不近自然”,反倒不如早春的芽茶,大宋贡茶之所以珍贵,就是贵在“社前”这两个字上。
所谓“社前”,指的是春社以前。春社是春天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时间是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例如2016年的春社日是农历二月初九,2017年的春社日是农历二月二十五,这个时间春寒料峭,即便在地气温暖的福建,茶树也就是刚刚抽出新芽不久,而宋朝的皇家茶园已经做出了第一批贡茶。
南宋有一位皇族子弟赵汝砺,宋孝宗时任福建路转运司主管账司,相当于福建省财政厅的一个处级干部。此人曾被派到当时的皇家茶园“北苑”主持贡茶生产,据他介绍:“头纲用社前三日,进发或稍迟,亦不过社后三日。”[2]每年第一批贡茶一般在春社前三天出焙,如果某年春天气温回升太慢,或者起运之时出了差错,最迟也不能晚于春社后三天,就必须把头批贡茶运往京城。
头批贡茶过后,依次起运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截至谷雨时节,已经是最后一批贡茶了,因为谷雨一过,茶树的顶芽基本上完全舒展开来(俗称“开面”),芽茶成了叶茶,开始变得苦涩,不再适合制造贡茶了,所以宋朝贡茶主要是用春茶和芽茶制成的。
我们现代人做绿茶,有“明前茶”,有“雨前茶”,前者在清明前采摘,后者在谷雨前采摘,品质都很不错。但是很少有人舍得在春社以前采摘“社前茶”,因为那时候刚刚萌发茶芽,茶叶太嫩,产量太低,成本太高,做出来的成品茶过于昂贵,茶香也并不突出。(www.xing528.com)
宋朝人为啥要用社前茶做贡茶呢?
第一,那是贡茶,无须考虑成本。
第二,宋朝茶人有这样一种认识:芽茶胜过叶茶,嫩茶胜过老茶,新茶胜过陈茶[3],茶叶越是细嫩,其成品茶就越高档。
第三,宋朝茶界有这样一种偏好:一款茶好不好喝,首先要看是否尚有苦涩成分,如果茶汤苦涩,哪怕回甘迅猛,后味绵长,也算不上好茶。为了满足这一偏好,宋朝人不惜牺牲一部分茶香,用口感并不醇厚、香气并不浓烈的早春茶芽来加工清甜适口的高级贡茶。
【注释】
[1]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赵汝砺:《北苑别录》,清《读画斋丛书》本。
[3]蔡襄《茶录》:“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新茶存放超过一年,其茶香、茶色与茶味均将逊色。唐庚《斗茶记》:“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无论是小团茶还是长条形的砖茶,都是越新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