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前期剧本写作类型探讨

纪录片前期剧本写作类型探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录片前期剧本是在纸上完成对真实故事结构的创建与预览。一般来说,针对不可预料的现实题材与已经发生的过往题材,纪录片的前期剧本有三种详尽程度不同的写作类型,分别是剧本大纲式、拍摄阐述式与故事脚本式。《魅力斯里兰卡》前期剧本一、创作背景无与伦比的宝石!

纪录片前期剧本写作类型探讨

纪录片前期剧本是在纸上完成对真实故事结构的创建与预览。一般来说,针对不可预料的现实题材与已经发生的过往题材,纪录片的前期剧本有三种详尽程度不同的写作类型,分别是剧本大纲式、拍摄阐述式与故事脚本式。

针对绝大部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者无法对现场事件发展进行精准的控制与预判,只能在宏观层面上把控创作的走向、影片的结构及拍摄的元素。这时,选择剧本大纲式的前期剧本既能为影片明确创作主题与方向,又能适时、适度地给现场拍摄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为纪录片注入灵动的活力。

剧本大纲式写作内容包括纪录片故事的基本宗旨及梗概,结构式的提纲,人物、行动、场景、情境等戏剧叙事的基本信息,衬托这些故事要素的背景信息,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信息,专门的摄影要求及人物采访等。剧本大纲式写作搭建了全片的叙事链条及基本观点,使创作者既能明确事实证据与叙事结构基本的搭建方式,又能自主地决定现场角色及场景的选择与搭配方式。以下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魅力斯里兰卡》的剧本大纲式写作模板。

《魅力斯里兰卡》前期剧本(剧本大纲式)

一、创作背景

无与伦比的宝石!——7个世纪以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看到斯里兰卡国王的一颗宝石时,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惊叹。其实,“无与伦比的宝石”也同样适用于对斯里兰卡这个国家本身的概括描述。

岛国斯里兰卡位于印度东南部,印度洋之中。向南880公里便是赤道,风光旖旎,物产富饶。说它是印度洋上的一颗宝石,一点都不为过。

斯里兰卡古称锡兰。作为世界海洋贸易的重要中转地,早在公元前5世纪,这里便是一块涌动着活力与良好文明秩序的土地。城堡、皇宫、寺庙以及那些承载着古锡兰人文化、哲学、信仰的神奇建筑及伟大工程渐次出现在这片乐土之上。

地处南亚的斯里兰卡不仅拥有南亚次大陆的所有文化基因,更在其绵延的历史脉络中,融合了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先进文明。它是中国古代僧人心中的佛国,也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航线上的必经之路。

东晋的高僧法显明朝航海家郑和,都曾以创世纪的方式踏足这片神秘的土地并深深为之着迷。没人知道,多少年后,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对斯里兰卡翔实有趣的魔幻记录,灵感是不是来自这两位先驱者的真实经历。

1949年以来,中国和斯里兰卡政府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50年,当时的斯里兰卡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两国签署著名的《米胶协定》;1957年,两国正式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013年,中斯关系更是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毫无疑问,斯里兰卡,这片集神奇、富饶、激情与文化的乐土,将成为中国人境外旅游观光的又一热点

二、创作理念及影像风格

“魅力”一词,含义丰富且难以简单界定,加之斯里兰卡本身又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两“富”相加,必然千条万绪、枝蔓庞杂,拍摄容易挂一漏万,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模糊。

因此,本片的拍摄将采用减法的理念,不贪大求全,立足精选斯里兰卡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风情习俗、地理地貌、文化历史,选取尽可能小的切入点进行挖掘展示,以点带面,最终为观众带来尽可能强烈的感受与冲击。

具体的创作原则:一切从故事出发,故事从人物出发,人物从细节出发,细节遵从人物内心而非事件表象。通过记录斯里兰卡这块土地上的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僧侣、街头艺人、部落头领等有代表性人物的日常工作、情怀信仰、生活态度,诠释有关斯里兰卡的各类历史背景与人文信息,还原它与世界、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片不求深刻但求生动,对人物的描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解读国家历史地理的撬杠与支点,传播深具感染力的国家符号与视觉形象。在拍摄理念上遵从纪实与写意兼顾,人物与风情并重,由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创作原则,不但要拍出斯里兰卡自然地理之美,更要拍出历史人文风情。

斯里兰卡接近赤道,位处大洋,在自然气候方面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是一个色彩极其斑斓的国家。本片将采用航拍、水下摄影等高清摄制技术,辅以精致细腻的微距及特写镜头,捕捉晨昏绚丽的彩霞以及无处不在的侧逆光,最终配以独具风格的斯里兰卡音乐,为观众创建一部触碰心灵的视听盛宴。

三、影片结构及分集

《魅力斯里兰卡》拟采用平行序列结构,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每集一个角度、一条脉络、一个体系,最终汇聚于“魅力”站台,形成全片整体效应。每集依据各自的主题,细密铺设各自相对独立的情节点和人物事件链,结构风格行云流水,形散神聚又一气呵成。

全片拟分为4集,从4个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展示斯里兰卡的独特魅力。每集24分钟,由人物带场景,由场景带风情,在故事与情感上打动观众,激起人们对于斯里兰卡的好奇与向往。

四、分集方式及各集内容

全片将从虔诚的国家宗教信仰、富饶的物产与快乐的子民、壮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中斯千年不断的友谊四个层面,展示斯里兰卡的无穷魅力。

第一集:菩提的凝眸

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它拥有美丽绝伦的海滨、神秘莫测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历史文化。

本集将以斯里兰卡的自然地理、文化历史为表现内容,以斯里兰卡最重要的佛教为表现重点,向观众展现一个独具魅力的印度洋岛国风貌。

斯里兰卡面积虽小,却是一个佛教大国。在65 000平方千米的国土上,有6 500多座寺庙,住有近3万比丘和沙弥,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僧伽罗人,几乎全部都是佛教徒。斯里兰卡人的生活,可以说“无处不见佛,无佛不成活”。佛教是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更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方式。

在斯里兰卡,除了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各大宗教和谐共处,几大民族相容共生。这些交融的文化和种族,最终勾画出这个祥和、极具魅力的国家。

内容结构:

1.潜水运动男孩寻找沉船

2.斯里兰卡自然地理的综述及航拍展示

3.康提佛牙节

4.废墟猴

5.阿努拉德普勒菩提树的故事

6.各大文化遗产航拍展示

7.无畏山庄长老的故事

8.康提舞蹈团

9.各种宗教建筑的镜头集锦综述

从《魅力斯里兰卡》第一集的剧本可以看出,全片24分钟由9个叙事段落构成,9个段落有点有面,主题清晰统一,逻辑循序渐进,将斯里兰卡和谐共处的多民族宗教氛围集中展现出来。现选择其中第三个叙事段落,分析大纲式剧本文字细化的程度。

康提佛牙节

一年一度的斯里兰卡佛牙节是佛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佛牙节在斯里兰卡中部山区佛教圣地康提举行,是对供奉在康提佛牙寺的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表示敬意。

活动开幕当晚,数十只盛装打扮的大象会在一只名为Maligawa Tusker——以康提最后一个国王的名字命名的领头象的带领下华丽出场。Maligawa Tusker从鼻子到脚都装饰着精致的镶边织物,背上载着巨大的华盖,下面安放着盛有神圣佛牙舍利的神龛复制品。它将引领象队巡游全城,让民众分享佛牙荣光。

在佛牙节期间,将拍摄以下几个人物:

1.养象人与被装扮的象王

(1)在佛牙节的宗教活动中,大象是一个特别的游行元素,寺庙养象人会为此精心装扮象王,这是斯里兰卡的文化特色。

(2)今年的象王是如何产生的?将享受怎样的待遇?养象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佛牙寺里前任象王的墓地

(4)记录大象巡游的几个关键程序:打鼓、大象带着佛牙出现、撒花、烧椰壳等。

2.信徒的细节

佛牙节期间,每一个斯里兰卡家庭都会精心准备一场宗教宴席,向社会公众布施。我们将记录一个普通家庭准备盛宴的故事。

3.卖睡莲的人

在佛牙节期间,斯里兰卡人有以花礼佛的仪式,而睡莲是斯里兰卡的国花。为此,我们将挑选一位卖花人,在佛牙节期间,进入他的生活,拍摄他采集、编织、买卖宗教礼仪鲜花的故事。

4.国宝佛牙的展示

可以看出,大纲式剧本并不是最终解说词,但它能传递出解说词的大致内容和信息方向,对现场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在纪录片前期剧本写作类型中,拍摄阐述式与剧本大纲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像是具体的影片工作指导,包括段落的设计,镜头的内容、风格与细节,故事发展的方向及落脚点,等等。在拍摄阐述式剧本中,可以对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发展进行顺序介绍,尽管这不一定是未来影片的剪辑结构,但能够让创作者明晰故事的时间线索,尤其是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纪实性纪录片时,在前期剧本中标明这条时间线索,对于呈现故事的完整性尤为重要。在表现主题性纪录片时,在拍摄阐述式剧本中不一定要标明影片的时序结构,因为影片最终的叙事结构有多种可能性。这类纪录片的前期剧本旨在将纪录片涉及的人物、事件、场景的叙事点与情节点,主题的背景信息罗列清楚,以防拍摄现场挂一漏万,而影片最终的叙事结构是根据导演、剪辑师综合分析所有拍摄素材后,剪辑完成的。以下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四集纪录片《牡丹》第三集的前期剧本。

《牡丹·争奇斗艳》前期剧本(拍摄阐述式)

一、主题宗旨

这是一段人类追逐、改造并吟叹牡丹的历史,更是一场花的盛宴,充满着一个个人与花、人与人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

当牡丹从山野走入庭院,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朵野性之花,便开始了被人类不断改变的历程。人类试图按照自己的审美与物欲,给牡丹赋予争奇斗艳的表征。繁花似锦的背后,是人们对花开富贵的追逐。为求花大重瓣,发展牡丹栽培科技,这是对牡丹本性的异化过程,同时也是牡丹自然属性退化、人文属性增加的过程。千百年来,在人们不断的影响下,牡丹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属性。

二、主干内容

异化牡丹

背景:上千年前,牡丹从最初的四大中原野花被古人引入庭院,之后,这些牡丹以近乎天成的自然杂交方式呈现给世人惊喜。自然的白色,杂交后形成了红色、黄色、粉色等不同的颜色。这些美丽的、不同于自然的牡丹开始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尤其深受宫廷帝王的喜爱,求新求异的牡丹审美文化渐渐形成。柳宗元在《龙城录》中说,洛阳人宋单父,能将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为此,唐玄宗赐金千两,世人称其为花师。可见,唐代牡丹栽培技术已初步发展,并促使一代代园艺师对花型、花色、品种展开探索。在宋朝,牡丹不仅品种更加繁多,而且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如姚黄、魏紫、二乔等,品种也从唐代的40余种,一跃发展为200余种。

从单瓣花到复瓣、重瓣花,从简单朴素到富丽堂皇,漫长的演化塑造了牡丹出众的容貌和气质,也促成了牡丹从普通到尊贵的蜕变。然而,牡丹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原有的本性。无论是花蕊瓣化的重瓣花,还是一次性消费的什锦嫁接,乃至追求极度猎奇的远缘杂交新种,都是人与花相互改造的竞赛。

内容:寻找魏紫,一个不断追求重瓣却以花的退化为代价的故事。

魏紫,史书记为千叶肉红,出于魏相仁薄家,始樵者于寿安山中见之,砍以卖魏氏。由于此花外层大瓣,内层细瓣,大瓣与细瓣间夹杂一层黄蕊,花瓣由红至紫渐变,尤显雍容华贵,而花开极盛时达七百朵之多,史称“花后”。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数十钱,登船看花,魏家日收数十万。之后魏家破败,花传民家甚多。然而,千百年过去了,魏紫长势却日益衰弱,曾经的花中之后,面临着日益稀少的窘境。洛阳国际牡丹园工程师张淑玲为此开展了一系列追寻魏紫的研究,揭开了重瓣花的秘密,并创造了新魏紫“老君子”。

野生牡丹本是单瓣居多,偶有半重瓣,在人类追求视觉新奇与繁华富贵的美学欲望刺激下,牡丹品种走向了杂交重瓣之路。然而,花卉出现重瓣是一种花蕊瓣化的生物学现象,这是以牺牲有性繁殖为生理代价的。宋人发现了牡丹嫁接的无性繁殖技术,牡丹重瓣杂交品种得以延续。但在开花的过程中,过多的花瓣大量消耗根部的营养,使得花后魏紫生长趋势渐弱。而无性繁殖千百年来对品种改造产生的细微变化,也使得今天的魏紫非昔日宋人眼中的花后。寻找传统花后魏紫,更像是全新的重瓣魏紫杂交创造,张淑玲,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园艺师。

重点:通过张淑玲寻找、考证并杂交新魏紫的过程,揭开花蕊瓣化、魏紫式微的历史之谜。同时,解读嫁接新品种的无性繁殖技术,强调古今魏紫的差异,表现出人与花的恩怨情仇。

拍摄场景:

(1)张淑玲对重瓣花的研究。

(2)张淑玲对魏紫的紫色的研究。

(3)张淑玲精心选择杂交品种,做关于魏紫的杂交实验。

(4)张淑玲遇到虫害,花与蜗牛的“战争”。(微距,蜗牛吃花)

(5)张淑玲和大家采摘种苗,做嫁接准备。

(6)张淑玲指导女孩嫁接,解读嫁接无性繁殖技术,为新魏紫固定性征。

(7)传统魏紫的想象。(动画)

(8)花重瓣的特效表现。(动画)

(9)重瓣花开花逐格表现。(单瓣和重瓣逐格对比)

(10)微距重瓣。

以下是播出版中的解说词节选版。

《牡丹·天下真花独牡丹》播出版解说词(节选)

时长:20秒

画面:张淑玲来到新村花市

字幕:洛阳新村花市

解说:这是一段从未停止的生命追寻。

洛阳最大的牡丹交易市场,花开之时,60岁的张淑玲总会如约而至。

同期声(张淑玲):来来来,你好。我只是看看,我也不要。别怕,别怕我给你要走了。

同期声(花农):没有,卖完了。

同期声(张淑玲):那你都不给自己留一棵啊。

是不是在你的地里,舍不得给俺们看看。

时长:37秒

画面:张淑玲苦苦期待,吃糠咽菜,等到天黑

解说:30多年,只为寻觅一株真正的魏紫。

张淑玲,洛阳资深的园艺师,她深知,任何珍稀品种都与花农数年心血相融,其中的秘密不会轻易示人。她也深知,魏紫,这株传奇之花,在今天,只是一个传说。

时长:24秒

画面:魏紫动画

解说:宋人的记载里,有着清晰的描述,花瓣多达700多片,也被称为“千叶花”。魏紫,仅仅一个名字,就足以让芸芸众生为之倾倒。

时长:25秒

画面:张淑玲在家中查资料

解说:这是花的名字,更是重瓣的标准。今天的魏紫,最多拥有500多片花瓣。自宋代诞生之后,一代代牡丹园艺师,都渴望用这传说般的标准,实现心中完美之花的梦想。

……

时长:24秒

画面:雨中蜗牛吃牡丹

字幕:洛阳国际牡丹园

解说:9月,暴雨带来一群不速之客。看上去毫无杀伤力的软体动物,在它们细如针尖的口中,拥有26 000多颗牙齿。正为过冬积蓄养分的牡丹,面临着一场劫难。(www.xing528.com)

时长:43秒

画面:张淑玲抓蜗牛

解说:多年来,为了重现宋人眼中的千叶魏紫,张淑玲创建了重瓣花最佳的生长环境。在这片100多平方米的实验田里,优质的土壤、丰厚的营养,使牡丹花枝繁叶茂,却也吸引了数量惊人的蜗牛。

这也是古人培育魏紫的历史缩影,即便得到天地钟情,他们的付出,今天,人们也难以想象。

时长:12秒

画面:张淑玲魏紫实验田四季穿越

解说:四季交替,花谢花开,暑往寒来,年复一年。

时长:37秒

画面:花开之时,张淑玲巡视自己的魏紫实验田,挂上老君紫的牌子

解说:这片实验田里,寄托着张淑玲多年的梦想。

她知道,历史上多达700瓣的花后魏紫,已很难重现人间。后人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培育出接近这个标准的牡丹。对于自己的“魏紫”,张淑玲为它取名“老君紫”。

时长:22秒

画面:张淑玲半夜出门看魏紫

解说:花开前夜,张淑玲辗转难寐。这片土壤,种着她30年的梦想,眼前这些培育了十多年的老君紫,寄托着她又一次的希望。

同期声(张淑玲):太上老君炼丹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炼丹的时候炼丹炉里不是红红火火红得发紫嘛,但是我觉得牡丹的品种培育,它的时间可能比炼丹时间更长,所以给它叫“老君紫”。

时长:23秒

画面:张淑玲查看今年的魏紫,发现又失败了

解说:上午10点,夜间微微绽放的牡丹,此时已经完全张开了花瓣。

尽管拥有相似的娇容,但老君紫的花瓣只达到500多瓣。

时长:30秒

画面:张淑玲为来年继续授粉

解说: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面对。

这些花粉,来自从花农手中换回的“魏紫”,选择与自己精心培育的老君紫异花授粉。这是一段重新开始的漫长过程,也是一位园艺师永不熄灭的寻梦之旅。

同期声(张淑玲):最早要三到五年开花,你才能发现,三到五年你才能知道,里头有没有接近老魏紫花型、花色的新植株、个别单株。选到这样的单株了,还要三到五年性状稳定;性状稳定了,还要三到五年繁殖到一定的量。今年我已经60岁了,我还是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把老魏紫最接近魏紫的品种培育出来。

可以看出,从前期拍摄阐述式剧本过渡到最终的解说词,创作者对题目进行了修改,同时根据所有拍摄的素材与内容,搭建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完成了对主要人物的采访,最终以故事化的影像表述实现了前期剧本的创作宗旨与立意。

故事脚本式写作类似于电影文学剧本写作,涵盖画面、旁白、解说、字幕、采访、文献资料等未来银幕呈现的所有叙述元素,它比剧本大纲式与拍摄阐述式的前期剧本写作更为细致与清晰,脚本的叙述顺序也是完全按照未来影片的剪辑顺序完成的。在创作中,摄影师基本可以按照故事脚本的内容确定镜头的顺序与数量,剪辑师也可以按照故事脚本来完成初剪,搭建影片框架直至最终定稿。而解说词的作者往往就是故事脚本的作者,许多在故事脚本中运用的语言可以直接成为纪录片的解说词。

故事脚本式写作通常由叙事序列构成,因此,在格式上为了表述更加清晰,创作者会为每一个叙事序列取一个小标题并排序,以明确信息指向。在每一个小标题之下,分别是画面、字幕与解说。这样可以帮助整个创作团队实现对影片的完整理解与视觉想象。

纪录片的故事脚本是贯穿纪录片创作全过程的拍摄指南,尤其是以解说词或口述材料为驱动的叙述类影片,比如《故宫》这类文献历史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这类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旁白式纪录片,麦克·摩尔的《哥伦拜恩的保龄》、赫尔佐格的《灰熊人》这类以导演的自述或旁白来表现创作者观点的作者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人类,我们的故事》这类表现真实历史的历史再现类纪录片。这四类影片都是以叙述来驱动纪录片故事的影像结构,这些叙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前期调查来收集。因此,对于这四类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可以在拍摄之前完成基本定稿的故事脚本,直至后期剪辑时再对解说词做进一步的调整与修正。以下是纪录片《故宫·武略》的前期剧本。

《故宫·武备》前期剧本(故事脚本式)

序:箭庭立碑

画面:铁锤几声重击,电石火花,巨大汉白玉石,吹一口气,浮尘扬起,一行碑文隐约浮现。十个光膀壮汉,五根粗壮毛竹,口号声起,响彻云霄,摇臂升起,苍鹰翱翔,穿越云霄,俯视紫禁城,北三南五,八扇大门,同时洞开。

箭庭台前,武士列队,戎装乾隆,阅览射艺,一道圣旨,声声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满城尽是黄金甲。

字幕:公元1752年 巡守冠服骑射碑

解说:这是一块非同寻常的石碑,它即将被送往皇权的中心,碑上用满汉两文深深铭刻着祖训,它记录了一个民族崛起的秘密。

这一年,是乾隆十七年。紫禁城里,箭庭射艺,犹如一场盛世庆典的演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强国之梦,拉开帷幕。

念白: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

出片名:故宫·武功

1.力量悬殊的战争,一个人的成人礼

画面:丛林明军行军,岳洛观察准备伏击。他射出致命一箭,箭头穿透水滴。

字幕:1619年3月 萨尔浒山吉林崖 今抚顺市大伙房水库

解说:这是一个无风的傍晚,满洲武士们正紧张地准备着一场伏击。一方是十几万的火器部队,一方是数万名的弓箭武士,这是职业军人与森林猎手的较量,也是火器帝国与部落联盟的对抗。

他还未满16岁,第一次参加如此重大的战斗,他不知道能否活着回家,战斗前的死寂让他几乎窒息。

一场为部落首领复仇的战争,一个年轻女真武士的成人礼,已箭在弦上。

2.岳洛,丛林中的神箭手

画面:木屋、溪流、峡谷,摇臂升起,几匹骏马掠过河流,弓马骑射,岳洛猎兔;清晨丛林,阳光束射,青烟升起,篝火将熄。一个满族武士,磨着箭头,试着准星;女人身着骑士猎装,怀抱婴儿。武士身后,几个孩童比试射箭,他回头注视,微笑。这是一个时刻处于战备状态的满族家庭。

解说:扬额理是他的姓,这个名族最古老的姓氏,岳洛是他的名字,满语意思是镞矢。他属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部落。

一出生,父母就按照满人的习俗,在家门口高悬弓箭,这是祈盼神射手的祝福。三岁时,父母就用四寸宽的布带,将他的胳膊牢牢捆绑,这样的孩子,拉弓引箭,胳膊平直。童年的游戏,单调却有趣,榆木做的小弓、荆条做的小箭,小伙伴们比试射艺。

千百年来,每一个满族男儿都这样长大。他们倚山作寨,渔猎为生。弓马骑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3.满族武士装备

画面:故宫弓箭、服饰、盔甲等文物展示,岳洛刮头、盘发、磨箭、上弓、试箭、上马、射猎。

解说:如今,在紫禁城里,无数的细节都在诉说着这份久远,这个曾经天下无敌的尚武民族。

这是三齿鱼叉箭;

这是月牙铁头兔叉箭;

这是射虎刨头箭;

这是拉弓用的扳指;

这是满族服饰马蹄袖。

这就是一个女真武士的标准形象。

岳洛小心地刮着前额的头发,盘起辫子甩向脑后。作为射手,视线无以遮挡,裹起的马蹄袖足以御寒,套在拇指上的扳指能拉开强弓。在长年阴冷潮湿的长白山林,他能够任意射杀百米之内的动物。

在未来的日子,这些活跃在黑山白水的森林猎手们,将追随一个强大的领袖,开始这个弓箭民族改变历史的征战传奇。

他就是岳洛的首领、满族人的战神——努尔哈赤。

4.明清交战历史背景

画面:紫禁城奔跑的胖太监,通知满朝百官今天万历不上朝,努尔哈赤出征前檄文念白,军中岳洛整队出发。

解说:17世纪初,中国大陆的历史纪元还称大明王朝,这个已运转200多年的庞大帝国,曾经凭借精美的瓷器与华丽的丝绸吸引了全世界的白银流入。如今,它已老态龙钟,腐败的阉党与高额的税赋,让这个刚刚经历了城市与商业繁荣顶峰的帝国摇摇欲坠。

1618年,这篇著名的七大恨宣战檄文,针对的是女真部落曾经的宗主——老迈的大明王朝。为了满族人的建国梦想,努尔哈赤多年卧薪尝胆。终于,他迎来了复仇之战。

然而,这支来自森林的女真部队,需要面对的,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念白: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5.弓箭对火炮

画面:故宫文物展示了明铳炮、雍正火绳枪、各种弓箭、康熙御用炮枪、乾隆御用威捷枪。

解说:这是故宫所藏明朝万历年间的铳炮。四百年前,蒙古铁骑就是依靠这样的武器横扫欧亚大陆。而这种已有独立击发装置,可以精确瞄准射击的火绳枪,是当时世界军工的最高科技。

这就是明帝国军队的基本装备,而岳洛和他的族人,手中只有这些三千年来形制都没有任何变化的梅针箭与复合弓。

这是一场远古部落对现代军团的战争。十三年后,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场类似的战争中,西班牙的殖民者击败了庞大的印加帝国。

6.萨尔浒之战

画面:丛林中明军行军,岳洛观察,准备伏击。射箭,箭头穿透水滴,刺穿敌将咽喉。

字幕:1619年3月 萨尔浒山吉林崖 今抚顺市大伙房水库

解说:回到萨尔浒这个无风凝重的傍晚,接下来的战斗将改变明帝国的命运。

明军的野战,以枪炮手为核心,刀枪冷兵器分散到两翼护卫。

这些火绳枪手们排成三排,分段装填击发,这样能保证火力尽可能连续。这种三段射战术,在稍后的日本战国时代独步天下。

满洲人的战术则是森林中的“自由狩猎”,一个牛录三百名骑兵,在规定战区范围内,机动自由地寻找目标并射杀。三百多年后,技术娴熟的德国空军也是这样在空中歼敌的。

枪声响起,马嘶长鸣。精明的猎手很快发现,对手的火枪铳炮,射程要比手中的弓箭短十米。

这是决定胜负的十米。一时间,箭矢如雨。

而弓箭的击发速度几乎是拥有复杂装填程序的火绳枪的九倍。

暮色中,明军步兵手中火绳的微光,成为满族骑兵最好的射击目标。

这犹如一场射击比赛,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火绳枪,面对人类已使用了上万年的弓箭,射程与速度的局限,成就了这改变历史的一箭。

这是一场速度、射术与勇气的胜利,一个满族武士的成人礼。

血洗的屠杀,最危险的敌人,

大明王朝迎来了真正的挑战。

在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中,对前期剧本写作的重视程度一直都不够,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受到根深蒂固的专题片创作传统的影响,认为解说词是统帅一切素材的万能工具。这放大了纪录片的主观性,甚至透支了纪录片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由于对专题解说式创作方法的批判,一些纪录片创作者推崇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的创作风格,完全摒弃前期剧本的写作环节,将创作亮点寄托于时间、机遇与创作者的现场反应。这两种创作倾向都有偏颇之处,前期剧本写作能够帮助创作者把握创作层次与方向,提高工作效率。无论是由叙述驱动影像的纪录片,还是由观察驱动叙述的纪录片,优秀、完备的前期剧本写作都是纪录片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人物驱动型纪录片

2.情节驱动型纪录片

3.戏剧情境

4.情节结构

二、分析题

1.对比分析一部人物驱动型纪录片与一部情节驱动型纪录片,体会二者叙事的差异。

2.分析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选择一集分析纪录片是如何建立有因果逻辑的情节结构的。

3.针对同一个纪录片选题,尝试采用剧本大纲式、拍摄阐述式与故事脚本式这三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前期剧本写作。

[1] 帕特纳.应用基础:亚里士多德的叙事理论和后现代史学的古典源头[M]//帕特纳,富特.史学理论手册.余伟,何立民,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94.

[2] 谭霈生. 论戏剧性[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17.

[3] 申丹,王丽亚.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

[4] 叶芝. 语言、性格与结构[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 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