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戏剧”(Physical Theater)的内容覆盖面相对广泛,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这一概念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用身体手段来进行叙事表达的戏剧形式。这种新的戏剧形式注重通过演员的身体来表达反写实主义戏剧美学的特征。在本书中,我们将针对法国形体大师雅克·勒考克(Jacques Lecoq)的形体戏剧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世界优秀身心训练代表人物的训练理念进行分析。
格洛托夫斯基对戏剧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他的理论中描绘了一种深层丰裕的质朴戏剧。在他看来,戏剧中一些不太重要的服饰可以省去,这样可以将艺术表演的重心落在展现人物自己的特征上,并通过真实的表演让观众接受和信任这一表演形式。在这种表演过程中,演员的肢体动作一定要到位,同时要依靠自己的声音去塑造艺术形象,不仅要表演出剧本中的角色,还要表现出自己对角色的特有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质朴戏剧对戏剧的本质进行了深挖,可谓是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之后的又一戏剧表演理论的高峰,其理论在20世纪后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并为后来戏剧人类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对形体戏剧的起源进行探究时,不少学者认为形体戏剧与默剧有着直接关系,而默剧的起源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锡拉丘斯的索弗戎创作了最早的默剧,后来在中世纪,巡游剧团对其进行了继承和改编,再到19世纪,欧洲又出现了音乐哑剧和滑稽剧,还有以查理·卓别林为代表所表演的滑稽默剧电影。到了20世纪,早期柯波的老鸽巢剧院对法国默剧的重塑,还有20世纪40年代的德库巴罗都为默剧发展做出了贡献。到20世纪60、70年代后雅克·勒考克时期的默剧进入了鼎盛时期。
默剧的训练体系对形体戏剧的训练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下面将对默剧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1)1934年,《报童》(Newsboy)作为行动剧团的作品,在上演后获得了这样的评价:“通过使用象征人物、风格化的动作、精心编排的歌队,语言,剧情迅速发展。”
(2)1599—1600年,“把行动和言语相互配合起来……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www.xing528.com)
(3)1956年12月5日,雅克·勒考克在法国巴黎开办了“勒考克戏剧学校”并在默剧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形体戏剧”。
(4)1975年“南希·梅克乐……通常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最为成功的推介受美国启发的‘形体戏剧’的人,也许最简单的例证就是她改编的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默剧):皇家宫廷剧院,1970。”
(5)1984年“默剧越来越多地被认为包括了大量基于动作或形体的戏剧,从形体默剧到小丑剧,面具戏剧、马戏以及即兴喜剧等各种表演风格。在默剧的大旗下,我们发现一些可以追溯到戏剧根源上的重要传统(中世纪哑剧[mummers plays]、假面剧[masques]、小丑、19世纪的音乐哑剧、马戏团等)”[1]
除此之外,形体戏剧的诞生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舞蹈剧场的相关因素。通常,我们将德国舞蹈家皮娜·鲍希的现代舞蹈表演看作是早期“舞蹈剧场”形式的代表。到1986年英国DV8形体戏剧剧团正式成立,该剧团的基本宗旨为 “在身体和审美上敢于冒险,打破舞蹈与外界的各种障碍,直言不讳,作品前卫而易懂”,与普通的欧洲“舞蹈剧场”不同,DV8专门提出了“形体戏剧”的概念,这一概念得到了当时人们的一致认可。随后,不少现代舞蹈的编舞和身体训练方法都被应用于形体戏剧当中。此外,形体戏剧与一些古老而传统的戏剧之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意大利即兴喜剧、古希腊戏剧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也与形体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与形体戏剧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苏联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的“身体造型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2]等理论。
尽管形体戏剧的起源十分复杂,但其表现出来的特征却是十分鲜明的。具体可概括为,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写实主义戏剧呈现的单一形式,融合了大量其他艺术形式,戏剧与舞蹈及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边界越发模糊,舞美特点简约、充满意象,甚至舞台是完全的“空的空间”,演员的身体代表着各个层面的叙事者,不仅打破了“第四堵墙”跳出舞台与观众进行交流,又是站在舞台上,以故事中的人物来进行对话和叙述。每一个角色都是有灵魂的,也都有各自个性的表达方式。在舞台上,演员的身体就有全能性,且能够灵活自由地进行时空的转化,节奏的快慢都在于演员对剧情的把握,而整个艺术表演过程中,身体则是全能的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