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不妨养成早到晚走的工作习惯。每天提前10分钟到单位,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工作;每天再晚15分钟离开,把一天的工作内容做一个梳理,掌握好工作的进度。
在日本有一个神奇的一秒钟故事,我们来看一下:
当日本本田公司打算在美国建厂时,曾任命一位美国劳工专家参与建厂前的一些准备工作。这位专家受邀到一家工厂进行参观,让这位美国人备感惊讶的是,他发现当工厂休息10分钟的铃声响起时,许多生产线上的员工会继续工作30~50秒,即使是负责打字的打字员也是要打完一个段落后才停下来。
这位专家严肃地说:“延迟休息对于员工不公平,毕竟他们一天工作下来只能休息两次。”
听专家这样说,本田公司的经理马上说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所有的工厂都是这样。”
因为,本田公司的员工都清楚,每个人只要节省一秒,全公司职工就能节省下4000多秒,也就是一个多小时。日积月累,每天额外的1个多小时就会变成许多汽车。所以,员工们经常会说:“千万不要小瞧一秒钟的威力!”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提出过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结果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却经常有着天壤之别。
在工作中有时只要你多做那么一点儿,你的工作效果就大不一样,就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而且这种努力的差别非常小——只是“多一盎司”。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但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区别,却会让你的工作大不一样。
某机械制造厂的普通技术员工小萧,主要负责该厂生产的某种机器的零部件加工。(www.xing528.com)
和他在同一个车间的有二三十个同事,做着和他一样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的同事那样每天卡着点儿上下班,而是每天早上比其他的人早到5~10分钟,下午下班的时候,晚走几分钟。
他会在其他的同事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检查一下机床,将机床启动预热;在下班后,他会在机床停止转动之后,把一些相关的物品收好,并且清洗和检查一遍机床。
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车间规定和安排的,同样没有人要求他那样去做。同事中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因为这样吃力不讨好,老板既不会看到,也不会给他多加薪水。
小萧面对同事们这些好意的提醒,没有过多地说什么,只是笑笑。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让同事们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的机器不是这儿出毛病便是那儿出毛病,而小萧的机器却很少出问题;更让他们感到不解的是,他们每天都和小萧一样干活,可是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难以和小萧相比,他们生产出来的零件次品率很高。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所有的一切在于小萧每天比其他的人早到几分钟,晚走几分钟,细心地保养好了自己的机床而已。
小萧所做的一切,车间主任和老板都看在眼里,他们在心里暗暗称赞这个小伙子,并且决定提拔他,不久后,车间主任在每周一例行的全车间员工大会上,表扬了小萧,让全体员工向小萧学习,并且任命小萧为该车间的质检部主任。
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曾用一句话总结他的经验:“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须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访问5个客户。”在任何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勤奋、多努力那么一点儿。谁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
当亨利·瑞蒙德在美国《论坛报》做责任编辑时,刚开始时他一星期只能挣到6美元,但他还是每天平均工作13~14小时。往往是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工作。“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其他人更扎实地工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的伙伴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经过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的长期积累,他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