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籍第一、第二期师生情况简述

广东籍第一、第二期师生情况简述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现代以来,广东是国民革命革命摇篮和北伐策源地。广东籍的第一、第二期师生,共有339名,位居各省人数首席,充分显示了当年广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先行优势。当时琼崖及广西东部十余县亦在行政上隶属广东,所以该地区的第一、第二期师生理应划归广东省籍学员中。其中:广东籍第一、第二期师生较多的5个县(市)是:梅县63名,蕉岭33名,兴宁33名,五华27名,平远25名。

广东籍第一、第二期师生情况简述

近现代以来,广东是国民革命革命摇篮和北伐策源地。历史上广东多行风气之先,可见广东在民国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地缘关系。仅此为其他各省无可比拟。

广东籍的第一、第二期师生,共有339名,位居各省人数首席,充分显示了当年广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先行优势。当时琼崖(现海南省)及广西东部十余县亦在行政上隶属广东,所以该地区的第一、第二期师生理应划归广东省籍学员中。其中:广东籍第一、第二期师生较多的5个县(市)是:梅县63名,蕉岭33名,兴宁33名,五华27名,平远25名。

表21 广东籍师生历任各级军职数量比较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达到中级以上军官的“硬件”界定标准:团旅级,履任团旅长级实职或叙任上校者;师级,履任师长级(含副师长)实职或叙任少将者;军级以上,履任军长级(含副军长)以上实职或叙任中将以上者。履任团旅长以上各级军官按各时期各种军队沿革序列表册或公开发行书报刊物回忆录为主要依据,叙任上校以上将校军官名单根据《国民政府公报》。后文各省“数量比较一览表”同此。

以下选取134名知名师生做简略介绍(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者兴(1896—?),别字少龙,广东广州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步兵团团长,率部参加抗日战事。1941年10月13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湖南宁远县县长。[2]

王岳(1906—?),又名超玑,别字岳彬,别号少岳,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一军第二十师第六十团第一营排长、连长。1927年10月起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长曹万顺)第一师(师长曹万顺兼)独立第一团党代表,第一集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何应钦)第十七军(军长曹万顺)第一师(师长余仲麒)第一团团附兼党代表,随部参加北伐东路军入闽浙作战。1928年9月部队编遣,任缩编后的第一集团军第十一师(师长曹万顺)第三十三旅(旅长余仲麒)步兵第六十五团(团长李明)第一营营长,率部参加中原大战,战后任陆军第九十八师(师长夏楚中)第二九四旅(旅长方靖)步兵第五八七团团长。1932年任陆军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四旅步兵第三一○团团长。1934年9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37年8月毕业。1937年8月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3]任陆军第九十八师(师长夏楚中)司令部参谋长,后任第三战区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第七十九军(军长夏楚中)第七十六师(师长王凌云)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11月任第四战区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兼)陆军暂编第二军(军长邹洪)暂编第七师(师长王作华)第二旅旅长,率部参加第一次粤北战役。1945年1月任第七战区陆军暂编第二军暂编第七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三次粤北战役。1945年11月任第三方面军(司令长官汤恩伯)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夏楚中)司令部参谋长。1946年7月任武汉警备总司令(郭忏)部整编第十八军(军长胡琏)司令部参谋长。1948年9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8年10月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副军长,率部参加淮海战役,期间曾与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胡琏飞赴南京,12月1日与胡琏飞返双堆集,1948年12月15日在双堆集东北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

王俊(1893—1976),潮州分校第二期战术教官。别名钦宠,别字达天,别号荣初、履明,广东澄迈人。1910年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就读,1912年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1920年10月获得举荐并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工兵大队实习,1921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四期,1923年7月毕业。回国后返回广东,任肇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学员队区队长。

王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召开后,即响应黄埔军校招录教职官佐,被录用为首批教官,以地形教官专授工兵兵科教学。1924年5月12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时任第一期少校地形教官,1924年8月28日兼任第一期工兵队队长,1924年9月20日任第一期第二学员总队总队长。1924年11月24日任黄埔军校教导团(团长何应钦)第三营营长,1925年1月13日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团附。1925年2月淡水战役后严凤仪调离,接任第三营营长,率部参加棉湖战役。1925年4月22日任教导第三团(团长钱大钧)第一营营长。1925年5月18日任黄埔学生组成为党军第一旅(旅长何应钦)司令部参谋长。部队扩编后,任党军第一师(师长何应钦)司令部参谋长。1925年9月22日兼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第一团团长。1925年11月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率部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作战。其间兼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教官。[4]1926年7月9日任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副师长,参加誓师大会后率部北伐。1926年10月南昌战役失利,师长王柏龄离职,其代理师长一职,后任东路军第一路军指挥部指挥官。1927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第二纵队指挥官,统辖第一师(师长薛岳)、第二师(师长陈继承)等部。调任浙东警备司令部司令官,后返回广东,任潮梅警备司令部司令官。

1927年10月赴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大学第十七期学习。1930年从日本陆军大学学成归来。1931年1月任陆军步兵学校筹备主任。1931年12月底任陆军步兵学校首任校长,此时筹备事宜仅完成一半,军政部即催促开学。1932年2月12日主持开学典礼,此为近代以来第一所步兵兵科专门教育机构,开学日亦被确定为校庆日。主持将编纂过半的《战术作业参考》编制、装备两篇,分别定名为《中国陆军师编制之研究》《中国陆军师装备之研究》先行出版。由于步兵学校主要教学骨干,如教育长廖士翘,研究委员张卓、吴锡祺、马崇六、石铎、张权、文鸿恩、孙树华、林炘、朱式勤等多为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步兵专门学校学员,教官中只有吴国光两人是留学德国,学校最后选定德国操典结合日本步兵教范,逐步推行实施。由于在教育方法上沿袭日本那一套,当然在教材上也摆脱不了日本窠臼。当时步兵学校在他主持下确立为“军官召集教育”,即对各部队步兵军官施以综合教育(学员队)和分业教育(各短期训练班)。从当时步兵学校创办与扩展情形看,他对于国民革命军步兵兵种现代化建设与训练建树颇多。1935年4月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中将。在步兵学校参与筹办庐山中央训练团期间,担任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战术组组长,运用步兵学校那套操典教范推进教学与训练,受到高层军事训练机构与蒋介石等的赞赏,遂批准《步兵学校操典》颁布全国军队推行。1935年9月因蒋介石兼任该校校长,改任中央步兵学校教育长,原教育长张卓改任教育处处长。其间发表许多关于军队训练、军制建设、国家总动员等多方面论述。1935年11月1日,被推选为军队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36年7月9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1937年1月1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战时需要,率领步兵学校筹划迁移内地准备工作。1937年9月11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部长黄绍竑、徐永昌)副部长,受命协助战时指挥要务。此时步兵学校在他主持下迁移湖南湘潭,此后再迁移贵州遵义继续办学。1939年4月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部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部副总司令,辗转华南粤北地区,负责部队平战结合训练事宜,注意总结战时经验,发表《第一次反攻作战之经过情形及其所得的经验——1939年4月在军官团总结报告》(载于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南浦月刊》)等。1940年9月第十二集团军改隶第七战区,遂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部参谋长,辅助战区最高长官履行战时指挥与参谋职责,筹划战区所属部队参加粤北及湖南、江西历次会战与战役。1944年2月1日应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白崇禧邀请,并获军事委员会任命,任军事训练部次长,辅助白推进战时各项军队训练点验要旨。1945年1月20日被推选为军队各特别党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45年5月20日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10日获颁胜利勋章。1946年5月30日军事训练部裁撤时被免职,脱离军队系统,转而从事国家政务。1946年11月15日被推选为广东省出席(制宪)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11月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5月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到台湾,续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王淦才(1897—1927),别字柏言,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6月1日毕业。1927年12月22日在广东五华作战阵亡。[5]

王焕章(1898—?),广东仁化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团长。1935年5月29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6]

王锡燔(1905—?),广东海口(今海南海口)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团长。1937年5月1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7]

尤崧(1900—?),别字协廷,广东文昌(今海南文昌)人。少时在乡村私塾启蒙,弱冠之年随亲友赴南洋谋生。1925年夏从南洋回国赴穗,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步兵营排长、连长、营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团附,继入广州黄埔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高级班学习,1930年春毕业,任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步兵第二九四团团长。[8]1934年任陆军大学将校班第四期区队长。1936年12月1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9]1937年1月任陆军第十八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1938年12月任第九战区司令部第一战车总队少将衔总队长。1939年春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高级参谋。1946年7月办理退役,任广东省政府参议,兼港湛航运公司总经理等。

万方(1896—?),潮州分校工兵科教官,又名学班,又号汉英,别号超然,广东惠来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毕业,分发广东陆军服务。历任建国粤军第二军第五师工兵营排长,广东东路讨贼军总指挥部工兵队队长。1925年8月任东征军总预备队工兵队指挥官,1926年3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工兵科教官,兼任工兵队队长。1928年2月任广东第八路军总指挥(李济深)部直属工兵营营长,兼任第四军(军长陈济棠)新编第一师(陈济棠兼)第二团团长。1930年8月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部军械处(处长沙世祥)副处长,兼任工兵团团长。1936年3月2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工兵中校。[10]1936年6月任广东第四路军总指挥(余汉谋)部工兵指挥部上校指挥官。1936年12月被保送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38年10月毕业。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四战区广东方面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兼)部工兵指挥部副指挥官。1940年11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工兵上校。后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部工兵指挥部副主任。1946年7月退为备役。

邓大璞(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少尉科员。广东潮安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宣传科少尉科员。[11]

邓贞元(1900—1928),别字征原,广东罗定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1928年11月在山东泰安作战阵亡。[12]

邓英华(1899—?),别字定邦,广东五华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7年5月3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3]

国强(1894—1927),别字润明,广东五华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月17日在广东潮州作战阵亡。[14]

邓康(1900—?),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6年3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5]

邓道成(1899—?),又名道一,别字全,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步兵营排长、连长、营长。曾入庐山中央训练团受训。1935年6月2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6]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三战区陆军第九十师第二六八团团长,补充旅副旅长,第三战区新兵补训处副处长。1948年任陆军第四军第二八六师副师长。1949年移居香港[17]

邓演达

邓演达(1895—1931),潮州分校第二期教育长。又名策成、仲密,别号择生,广东惠阳人。1897年3月1日(一说生于1895年3月1日)出生。按照原始记载,生于1897年3月1日,目前显然是采用了1895年出生说。1909年秋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四期,时年14岁,是最小的学员。常随粤军宿将姚雨平当交通员。1911年加入同盟会,是登记年龄最小会员,与他同期入会的有郭冠杰、廖尚果等。1911年11月入广东北伐军(司令官姚雨平)任军事教练,辗转进军南京、徐州等地。1913年1月任广东北伐军总监(林震)部兵站部副官,[18]兼卫队营第三连连长。北伐军结束后,随姚雨平返回广东,入陆军小学校续学。1914年12月考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1916年秋毕业。1917年春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兵科,第六期亦是粤籍人入学最多的一期,有119名学员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因与叶挺同为工兵科,在校时就过从甚密。1919年1月毕业。分发通州任西北边防军司令(徐树铮)部见习、排长,[19]1919年10月返回南方,继赴福建漳州援闽粤军总司令部报到,任援闽粤军漳州警备司令(邓铿)部宪兵连连长。援闽粤军回师广东时,任总司令部督战队队长。1920年11月成立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时,即任司令部少校编练参谋,兼任军官教育班主任[20]专司编练事宜。组建工兵营并任营长。后任军官教育班主任,独立步兵营营长,将该营训练成粤军第一师的模范部队,初显军事训练才能。1921年11月粤军第一师成立工兵营,任营长。曾入大元帅府警卫团任营长。1923年4月攻打盘踞在广东肇庆的旧桂系军阀沈鸿英部,任攻城指挥官兼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发挥工兵埋雷特长,炸毁城门攻克肇庆,俘虏守城旅长黄振邦。1923年2月任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第三团团长,惠州绥靖处安抚委员。1923年11月随粤军第一师赴肇庆整补,兼任肇庆西江讲武堂特约教官,负责政治教育,主讲“三民主义”“吾人今日谋生之道路及其方针”等课程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大元帅颁令任命李济深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七名委员之一,[21]因李时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工作繁忙,遂指定其代理军校筹备工作。另载其为筹备委员会七名委员之一,[22]1924年2月15日陪同蒋介石往广州石井兵工厂视察,[23]1924年2月25日奉孙中山总理命赴浙江奉化,劝说蒋介石回粤继续完成黄埔军校筹备工作。[24]1924年3月21日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军官学校入学试验委员会九名委员之一。[25]1924年3月27日与王柏龄、林振雄、俞飞鹏协助蒋介石制订《陆军军官学校章程》。[26]1924年5月12日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兼)副主任,兼任学员总队总队长。[27]1924年6月16日参加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等诸项仪式。1924年8月正式辞去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职务,全力负责黄埔军校的教学事宜。[28]1924年9月3日任代理军校教练部主任。[29]受张难先启发影响,1924年11月辞职,自费出国赴德国学习政治经济,辗转香港、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等地,1925年3月15日抵达柏林。[30]在中国国民党驻德国支部帮助下,入柏林大学学习,刻苦学习英语德语,不到一年时间阅读了原版书竟达几十种。在学期间特别关注欧洲一战战史,曾转赴苏联考察。后受到蒋介石多次电文催促回国,遂于1925年10月启程回国,1925年11月回国,1926年1月8日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蒋介石兼)教育长。[31]1926年1月19日被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组委员会七名委员之一,全面领导黄埔军校的改组工作。[32]继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6年4月1日任潮州分校(主任何应钦兼)教育长,[33]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政治部主任。1926年7月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部政治部主任,1927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兼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科招考委员会主席。1926年12月12日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34]1926年12月13日与宋庆龄、孙科等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暂时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最高职权。曾被国民党在武汉召开的二届三中全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1926年12月28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当天成立,被任命为委员。[35]

1927年1月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委员。1927年2月与徐谦、吴玉章等五委员组织行动委员会,联名反对蒋介石的政治主张,同时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28日武汉分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6]被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三人常务委员之一。[37]兼任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1927年4月17日与宋庆龄等联合发表《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1927年4月23日,主持在武汉举行的3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谴责蒋介石政变、残杀工农群众的罪恶活动。1927年5月,随军北上讨伐奉系军阀,在河南临颍大战时亲赴前线指挥,击溃奉军主力,占领郑州、开封等地。在此期间,他与共产党人密切配合,支持共产党人许多革命主张。1927年6月30日,发表《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谴责汪精卫反对三大政策行径。1927年武汉“七一五事变”后,辞职不干了,随苏联顾问团的汽车队,与先前所在部队苏联顾问铁罗尼等,经绥远五原赴蒙古共和国,转移莫斯科。1927年8月15日到达莫斯科,被作为苏联红军总司令部的客人受到热情接待,同时还被莫斯科第三国际、联共(布)负责人接洽,受到热情欢迎,并见到了斯大林[38]1927年11月1日,在莫斯科与宋庆龄、陈友仁等商议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明确阐述三民主义的意义,提出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续与新旧军阀作斗争。在莫斯科发表宣言时署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宣布了第三党的成立。

在海外飘浮两年多,于1930年5月初回到香港,不久赴上海,结交了许多反蒋势力和重要成员。1930年5月回国,租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任援道在上海法租界愚园路愚园坊二十号住房,与谭平山、章伯钧、朱蕴山、季方、郑太朴等,开始筹备新党,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创立党刊《革命行动》和《革命行动日报》,在上海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干部会总干事,编辑出版《革命行动》《政治周报》等刊物。1930年8月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新党正式成立。1931年7月间,连续撰写了三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推翻南京的蒋政府,我们要求的是什么?》《蒋政府必然要崩溃的原因及全国人民当前的任务》《我们夺取政权之前及之后应该做的是什么?》。[39]因陈敬斋出卖,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法租界愚园坊20号被捕。1931年11月29日拂晓由侍卫总队长王世和(黄埔军校一期生)等临场执行,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遇害。

古延裕

古延裕(1897—1928),又名延祜,广东蕉岭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师第四团步兵连排长。1928年4月11日在山东峄县作战阵亡。[40]

古惠我(1895—1927),原缺载籍贯。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步兵连副排长。1927年1月5日在浙江作战阵亡。[41]

叶秉中(1891—?),少校地形教官。别字仲庸,广东汕头人,另载广东梅县人。1918年9月任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地形教官。投效滇军部队服务,历任滇军初、中级军职。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少校地形教官,[42]1926年8月随部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3月30日国民政府颁令叙任陆军二等测量正。[43]

叶秉中

叶剑光(1904—1982),别字震欧,别号梧霞,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三队,入学时登记为21岁,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司令部警卫营排长,第四路军总指挥部教导大队队长、连长、营长,1936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总队兵学教官。1936年3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44]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兵补训处补训第二团团长,军令部参谋,四川泸州电报分局局长,中国远征军昆明后勤司令部税警大队大队长,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运输第十九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陆军第七十五师司令部联络组组长。1946年起任国防部少将高级参谋兼视察组组长。1949年任广东第六“清剿”区司令部畲坑指挥所主任。1949年秋到香港。

叶剑光

叶植楠(1900—1968),潮州分校第一期教官。原名华荣,别号荫华,广东梅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户家庭,8岁随父母到新加坡谋生。后入华人开办的应星学校就读,中学毕业后,于1920年随家人返回梅县,与胡润青结婚。经友人推荐及归侨李氏资助,1921年12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五期步兵科,1922年12月毕业。返回广州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营排长,后入粤军第一师任职。1925年夏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教官。[45]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第三十三团(团长黄镇球)第三营连长,参加统一广东南路及海南岛战事。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军士教导队教官,后任步兵营营长等职。1931年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独立第二旅(旅长李洁之)第一团第二营营长,驻防茂名地区,率部剿灭大坳山土匪温国彪部、王之怀部。1933年1月任独立第五团团长,1934年春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等职。1934年9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37年8月毕业。任广东省第四路军(总指挥余汉谋)第八补充团团长。1936年3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4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一八六师(师长李振)第五四五旅(旅长唐拔)步兵第一○九六团团长,率部在惠州、增城抗击日军。后任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官,1939年该部裁撤。后任陆军第九十三师副师长。1940年7月19日国民政府颁令由陆军步兵中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上校。[47]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陆军整编第九十三旅副旅长。1947年4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第三中队学员队受训,1947年6月结业。其间接彭佐熙任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刘劲持)整编第九十三旅旅长。1948年9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后率部赴云南,恢复军编制后,任陆军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第九十三师师长。1949年任云南绥靖主任公署第二军区司令官,代理第二十六军军长职。

丘清英(1905—?),广东蕉岭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福建汀漳警备团团长。1935年5月29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48]后任任第七路军总指挥部副官处副处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一七一师第五一一旅旅长,兼步兵第一○二一团团长。1940年7月19日国民政府令由陆军步兵中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上校。[49]后任安徽立煌警备司令部司令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保安第六师师长。1949年1月在山东率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丘懋高(1901—?),别字学增,广东陆丰人。1925年1月辞去小学教员,投入建国粤军许崇智总司令部任交际员,充当行营苏联顾问加伦(即布留赫尔)将军随员,任英语传译。先后于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于5、6月间回师肃清杨(希闵)刘(震寰)部,于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1927年1月分发到福建参加东路军当政工,经闽、赣、浙到达南京。1925年11月在揭阳到潮州征途中,曾参加蒋介石召开第一师少尉以上军官恳亲会,是以少尉差遣身份偕第二期毕业生魏汉华、幸中幸等参加。1926年6月27日黄埔同学会正式成立,不久总会即派曾扩情、贾伯涛、葛武綮等到潮州分校,组织黄埔同学分会筹备会,与戴之奇等九人被推选为筹备会委员,任筹备会主任。后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部少校副官,1929年任军政部陆军整理处科长、调查官。1934年任陆军第二十一师政治训练处主任,沪杭铁路警备司令部调查室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五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第九军司令部高级参议。1947年任陆军第九十二师副师长、代理师长。1949年1月在山东被人民解放军所俘。

冯云飞(1902—1930),别字雄高,广东文昌(今海南文昌)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5月29日在山东曹县作战阵亡。[50]

伍烈(1903—?),别字敬吾,广东文昌(今海南文昌)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5年7月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51]

刘伟民(1903—1955),别字放翁,别号浩然,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1935年6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5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入伍生总队总队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处主任教官。1944年任青年军第二○九师司令部女青年大队大队长。1946年任广东第八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1948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第二科科长。1949年初任闽粤赣边区“剿匪”总指挥部第一处处长。1950年任海南岛崖县中学总务主任,后因病逝世。[53]

刘远权(1896—1927),别字绍洪,广东蕉岭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月3日在福建建瓯作战阵亡。[54]

刘光夏(1904—1930),广东兴宁人。1904年1月生于兴宁县水口区下堡乡一个农户家庭。少时乡间私塾启蒙,1920年考入兴宁县城兴民中学就读,1921年转学梅县广益中学学习,1923年毕业。1923年秋考入福建厦门大学,1924年秋因家庭经济拮据辍学,返回兴宁县,受聘任附城新陂小学教员,1925年11月辞职。1926年1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55]不久因家乡团防主任刘大用(其叔父),串通兴宁县政府到潮州通缉他,遂被迫离校。1926年12月北上武汉,再次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政治科,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56]1927年8月随部队到达九江,不久受党组织委派,返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并在短期内在家乡水口盐米沙组建农民自卫队,与中共兴宁县委负责人蓝胜青等取得联系,1927年9月3日与蓝胜青等,率队发动兴宁农民武装暴动,占领县城后将县长驱逐,并与蓝胜青等率队主动撤出县城,宣布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任团长,蓝胜青任党代表兼副团长,全团兵员有100多人。在兴宁县境创建“水口革命根据地”,1927年11月组建中共兴宁县委,蓝胜青任书记,他与另三人为委员。1928年1月10日与古大存领导的广东工农革命军第七团会合,1928年夏率部与郑天保部农民自卫队会合,组成五(华)兴(宁)丰(顺)梅(县)(大)埔暴动委员会,古大存为主席,他与郑天保、黎凤翔、张家骥为委员。[57]1929年冬,率部在兴宁大信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五十团,任团长,全团600余人。1930年2月,指挥全团攻打平远县石南镇,歼灭守军民团500余人。1930年3月25日,所部在澄江圩被优势民团武装包围,在作战中牺牲。[58]

刘克良(1896—?),广东蕉岭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二十师步兵团排长。后返回粤系部队服务,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军官教导队教官、区队长。1936年10月,任广东第四路军第一五八师(师长曾友仁)第四七八旅(旅长邓志才)步兵第九五七团(团长萧仲明)第二营营长。[59]

刘志怀(1897—1927),广东蕉岭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月3日在福建建瓯作战阵亡。[60]

刘茂文(1904—?),别字慕光,又名慕光,广东平远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5年6月1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61]

刘炎(1900—?),广东兴宁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一军第二十师步兵连排长,1927年在作战中阵亡。[62]

刘雄章(1905—1962),别字燕民,又字燕明,广东平远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第一师步兵连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第五团营长,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和龙潭战役。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团长、参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广州分校,后迁移贵州独山)学员总队总队附、代理总队长。1946年1月奉派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学员队受训,1946年3月结业。1946年11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任高级参谋。1947年11月入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学习,1948年11月毕业。1949年到台湾。

刘瑞生(1905—1932),广东大埔人。1925年春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奉派入潮州分校学习,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3月肄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北伐福建的战斗。1927年起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中共闽南临时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共青团闽南特别委员会书记。1928年8月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63]1929年后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中共(长)汀连(城)县委书记,闽西军政委员会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红军新编第十二军代理政委,参加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和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2月9日在战斗中牺牲。

刘腾光(1905—1959),又名碧,广东陆丰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0月肄业。随军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北伐。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丰县总工会驻甲子区特派员,大南山工农武装部队政委。1932年任中共揭阳县委书记。1937年6月后流亡海外谋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回国,任中共陆丰支部书记,中共陆丰县工委书记。

许日佩(1903—1927),别字炽实,广东汕头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战争,1927年6月25日在北伐战争中进攻孙传芳部,于山东临城作战阵亡。[64]

许世芳(1896—1969),军医处军医。别字仲陆,别号含真,广东潮州人。日本长崎同文学堂、北京陆军军医学校毕业。1926年1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军医处军医。[65]1927年秋北伐战争后,返回广东服务。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军医处军医、主任军医、副处长、处长,军政部第二十七后方医院院长,广东陆军总医院副院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军政部第十四重伤医院院长,第七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处少将医监兼处长。1946年7月退役,隐居乡里。

许传耀(1900—?),潮州分校军医处同准尉司药。别字楚希,广东潮安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军医处同准尉司药。[66]

李少皆(1895—?),潮州分校军需处同准尉特别官佐。别字公禹,广东四会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校本部军需处同准尉特别官佐。[67]

李云祥(1895—?),潮州分校副官处特别官佐。广东潮州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本部副官处特别官佐。[68]1926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随军参加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炮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5年7月1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炮兵少校。[69]

李玉庭(1900—?),潮州分校副官处准尉司号长。别字玉廷,别号照煊,广东潮州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本部副官处准尉司号长。[70]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一军第一师司令部警卫连排长、连长。1928年奉派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官团受训,任学员队区队长。后任陆军教导第二师司令部警卫营连长、营长。1936年9月1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71]

李兆(1901—?),别字绍村,广东五华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三队,1926年6月1日毕业。1926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一军第二十师步兵团排长、连长,中央教导第一师步兵团营长、团附。1935年7月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72]

李克军(1905—?),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7年6月29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73]

李国权(1898—?),别字侠夫,广东郁南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5年6月2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74]

李卓元

李卓元(1901—1984),潮州分校学员总队总队长。别字叔达,广东台山人。1901年1月10日生于台山县城一个侨商望族家庭。幼年私塾启蒙,考入广州南武中学,1918年12月考入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工兵科,1921年夏毕业。1921年10月考取官费举荐并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工兵大队实习,1922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五期,1924年7月毕业。1924年7月与余华沐、陈哲结伴回到广州,参与应试黄埔军校教职官佐。1924年9月9日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少校战术教官,工兵筑城教官,第二期工兵科工兵队队长。1925年随部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作战,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司令部工兵营营长。1925年10月率部架桥爆破攻坚,参与第二次东征淡水、棉湖、惠州诸役。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学员总队总队长。[75]1926年春任广东绥靖主任公署参谋处处长,1926年秋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工兵指挥部指挥官、教导总队总队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处长。1928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十八师司令部参谋长。1928年9月国民革命军编遣,任缩编后的第一军司令部警备团团长,第四路军总指挥部教导旅第一团团长、副旅长。1934年12月任广东第一集团军第五军司令部副官长。1935年12月任第四路军总司令部直属教导旅旅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广东区宪兵司令部司令官。1938年10月任陆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六师副师长,率部参加惠广战役、第一次粤北会战。1940年10月任陆军第一八六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二次粤北会战。1945年2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徐州绥靖主任公署高级参谋。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任陆军总司令部办公室主任。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任广东虎门要塞司令部司令官。

李信文(1900—?),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二队准尉特务长。别字萍青,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二队准尉特务长。[76]

李炳辉(1899—?),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三队少尉区队长。别字建设,广东广州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大队第三队(队长廖运泽)少尉区队长。[77]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随军参加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

李继民(1900—?),广东兴宁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5年6月2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78]

李树萧(1900—?),潮州分校军需处同准尉书记。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校本部军需处同准尉书记。[79]

李树棠(1887—1976),原名刘树亮,别字浩,别号迎生,原籍江苏海州,随舅籍填写广东梅县人。1887年1月15日生于江苏海州,9岁时父病逝,逃荒至江苏灌云县,给富人家放牛,16岁(1903年)时入冯国璋在海州招收的“童子军”,赴天津小站操练。结业后分配驻防南京的独立第三旅教导团步兵连班长,后乘船到广州,入粤军当教练兵。1906年年底加入同盟会,由粤军的团长王懋功介绍入粤军讲武堂学习。粤军讲武堂毕业后,历任粤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随许崇智部粤军转战于粤赣闽边区。后随援闽粤军返回广东,1923年2月任粤军东路讨贼军第一旅(旅长王懋功)第一团团长,率部在东江讨伐陈炯明部粤军。后在攻打淡水时被机枪扫射,颈部负重伤,幸亏抢救及时保住性命。两年后返回广东,因原属部队已被遣散,为何应钦收留,任警卫连排长。1925年夏秋之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王懋功)步兵团团长,参加第二次东征,击溃惠州杨坤如部。在作战中大腿中弹负伤,转移后方医院治疗。1926年5月以团长身份,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学习,入学时随舅姓名为李树棠,登记为39岁,为年龄最大学员之一。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司令部特务营营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一师第三团党代表,陆军第九师第二十五旅步兵第四七六团第二营营长、团长。1928年12月底因旧伤复发,请假回江苏海州休养。1933年秋复出登记,1934年后任漳州城防司令部司令官,福建省保安第二旅旅长。1935年5月25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80]1937年5月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晋任陆军步兵上校。[8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三战区闽东后援司令部司令官,第九战区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陆军第三十七军代理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高级参谋,后奉派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7年春退役,在南京从事实业,资助教育事业,曾任南京市两广中学董事。[82]

李益群(1904—?),别字兆海,广东兴宁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1931年奉派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学习,1932年毕业。续任陆军第八十师第二三八旅步兵第四七六团中校团附。1935年7月1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8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军参加抗日战事。1938年5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学员队受训,1938年7月结业。返回原部队任原职。后任陆军第八十师第二三八旅步兵第四七六团团长。1941年10月24日被国民政府颁令由陆军步兵少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中校。[84]1942年8月6日被国民政府颁令由陆军步兵中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上校。[85]任豫西师管区司令部副司令官。后任陆军第八十师副师长,兼任该师步兵指挥部指挥官。1945年春应同学邀请,任青年军第二○九师(师长温鸣剑)司令部高级参谋,兼任该师第四团团长。[86]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青年军训练总监部军官队少将衔队长。1946年5月奉派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1946年7月结业。1947年7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第二中队学员队受训,1947年9月结业。任豫西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等职。

李博天(1901—?),别字达云,广东台山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7年3月3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87]

李雄标(1902—?),原名剑先,又名我,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1928年起任广东编遣区第一师步兵团营长、团附,1936年10月任广东第四路军陆军第五十九师步兵团副团长。1936年6月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88]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广东省军管区司令部征募处科长,潮州团管区司令部司令官兼国民兵团团长。后应李铁军邀请北上陕西,1945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官总队大队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学员总队大队长。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8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第三十一师师长。1949年到台湾。[89]

李衡(1906—1930),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1930年8月13日在山东泰安作战阵亡。[90]

杨汉青(1905—1981),别字瀚清,广东蕉岭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0月肄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师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官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一署第六组上校组长,军令部铨叙厅第二处处长。1946年10月任国防部第六署副署长,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部附。1949年到台湾。

杨杰民(1901—1928),别字杏青,广东蕉岭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1月9日在广东龙川作战阵亡。[91]

杨政民(1907—1965),别字添荣,广东平远人。生于平远县郊一个农户家庭,幼年私塾启蒙,1918年考入平远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继入广益初级中学,再考入平远县立中学,1925年10月毕业。返回家乡曾任高等小学教员。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步兵营排长、连长。1928年任中央教导第二师步兵营营长。1931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教导总队总队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学员总队大队长,步兵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6年3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9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七十四师独立团团长、副参谋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政治特派员。1941年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兵站分监。1945年9月任徐州绥靖公署苏南兵站一等军需监,后任汤恩伯部第三方面军司令长官部联勤司令部司令官,1948年12月底任上海港口司令部吴淞要塞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赴台湾。

杨骏(1900—?),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二队准尉司书。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二队准尉司书。[93]

吴汉超(1903—1949),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步兵团副团长。1934年“福建事变”后返乡谋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粤东纵队第四大队军事教官、副大队长。1949年春于梅县松岗战斗中牺牲。

吴斌

吴斌(1901—1990),潮州分校副官处上尉副官。别字乘云,广东茂名人。1901年生于茂名县分界圩一个农户耕作家庭(一说生于广东高州)。早年考入广东警监专门学校第一期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领导同学宣传反日,被警察逮捕入狱21天,1922年警监专门学校毕业。在学期间组建学生联合会,是当时广州学生组织领导人之一。1922年在乡间组织民军,后编入高雷讨贼军林树巍部,任游击营副官,高雷绥靖处委员,第五游击支队司令官,率部与邓本殷部作战。后任孙中山韶关北伐军大本营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4年春由西路讨贼军第五师师长林树巍保荐投考黄埔军校,1924年6月考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二队,1924年11月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团第三营(营长王俊)第九连第一排排长,随部参加第一次东征作战,于棉湖之战右臂受重伤骨折,伤愈后任教导第一团党代表办公室参谋,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校本部副官处上尉副官。[94]1926年起任国民党党军第一旅第一团连长,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副官,随部参加北伐战争。曾任福建诏安县县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蒋鼎文)政治部主任,1928年2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派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司令部党务特派员。1928年9月国民革命军编遣,任缩编后的第一集团军陆军第九师(师长蒋鼎文)司令部参谋,后任陆军第九师第二十七旅步兵第五十九团团附。1929年2月26日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陆军第九师特别党部候补执行委员。1930年任陆军第九师第五十三团团附,第五十四团团长。1932年9月7日任陆军第九师(师长李延年)独立旅(旅长周开勋)第一团团长,率部参加对“福建事变”第十九路军“围剿”战事。1934年6月27日兼任陆军第六十一师(师长杨步飞)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5月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9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特务团团长。193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第十五期第四学员总队总队长。1942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干部训练团教育长,兼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驻豫训练班主任。1943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战地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4年7月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44年11月任军事委员会参议。1945年2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5年3月被保送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1945年6月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济南防守司令部司令官。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后改为济南警备司令部,仍任司令官。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后受邀返回广东,曾任县长,1949年3月任第七兵团司令部副司令官,1949年5月12日任广东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96]兼任该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官。后随军撤退台湾。

吴敬群

吴敬群(1899—1993),别字澄宇,广东定安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十四师步兵团排长、连长,陆军第三师司令部参谋,随军参加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和龙潭战役。1928年10月任海军第四舰队司令部政治训练处训练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新兵训练处考试主任,浙江大学军事训练教官,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第二处中校处员。1935年4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1936年3月1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97]1937年12月毕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参谋,1938年夏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广州分校)办公处副处长,1940年春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办公处处长,1941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学员总队总队长。1943年7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44年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情报参谋训练班副主任。1945年2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后任军事委员会铨叙厅设计委员会少将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防部第一厅副厅长,曾兼任川康各军官训练总队督导官。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7年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一署第三处处长,1948年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二署第四处处长。1948年3月29日被推选为广东省出席(行宪)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8月任海南要塞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10月任“国防部”第五厅少将副厅长。1950年到台湾。

何可泰(1906—?),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7年6月29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98]

何伯清(1897—1926),广东河源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12月19日在福建建瓯作战阵亡。[99]

何潜(1900—?),广东潮州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7年9月8日国民政府颁令由陆军步兵上尉晋任陆军步兵少校。[100]

余建中(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党务科中尉科员。广东惠来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党务科中尉科员。[101]

汪兆铭

汪兆铭(1883—1944),潮州分校党代表。又名精卫,别字季新、季鸾、季恂、季辛。祖籍江西婺源,后迁移浙江山阴(今绍兴),1883年5月4日生于广东三水,后随父寄籍广东番禺。幼读私塾启蒙,13岁丧母,14岁父病故。1901年考中秀才,后参加广州府试,名列榜首,旋即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聘为家庭教师。1902年与古应芬等在广州组织“群益书社”。1904年9月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留日期间,参加1905年7月20日在东京召开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时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并任同盟会总会评议部议长。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一度被聘任主编,著文抨击清政府之专制,揭露立宪派之虚伪,驳斥保皇,文笔犀利,颇负盛名。1906年在日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随孙中山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和筹划募捐,以其辩才和办事干练受到孙中山器重。1907年潜入北京,筹划暗杀清廷重臣活动。1910年3月因暗杀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判处终身监禁。清廷对其实行软化怀柔政策,1911年11月6日获释。此后与袁世凯取得联系,主张南北调和,共济国事。1911年11月15日在北京与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1911年12月1日在天津成立中国同盟会京津保支部,任支部长。1912年2月2日被南京临时政府派为北上迎袁(世凯)专使,2月7日任南京华侨联合会会长。1912年8月辞去一切职务,与新婚妻子陈璧君赴法国度假,1913年6月回到上海,反对革命讨袁(世凯)。1914年再度赴法国,攻读社会学和文学。1917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7年9月15日代理护法军政府秘书处秘书长。军政府改组后,任外交调查会会员。1919年1月8日被广东军政府委任为巴黎委员会专使,代表南方政府。1921年1月任广东教育会委员会长,后曾任广东军政府最高顾问、总参议。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粤军将领叶举、洪兆麟在广州发起兵变,随孙中山赴上海共事,参与机密。1923年10月19日任中国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国国民党改组工作。1923年10月28日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临时执行委员会上海执行部,任执行委员。

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实业部部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24年5月13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兼设政治科,与胡汉民、邵元冲三人被孙中山特任命为政治教官,分工讲授《中国国民党党史》。1924年7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北上时,被指定为随从秘书,逝世时作为遗嘱笔记人随侍在侧。

1925年7月1日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1925年7月3日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26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6年2月19日任两广统一特别委员会委员。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于3月21日离职赴法国,一度赴苏联访问,并受共产国际指派支持中国国民党左派势力。1927年4月12日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以中国国民党代表团团长身份,于1927年5月4日应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并作三次演讲。[102]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主持召开分共会议。1927年9月16日被推定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9月17日被推选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9年3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给予警告处分。1930年7月13日反蒋(介石)各派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改组派”中央领袖,并主持党务。1930年8月7日被推举为改组派中央党部七人常委之一,同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及约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930年9月因军事、政治方面颓势旋赴香港。1930年1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三届四中全会上,被开除党籍。1931年1月通电宣布解散“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1931年5月抵广州,联合反蒋各派。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组织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宁、粤、沪三方达成政治妥协再度合作。1931年12月在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与蒋介石、胡汉民在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1931年12月28日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1月28日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1月30日兼任内政部部长,1933年8月17日署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33年9月23日被特派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11月任整理内债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11月1日在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四中全会上遇刺受重伤。1935年12月辞去行政院院长、外交部部长职务。1937年9月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国民党副总裁。1938年6月21日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议长。

1938年12月18日潜离重庆,发表声明,公开投靠日本,鼓吹“曲线救国”。1939年1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1次会议决议永远开除其党籍并撤除一切职务。[103]1939年12月底和日本签订卖国密约《日本新关系调整纲要》。1939年12月9日任设立于上海郊外江湾镇的伪中央陆军军官训练团团长,继任伪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0年3月30日任伪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同日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海军部部长(1940年5月30日免职)。1940年6月27日兼任伪“国民大会”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长。1940年12月19日兼任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长,1940年12月20日兼任伪中央青年干部学校校长。1941年3月24日兼任伪清乡委员会委员长,1941年9月16日兼任伪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2年1月22日兼任伪国民政府时局策进委员会委员长,1942年2月1日兼任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团长。1943年1月9日任伪南京最高国防会议主席,1943年1月13日兼任伪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长。1943年5月27日兼任伪军事委员会驻苏北绥靖主任公署主任,1943年10月23日改由项致庄接任。1944年11月10日因病于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去世。

张光(1895—1969),潮州分校教官部少校教官。又名谦元、光前,别号尊我,别字自谦,广东梅县人。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1923年8月毕业。返回广东加入粤军,历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步兵团排长、连附、副官。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校本部教官部少校教官,[104]后任炮兵科教官。1927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司令部炮兵大队大队长,炮兵训练班教官。1928年12考入北京陆军大学,1931年10月毕业。任庐山中央训练团总团教官,后返回广州,任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炮兵科主任教官,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部炮兵指挥所副主任,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司令部炮兵主任。1936年任广东第四路军第一五七师(师长黄涛)司令部参谋处主任。1937年5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晋任陆军炮兵少校。[10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四战区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第六十五军(军长李振球)第一五七师(师长黄涛)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参谋处处长,率部驻防福建漳州地区。1939年10月起任广东军管区司令部征募处处长,惠(州)龙(川)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www.xing528.com)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东省军管区司令部军训督导官,1946年7月退役。1948年春任闽粤赣边区“剿匪”总指挥(喻英奇)部顾问。1949年5月30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粤东支队投诚。

张志岳(1906—?),别字天纵,原名青云,[106]别字志岳,别号炎中,又号天纵,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底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司令部参谋,陆军第四师司令部参谋,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教官、科长。1935年6月2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07]1937年5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广州分校)战术教官。

张志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高级参谋、作战科科长。1940年7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2年7月毕业。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参谋处副处长、代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任陆军第六十二军(军长黄涛)第一五七师(师长李宏达)副师长,率部参加海南岛战役,后随军赴台湾接收与日军受降事宜。1946年5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后任高级参谋。[108]

张其中(1908—1983),别字持正,广东蕉岭人,祖籍广东五华,[109]1908年4月12日生于蕉岭县三圳镇河西张吊村一个农商家庭。1923年考入梅县乐育中学,毕业后南下潮州。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底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补充团第二营第五连排长。192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第一师第二团特务连连长,随部参加镇压广州起义军战事。1928年3月随军北上山东,参加第四军讨伐军阀张宗昌部战事。1928年5月,任第四军教导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营附。1928年9月部队编遣后,任缩编后的陆军第四师(师长缪培南)教导团(团长吴锡祺)第二营营附。1929年9月,任陆军第四师教导旅第二营副营长。1931年7月,任广东陆军教导第一师(师长缪培南)第一团第二营第八连连长。1933年4月,任广东陆军独立第四师(师长邓龙光)第一团第一营第三连连长。1934年10月,任独立第四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1935年4月独立第四师改编为广东第一集团军第三军第九师,任该师第二十五团第一营营长。1936年7月广东部队整编为中央序列编制,任陆军第一五六师(师长邓龙光)第四六六旅(旅长王德全)步兵第九三一团(团长郑君凯)第一营营长。1936年9月奉派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官研究班第五期受训,并任学员队队附,结业后返回原部队。续任第四六六旅步兵第九三二团(团长李绍嘉)第一营营长,1937年2月任陆军第一五六师第四六六旅第九三一团团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部参加淞沪会战,继而参加南京保卫战,作战中腿部负伤。痊愈后返回原部队,1938年随部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12月,任陆军第一五六师(师长王德全)第四六六旅司令部参谋主任。1939年4月,任陆军第一五六师第四六六旅第九三一团团长,奉派入第四战区党政军干部训练团第二期受训。1939年10月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1941年1月任陆军第一五六师野战补充团团长。1941年10月,任陆军第一五六师司令部参谋处主任。1942年2月奉派入陆军大学参谋班西南班第八期学习,1943年2月毕业。1943年4月,任陆军第一五六师(师长刘其宽)司令部参谋长。1943年8月,调任陆军第一五五师(师长郑军凯)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参加桂柳会战。1945年4月所部改番号为陆军第一三一师(师长张显岐),仍任该师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5年10月奉派入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第二期学习,1946年1月因桂柳会战有功获颁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1946年2月毕业。1946年2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6年6月部队整编,任整编第六十四师(师长黄国樑)整编第一三一旅(旅长张显岐)司令部参谋长。1947年5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研究班受训,结业后返回原部队。1948年3月获颁干城甲种一等奖章。1948年6月任整编第六十四师整编第一三一旅旅长。1948年12月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49年3月恢复军编制后,任陆军第六十四军第一三一师师长。1949年5月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张炳东(1901—?),别字泰远,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1935年6月2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10]

张强渠(1899—?),潮州分校第二期学员大队分队长。别字涛源,别号桃源,广东梅县人。1918年12月考入云南讲武堂第十二期工兵科,1919年12月22日毕业。1924年6月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三队中尉区队长,1925年3月随部参加第一次东征作战,并在作战中负伤。1925年秋随部参加第二次东征作战,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学员队队长。[111]1926年秋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处参谋,总预备队新编第二师(师长叶剑英)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科长。1927年10月辞职返乡,一度赋闲寓居。1936年6月任广东第四路军第一五一师(师长莫希德)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张琛)参谋等职。

张强渠

张翘柳(1900—1958),原名和兴,又名柳子,广东梅县人。1918年考入丙村三堡学堂,1921年在丙村三堡学堂初中部毕业。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1933年奉派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学习,1934年毕业。任广东保安第一团营长。1935年6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12]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广东保安第一团团长,率部在潮揭边界桑埔山一役挫败日军,在作战中负重伤。1942年起任陆军暂编第二军暂编第八师司令部参谋长,暂编第二军司令部参谋长。[113]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陆军暂编第二军第七师副师长。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7年春任中央训练团分团总务处处长,后办理退役。

陈英平(1893—?),别字波,广东潮安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6年5月1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14]

陈勉吾(1895—?),潮州分校骑兵科教官。原名伟,别字勉吾,后以字行,广东丰顺人。1919年3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广东陆军服务。历任援闽粤军第二路军步兵营排长、连长,建国粤军第三军第六旅第十一团营长。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骑兵科教官,[115]学员队队长。1927年春任国民革命军五军(军长李福林)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第二团团长,参加北伐粤赣边界的作战。同年冬返回广州,任广东第八路军总指挥(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第十六师(师长邓彦华)步兵第二团团长,率部参加对广州起义军的作战。1931年12月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部参谋处(处长唐灏青)第二科科长。1932年12月考入南京陆军大学,1935年12月毕业。返回粤系部队,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部参谋处副处长、代理处长。1936年3月1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骑兵上校。[116]1936年“六一事变”后,任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部参谋处处长。1936年11月12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17]1937年春任广东第四路军独立第二十旅旅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四战区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部直属独立第二十旅旅长。1938年6月24日被国民政府颁令晋任为陆军少将。[118]1938年12月广州沦陷后,随军撤退粤北地区,奉命主持广东省军管区司令部筹备事宜,后任广东省军管区司令(余汉谋兼)部参谋长、副司令代行司令职务。1939年6月任军事委员会兵役部中央补充训练处副处长,后调任第四战区第八新兵补充训练处处长,后主持该处新兵整编为陆军师。1941年12月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六军(军长甘丽初)暂编第五十五师师长,赴缅滇边界参加远征军作战行动。1943年10月返回广东粤北,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部参谋处处长、高级参谋。1946年7月退为备役,后赴澳门定居。

陈勉吾

陈挹寰(1904—?),别字铭祥,广东兴宁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团附、团长。1935年5月2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19]

陈展勋(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上尉书记。别字松仙,广东九江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上尉书记。[120]

陈展祥(1900—?),潮州分校本部同准尉司书。广东兴宁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校本部同准尉司书。[121]

陈隐冀

陈隐冀(1889—1972),潮州分校学员总队总队附。原名兆先,别字宇飞,别号宇晖,广东兴宁人。1918年12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1919年12月22日毕业。投效滇军部队服务,历任滇军初中级军职。1921年10月考取官费举荐并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炮兵大队实习,1922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五期,1924年7月毕业。回国后到广州,1924年任建国粤军第三军步兵营营长,西江讲武堂教官。后投考黄埔军校教职官佐,获黄埔军校任教资格。1924年9月24日任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少校战术教官,1924年10月24日任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炮兵队队长。任东征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炮兵营营长。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学员总队(总队长李卓元)总队附,[122]1926年夏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主任教官,学员总队上校代理总队长,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春任南京国民政府警卫师第一团团长,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总教官。1930年3月17日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陆军署(署长曹浩森)军械司司长。1936年5月1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炮兵上校。[123]1937年1月1日获颁五等云麾勋章。[124]1937年5月2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晋任陆军少将。[1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总务处处长。1938年9月24日被免去军政部兵工署军械司司长职,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参事。[126]1940年7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2年7月毕业。1942年7月30日兼任军政部第二兵站司令部司令官。1944年2月11日被免去军政部参事职。1944年5月赴上海从事实业。1946年1月返回原籍乡间办学,资助石马上庄小学修建教室三座。1949年秋移居澳门。

林伟宏(1907—1980),别字举喜,广东平远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5年6月2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2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一九一师步兵团团长,率部参加抗日战事。1945年4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历任陆军第一九一师(师长陈希平)副师长,陆军预备第八师师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陆军第九十三军(军长卢浚泉)副军长。1946年春入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二期学习,1947年4月毕业。1948年9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8年天津战役后向人民解放军投降,后获释放。

林体尊(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准尉司书。广东平远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准尉司书。[128]

林杰森(1896—?),别字英桂,广东阳江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团附。1935年6月1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29]

林岳生(1897—1947),潮州分校教官部少校地形教官。原名嵩,广东镇平人。1919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1923年8月毕业,分发广东陆军服务。1924年冬任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1925年夏任东征军右路军总指挥部参谋。1926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本部教官部少校地形教官,[130]后任广东东江各属警备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27年年初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二师(师长刘峙)第四团团附、营长、团长。1929年夏任陆军新编第六师(师长程汝怀)司令部参谋长、副师长,后调任军事委员会国军编遣委员会中央编遣区办事处(主任何应钦)总务处处长。1934年春任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驻赣绥靖主任(顾祝同)公署第四绥靖区司令(罗卓英兼)部副司令官,兼任司令部参谋长。1936年2月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三战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薛岳)部参谋长,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部副参谋长,兼任参谋处处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诸役。1939年5月25日任第九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第四十九军(军长刘多荃)副军长,先后率部参加江西万家岭战役、南浔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诸役。1940年春转隶第三战区,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第四十九军(军长刘多荃、王铁汉)副军长,1942年冬免副军长职,转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官训练团副教育长。1945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主任程潜)参谋长。1946年7月3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中将,同时退为备役。1947年4月因病在江西牯岭逝世。

林秉良(1902—?),广东平远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1936年12月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31]

林秉谟(1906—?),别字铁夫,广东梅县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一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步兵团见习、排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第二团教习,中央教导第一师步兵营连长、营长。1937年3月1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32]

范伟儒(1902—1927),广东大埔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6月28日在江苏龙潭作战阵亡。[133]

罗尚忠(1897—?),别字蕴坡,广东大埔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师连长、大队长,第二十一师司令部辎重兵营营长。1936年3月2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34]1936年12月任陆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旅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军械处处长。1937年3月任广东第四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广东省保安第二团上校团长,惠潮嘉守备指挥部副官处处长。1941年任第七战区第十二集团军暂编第二军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兼军部驻韶关办事处主任。1945年1月任粤桂边区总指挥部少将高级参谋。1946年任广东省政府参议,陆丰县县长。1948年移居香港。

罗策群(1893—1937),潮州分校教官。别字宇澄,别号雨尘,广东兴宁人。1917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1919年3月毕业,分发广东陆军服务。历任粤军第六旅步兵团排长、连长、参谋。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战术教官。[135]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谋,总预备队指挥部步兵团营营长,潮梅守备指挥部参谋长。1932年12月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第二军(军长香翰屏)第二师(师长叶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36年3月1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工兵上校。[136]1936年“六一事变”后任广东第四路军总指挥(余汉谋)第二军(军长香翰屏)第二师(师长叶肇)司令部参谋长。1936年9月14日任陆军第一五九师第四七五旅旅长。[1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三战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薛岳)第六十六军(军长叶肇)第一五九师(师长谭邃)第四七五旅旅长,率部北上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9月17日至26日,率部在刘行与日军激战9昼夜,并在杨木桥战斗中立战功,晋升为陆军第一五九师(师长谭邃)副师长,兼任步兵第四七五旅旅长,后率部转战于吴福、锡澄等地。1937年12月初奉命赴汤山阻击从京杭公路北上之日军,激战两昼夜迟滞进犯日军。同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率部从太平门突围时,遭日军阻击阵亡。1943年11月16日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并准许入祀首都忠烈祠。

周友直(1900—?),广东惠阳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团附。1936年3月2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38]

郑明新(1900—?),别字燕庭,广东五华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师步兵团连长、参谋。1933年12月任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参谋处参谋。1934年12月任陆军第四十师步兵第二六五团团附、代理团长。1935年5月1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39]1937年4月19日任陆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步兵第一四六团团长。[140]1937年5月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晋任陆军步兵上校。[14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四十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陆军第五十二军第二师司令部参谋长。1939年6月任陆军第五十二军第一九五师师长。1939年8月29日获干城甲种一等奖章。[142]1942年7月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2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5年4月14日任陆军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副军长。1947年4月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三兵团第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副军长。1947年10月奉命在营口组建第五十二军驻营指挥所,任主任,统辖暂编第五十八师和交通警察总队。[143]1948年2月25日所属暂编第五十八师在师长王家善率领在营口起义,将其逮捕关押,后逃脱返回,继被以作战失利撤职查办。

郑唯心(1902—1931),广东潮阳人。1926年5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三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副连长。1931年7月在江西莲塘作战阵亡。[144]

房少斌(1896—1933),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团附。1933年2月28日在江西乐安作战阵亡。[145]

赵一肩(1898—1946),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队分队长。别字良勋,广东梅县人。童年时父母先后病亡。1914年考入私立梅县东山中学。赴上海南洋中学续学。1916年东山中学获教育部立案,即由上海返回续读四年级,1919年于东山中学旧制第二届毕业。1919年12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三期,1920年12月毕业。返回广东投效粤军,历任初级军官。1925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分队长、教官,后该校停办。1926年5月恢复潮州分校,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第二队队长。[146]后任北伐东路军第一路军第六十一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随军参加闽浙北伐战事。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干部学校教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陈铭枢)部参谋处处长。1932年随部参加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任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战后随部转移福建,参加“福建事变”,任改编后的福建政府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军长邓世增)第九师师长。事败后,奉派赴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国考察军事3年。

赵一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38年任第四战区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部参谋处处长。1940年一度代理陆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六师师长。后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高级参谋室主任。1943年12月1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3年奉调重庆陆军大学任职,1944年春赴印度兰姆伽美军军官战术学校训练班学习。1945年8月被保送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5年11月毕业。1946年1月任军政部接受美军救援物资特派员,负责云南、广西分发美援供需品。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6年6月5日任国民政府国防部第四厅厅长。1946年7月2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赵公武

赵公武(1906—1953),原名世清,别字懋森,广东大埔人。幼年私塾启蒙,少时考入古野乡高等小学堂,继入大埔县立初级中学堂,1925年秋毕业,受乡间先进影响,毅然南下投考潮州分校。[147]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步兵团排长、连长、参谋、营长、团长,随部参加东征作战与北伐战争。1935年5月1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48]1935年1月任陆军第二军(军长蒋鼎文)第九师(师长李延年)第十八旅旅长。1936年4月9日由陆军步兵中校晋任陆军步兵上校。[149]1936年5月任陆军第二师(师长黄杰)第四旅旅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1938年1月8日被免陆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职。[150]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6月1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51]1942年7月任陆军第五十二军(军长张耀明)副军长。1943年2月接张耀明任陆军第五十二军军长,率部参加南昌战役、第一至三次长沙会战。1944年10月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学习,1945年1月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赴越南河内受降。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率部赴东北后,任第三绥靖区司令部司令官,1946年12月任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部副司令长官,1947年8月被免去兼陆军第五十二军军长职。后因病告假回南京疗养,不久赴香港医治。

钟声(1900—?),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第一师步兵第一团排长、连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司令部警卫连连长,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步兵团营长、团附。1938年10月18日任贵州省第一区保安司令部参谋。[152]

钟鸣亮(1899—?),别字坤均,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步兵大队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步兵团排长、连长、参谋、营长、团长,随部参加东征作战与北伐战争。1935年6月1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53]

钟荆删(1900—?),广东五华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第二十师步兵第六十团排长、连长。任陆军预备第一师司令部步兵团营长、团附。1937年1月5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54]

侯声(1903—1989),别字一鸣,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第一师步兵第一团排长、连长,步兵第二十旅司令部参谋。1929年部队编遣后,任陆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司令部参谋处参谋,兼任人事科科长。1932年经胡宗南介绍加入“中华民族复兴社”,为陆军第一师“中华民族复兴社”分社干事。1934年起任陆军第一师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任黄埔同学会调查统计科科长。1936年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三路军(总指挥蒋鼎文兼)第二纵队司令(胡宗南兼)部政治训练处处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成立初期,兼任该分校练习团团长。1937年6月19日被国民政府颁令任命为陆军步兵上校。[15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第八战区第一军第一师补充旅代理副旅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3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学习,1940年4月毕业。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部特务团团长。1941年任第一战区第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预备第八师(师长陈素农)副师长,率部参加晋南会战。1942年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特务团团长。1943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预备第八师副师长。1944年2月参与协助李铁军筹建新编集团军,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部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部参谋长,率部驻军新疆哈密地区。1945年年初任陆军第四十二军预备第七师师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表身份赴延安洽商军事调停与联络事宜,受到朱德、林伯渠的接待。后因所任职集团军裁撤,转任军事委员会西北行营(主任张治中)河西警备总司令(李铁军)部参谋长,率部驻军甘肃武威地区。后任陆军第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司令部参谋长,1946年5月任陆军第四十二军副军长,1947年任陆军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赵锡光)预备第七旅旅长,率部驻军新疆迪化地区。后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部整编第四十二师(师长赵锡光)副师长,兼任整编第六十五旅旅长。1948年9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9年9月25日随部在新疆迪化参加起义。[156]

侯枫(1904—1981),又名廉生,学名传坡,广东澄海人。1904年5月26日生于广东澄海县在城岭亭村一个耕读家庭,幼年私塾启蒙,相继考入本村小学和澄海县立中学,毕业后参加学生反帝运动。1925年参加潮汕地区农民运动。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57]1926年8月肄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经彭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58]任澄海县第一区农会特派员。1929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任中共暨南大学党支部书记。1930年参与学生运动,并组织暨南文学研究会、暨南剧社、上海戏剧联合会、大道剧社。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参与创办联星影片公司,任编辑。同时编辑《中华日报·戏剧新闻》周刊。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新闻研究室学习,不久回国。在上海主编《东方文艺》《今代文艺》等刊物,并出版《诗歌丛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组织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战时演剧队,并任演剧队队长,主编《战时演剧》月刊。后参与田汉等组织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任理事兼“上海戏剧救亡协会演剧队”第十一队队长。1938年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抗敌演剧队,任第四演剧队队长。1939年到重庆继续从事文艺活动,曾参加中华全国文协成都分会,主编《戏剧战线》,组织成都戏剧工作社,同时在四川戏剧专科学校任导演系教师。20世纪40年代曾组织中国艺术剧团和中国艺术剧院,任团长和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导演。

徐益辉(1898—1933),别字东汉,广东蕉岭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团附,1933年10月13日在江西南昌作战阵亡。[159]

翁秀民(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党务科中尉科员。广东潮安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党务科中尉科员。[160]

唐干城(1895—?),别字干成,广东电白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一军第二师步兵团见习、排长、连长。1927年8月随军参加龙潭战役。后任陆军第二师步兵第四团营长、团附。1936年4月1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61]

郭清(1906—?),别字彦侯,广东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东路军第一军第二十师步兵营见习、排长、连长,陆军步兵团营长、团附。1936年5月1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6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步兵团团长,率部参加抗日战事。1941年10月30日由陆军步兵少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中校。[163]

凌冬青(1897—?),别字三友,广东平远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步兵团排长、连长、参谋、营长、团附,随部参加东征作战与北伐战争。1935年6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64]1937年5月15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6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步兵团团长,陆军步兵旅副旅长。

凌清泉(1895—1927),别字碧澄,广东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月在浙江游埠作战阵亡。[166]

涂宽(1904—?),别字远程,别号金琴,广东蕉岭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步兵连见习、排长、副连长,陆军第九军第三师司令部警卫营连长、营长。1932年1月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随军参加淞沪抗日战事。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宜昌行营参谋处参谋。1933年奉派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学习,1934年毕业。1936年任广东省政府保安处编练科上校科长,保安团团长。1936年9月8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67]

涂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广东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兼东江高初中学校军训总教官。任第九战区兵站总监部参谋处处长,第六战区点检委员会副主任,恩施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官,兼巴东防卫区指挥部指挥官。1944年春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务处副处长,武冈警备司令部司令官,鄂豫皖边游击挺进总指挥部少将高级参谋。1946年5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47年春任国防部第三局副局长。1947年2月入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三期学习,1948年4月毕业。1948年8月任国防部副官局(局长)人事处处长。后任陆军第九十九军副军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干部训练班副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干部总队总队长,[168]“国防部”高级参谋室高参兼组长。

黄纪福

黄纪福(1902—1937),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0月肄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十师步兵营排长、连长。1929年任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警备大队中队长,1932年任陆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旅独立团第二营营长。1936年12月任陆军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步兵团团长。1937年1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69]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调防南京,任陆军第一五九师第四七七旅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170]

黄钟(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宣传科上尉科员。广东梅县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宣传科上尉科员。[171]

曹铁城(1903—?),别字学行,广东汕头人。[172]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营排长、连长、营长。1935年6月2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7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步兵团副团长。1939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学员总队副总队长。1945年1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学员总队总队长,参议。1946年1月奉派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1946年3月结业,返回原部队续任原职。1947年2月入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三期学习,1948年4月毕业。

梁仲江(1903—1991),原名修纶,别字正纲,广东茂名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步兵第三团排长、连长,第九师第二十六团第三营营长,第六十师步兵团团长,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后任陆军第三十七军第六十师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5月2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74]任陆军第六十师副师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三十七军第六十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0年7月19日由陆军步兵中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上校。[175]1940年5月14日任第十五集团军第三十七军(军长陈沛)副军长,兼任陆军第六十师师长。1943年10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学习,1946年3月毕业。1945年1月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1946年10月任陆军总司令部交通处处长,1948年5月任四川川南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1948年9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返回广东后,任湛江市市长,后辞职任教研究佛学。1949年12月随军赴海南岛,1950年4月由香港辗转赴台湾。

梁固荣(1902—?),别字友仁,广东中山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师第二团步兵营排长、连长。1929年10月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步兵第九大队第十一中队中校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步兵团团附、团长。1935年5月1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76]1936年9月30日由任陆军步兵中校晋任陆军步兵上校。[17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步兵师副师长,率部参加抗日战事。1947年1月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任广东龙门团管区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移居香港。

梁建基(1900—?),广东信宜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师第二团步兵营排长、连长。1934年12月任广东第二军区司令部参谋主任。1935年7月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78]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一九○师第五五五旅步兵第二○九团第一营少校营长。1938年5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学员队受训,1938年7月结业。返回原部队续任原职。

梁辟村(1900—?),潮州分校政治部党务科中尉科员。广东汕头人。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政治部党务科中尉科员。[179]

曾怀庆(1900—?),广东蕉岭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步兵大队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步兵第六十团步兵连排长。后返回粤系部队服务,1936年10月任广东第四路军第一五八师(师长曾友仁)第四七四旅(旅长叶维浩)步兵第九四六团(团长曾达歟)第二营营长。[180]

曾时岳(1904—1927),广东蕉岭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步兵大队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步兵团排长。1927年12月16日在安徽宿县作战阵亡。[181]

曾时岳

曾震(1906—?),别字宪铭,广东兴宁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步兵大队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六师第五四八旅步兵第一○九五团少校团附。1938年5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学员队受训,1938年7月结业。返回原部队续任原职。

曾德元(1901—?),广东韶关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团附,1937年5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82]

曾蹈(1900—?),又名韬,广东兴宁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步兵大队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1936年3月24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83]

温达初(1899—?),广东兴宁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团长。1935年5月1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84]

温轰(1907—1950),别字震天,广东五华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二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1935年6月2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185]1936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保安处第一科科长。1938年5月奉派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学员队受训,1938年7月结业。1940年7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学习,1942年7月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青年军第二○九师(师长温鸣剑)司令部参谋长。后返回广东服务,任广东省保安第一团团长。1948年任陆军第一○九军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10月任陆军第六十二军司令部参谋长。1950年4月23日在海南琼山与人民解放军作战时阵亡。

温轰

温鸣剑

温鸣剑(1906—1990),又名明敬、明鉴,改名佐慈,别号磨须,又号洪生,广东梅县人。早年入学大埔生才学校(为纪念温生才而设立,后改为同化中学),继入梅州中学肄业,再入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肄业。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2月底毕业。派返黄埔军校本部,任第五期区队长,第六期步兵大队中队长。1927年10月考入广州黄埔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高级班军事科,1928年3月毕业。同年随校迁移南京,1928年6月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校长办公厅官佐。1928年12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1931年10月毕业。以在学成绩优异留校,复入陆军大学国防研究院深造,毕业后任陆军大学兵学教官,主讲“革命战术讲授录”“拿破仑战史”“军事心理学”等课程。1932年至1935年3月任陆军大学第十三期教务处上校兵学教官。1935年4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86]通过军事委员会留学军官考选委员会遴选,1935年10月派赴美国参谋大学学习,与后为美军五星上将魏德迈成为同学,1936年12月毕业。回国后,先任军政部上校参谋、科长,继派为直属机械化兵团一营营长,再任陆军步兵补充旅司令部参谋主任、代旅长,陆军第六十七师副师长、代理师长。1939年8月24日被国民政府颁令由陆军步兵上校晋任为陆军少将。[187]后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代理教育长。1941年春任第三战区直属陆军新编第二十师师长,兼任闽南守备区司令部司令官。1942年3月6日被派任中国驻印度兰姆伽盟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辅佐史迪威,并为中国军方联系人,后为中国政府派任中、英、美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中将副参谋长。1944年春任青年军第九师师长。1945年春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代理参谋长、参谋长。后任改编为青年军第二○九师,续任师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进驻海南岛。1946年1月任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高级参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徐州第二军官训练处主任,国防部第七军官训练班主任,南京汤山中央步兵学校校长。1947年10月任国防部第四厅中将衔厅长。1949年1月奉命率陆军步兵学校迁移广州、海口地区,曾任海南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温淑海(1899—?),潮州分校军官训练班教官。广东惠阳人。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堂毕业。1923年加入粤军,历任粤军第一师第一团步兵连排长、连附。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军官训练班教官,[188]1926年夏返回粤军序列,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步兵营连长、营长,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后任广东第八路军第一师教导团团长,1928年捐资支持地方教育,被推选为惠州梌山中学校董会董事,帮助筹款举办梌山中学,解决办学经费。1931年任广东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一师教导团团长。1936年任广东第四路军独立第二师第五团团长,第四五一旅步兵九○二团团长。1936年3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8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八十三军(军长邓龙光)第一五一师第四五三旅少将旅长,率部参加惠广战役。1938年12月主持地方军政,顺应民心将汉奸武装头目周意志、刘淑定、周奕廷绳之以法。[190]1940年7月19日由陆军步兵中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上校。[191]1940年12月任陆军第六十五军第一八七师副师长。1945年1月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直属独立第九旅旅长,1945年6月任第六十五军第一六○师师长。1947年1月任陆军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一六○旅旅长。1948年4月任曲江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春任广州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陆军第一五四师师长。1949年10月辞职到香港定居。

温靖

温靖(1900—1984),别字卓寰、卓寰,别号倬环,广东梅县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1933年10月任国民政府警卫师第二团营长、团附,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科长、兵役署科长、参议。1935年4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三期。1936年3月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2]1937年12月毕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第一○四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率部参加抗日战事。1938年10月31日由陆军步兵上校晋任为陆军少将。[193]1944年任广东潮惠师管区副司令官。1945年任军政部兵役署第五处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粤中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1946年1月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据《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学员录》记载为中将衔团员,1946年3月结业。1946年10月任粤中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1948年任陆军第九十九军第一九七师师长。1946年9月任粤中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1947年12月辞职。1949年1月任国防部第十四编练司令部高级参谋,曾参与张文等发起的军事策反活动。1949年到香港寓居。[194]

谢玉裁(1905—1994),潮州分校第一期政治教官。别字正明,广东东莞人。1905年9月16日生于东莞莞城一个乡绅家庭。1924年10月任粤军总司令部中尉秘书。1925年10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少校政治教官。[195]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起任步兵学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校党部书记长、政治副总教官、政训处处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兼校特别党部书记长及文化大学教授。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1941年10月任第七战区特别党部主任秘书。1943年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军队特别党部书记长,兼任三青团广东支团干事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政治设计委员会设计委员。1944年任中国国民党浙江全省军队特别党部书记长,内政部主任秘书,后任中国国民党广东军队联合党部书记长,[196]财政部广东省货运管理处处长。1946年9月12日任三青团第二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47年7月党团合并后,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1948年3月当选为广东省农会出席(行宪)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兼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驻京代表。

谢昌森(1908—?),别字世俊,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7年1月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中校。[19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陆军步兵师政治部主任,陆军步兵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陆军整编步兵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谋长。1946年1月奉派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学员队受训,1946年3月结业。任高级参谋,1946年10月任国防部少将部员。

谢震明(1900—?),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一队准尉司书。江西宁冈人。登记通讯处为广东潮安。192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步兵大队第一队准尉司书。[198]

蓝啸声

蓝啸声(1907—1982),别字鹏翔,广东大埔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步兵团排长、连长。1932年1月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少校参谋,随军参加淞沪抗日战事。1933年奉派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学习,1934年毕业。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中校参谋,后任军政部军务司副官处中校副官。1937年8月13日被国民政府颁令任命为陆军步兵中校。[19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获准赴野战部队任职,历任作战第一线部队之步兵团营长、团附。1938年秋任陆军第十八军(军长黄维)第一九九师(师长罗树甲)步兵第五九六团团长,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部(参谋长张襄)参谋处处长。1940年7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学习,1942年7月毕业。1945年1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青年军训练总监(罗卓英)部参谋处处长。1946年春任青年军第二○四师(师长覃异之)步兵第六一二团团长,率部驻防台湾高雄地区。后率部返回上海驻防,1946年5月入中央军官训练团第二期第一中队学员队受训,1946年7月结业,返回原部队续任原职。1946年10月任青年军第二○五师(师长覃异之)步兵第二旅(旅长唐肇谟)副旅长,兼任步兵第六一二团团长。后率部赴东北,1947年12月任青年军第二○五师(师长刘树勋)步兵第二旅旅长。1948年5月任第三十一军(军长廖慷)第二○四师师长,率部赴台湾台北地区驻防。1948年8月随部乘船赴塘沽驻防,后入北平城郊。1948年9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9年1月随李文、石觉、廖慷等同机返回南京。1949年5月任重建后的陆军第十二军副军长。1949年秋到台湾。

管树民(1903—1933),广东梅县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第一、第二期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1933年8月28日在江苏上海作战阵亡。[200]

廖鸣欧(1902—1949),潮州分校第一期教官。别字伯鹏,广东兴宁人。私塾启蒙,后入兴宁县本乡高等小学堂、兴宁县立中学。1920年春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五期,1921年11月毕业。历任建国粤军第五军讲武堂教练,粤军第一师第二团第七营营附,第二师独立团第五营营长。1924年11月任建国粤军新编团(团长叶剑英)副团长,1925年随部春参加第一次东征作战。1926年春兼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教官部中校主任教官。[201]192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留守团团长,兼任漳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十五师旅长,兼任潮梅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29年1月被推选为陆军第五军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9年初通电反蒋,失败后出走日本、法国、德国。后回国,返回粤军部队服务,1931年11月任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司令部上校参议。1932年1月随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3年随部参加对闽西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1934年1月参加“福建事变”,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失败后避居香港。后返回广州供职,1935年4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202]1936年任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司令部参谋长。

廖鸣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1938年6月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随部在赣北对日作战。1938年7月9日被国民政府颁令晋任为陆军少将。[203]1939年1月任湖南省军管区司令部副司令官,兼耒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1年12月辞职回乡,1945年1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部中将衔参议。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5年10月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部日本战俘管理处处长。1945年11月该机构改名为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行营日本官兵管理处,仍任处长。1946年2月该机构再改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日本官兵管理处,仍任处长,1946年4月30日该机构结束。1948年冬任广东省第二区(惠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任该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5月参与策划起义,1949年6月3日因事泄被捕入狱,后在广东惠州遇害。

谭日新(1906—?),别字天真,广东惠阳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福建保安团团长。

黎坤(1899—1928),广东罗定人。1925年12月18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一队,1926年6月1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12月在广东龙川作战阵亡。[204]

颜琦(1898—?),广东海丰人。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十师步兵第一团排长、副连长。1930年随军参加中原大战,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团连长、营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随王作尧部队在东莞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薛广(1896—1945),别字显儒,别号锦泉,广东惠阳人,另载广东阳山人。出身富裕乡绅家庭。幼年私塾启蒙,继入当地高等小学堂、中学就读。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步兵大队第一队,1926年12月30日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步兵团排长、连长,陆军第四师第十一旅司令部警卫营长,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步兵第一七五团副团长。1935年6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205]后任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步兵第一七五团团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抗日战事。1940年8月26日由陆军步兵少校晋任为陆军步兵中校。[206]任陆军第九十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师长,率部参加三次长沙会战。1945年8月因病在南昌逝世,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魏汝谋(1905—1970),原名善拔,别字汝谋,别号圣恩,广东五华人。1905年9月16日生于五华县横陂乡望楼墩笃庆楼一个耕读家庭。6岁入本乡私塾启蒙,继入崇文高等小学堂,再考入五华县立中学,1925年秋毕业。旋即南下投考潮州分校入伍生队,1926年6月6日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1926年12月30日毕业。分发陆军第五十八团(团长桂永清)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第一团第二连连长。1928年8月调任陆军第十一师(师长曹万顺)第六十一团第一营第二连连长。1929年6月任陆军第十一师(师长陈诚)步兵第六十一团第一营营附,随军参加中原大战。1930年11月任步兵第六十一团团附。1931年7月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周至柔)第八十三团第三营营长。1933年8月任陆军第九十四师步兵第五六一团第一营营长。1934年2月任陆军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司令部参谋,嗣调任陆军第六十七师(师长傅仲芳)步兵第四○二团第二营营长。1935年6月20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少校。[20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军参加淞沪会战,在罗店之役身中七弹,侥幸存活,所属官兵伤亡殆尽。转移后方时,军长罗卓英批准回广东原籍养伤。痊愈后,1938年6月任广东省保安第十六团团附,1939年3月任广东保安第七团团长,率部参加第一次粤北会战。1940年1月任陆军暂编第二军暂编第七师(师长王作华)第三团团长,率部参加湘粤赣边区抗日战事,继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常德保卫战。1945年3月任暂编第七师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11月任陆军第十八军(军长胡琏)司令部高级参谋,获得准假回乡省亲。1945年12月应罗卓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邀请出任广东广宁县县长,1947年5月辞职,后返乡居住一段时间。1948年秋赴南京,由罗卓英荐任于1948年12月恢复军职,任空军警卫第一旅(旅长范麟)副旅长。1949年7月率部到台湾,空军警卫旅改编入陆军第二十五军,任该军第四十师(师长范麟)副师长,率部驻守金门前线大担岛,参与古宁头战事。1949年11月6日率部到台湾。

广东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汇集了当时富于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先进青年,是广东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不可忽视的力量。从上表反映资料:军级以上人员23人,占6.79%,师级人员有24人,占7.08%,两项相加为47人,达到13.87%。综合分析学员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有民主革命先驱者邓演达,黄埔军校早期著名教官王俊等;二是著名抗日将领赵公武、王岳、梁仲江、张其中、温鸣剑、蓝啸声等,历经抗战时期许多重大会战、战役;三是罗策群、黄纪福是抗日战争殉国将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