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文文章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及标准解析

中文文章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及标准解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曹艳春,董超格.论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陈福民,王洪青.人身伤害精神赔偿依据、原则及标准[J].法学,2000(10).[3]陈现杰.《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1(4).[4]陈晓青.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的确定探微[J].前沿,2001(8).[5]邓瑞平.人身伤亡精

中文文章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及标准解析

[1]曹艳春,董超格.论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陈福民,王洪青.人身伤害精神赔偿依据、原则及标准[J].法学,2000(10).

[3]陈现杰.《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1(4).

[4]陈晓青.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的确定探微[J].前沿,2001(8).

[5]邓瑞平.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研究[J].现代法学,1999(3).

[6]冯军.生命权的保护[G]//王家福.人身权与法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高桂林,艾尔肯.论医疗事故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J].河北法学,2005 (11).

[8]龚帆,杨蕙,朱方毅.对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谷东芳.中美产品责任损害赔偿的比较[J].法律适用,2006(9).

[10]关今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评定[J].中国法学,2001(5).

[11]关今华.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法律重读——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1).

[12]关今华.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法哲理基础[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13]关今华.《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述评[G]//张民安,等.侵权法报告:第1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4]韩赤风.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的一次历史性变革——论《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新近调整及其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5]韩赤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7(2).

[16]韩赤风.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排除——以中德法律及司法实践为视角[J].法学,2006(10).

[17]韩松.人身侵权损害赔偿中的第三人损害及其赔偿请求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3).

[18]贺光辉.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2006(1).

[19]胡慧英,李克荣.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依据[J].河北法学,2001(6).

[20]姜梅.论社会统计调查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中的作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9).

[21]冷传莉,顾龙涛.刑事案件中精神损害的定位与救济[J].政治与法律,2006(5).

[22]黎光宇.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与赔偿标准[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3]李新天,许玉祥.侵权行为法上的损害概念研究[J].时代法学,2005(1).

[24]刘保玉.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探讨[J].法学,1987(6).(www.xing528.com)

[25]罗丽.日本的抚慰金赔偿制度[J].外国法译评,2000(1).

[26]冉克平.非财产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7]斯蒂芬·D.舒格曼.20世纪美国人身伤害法的演变[J].高建学,张颖琨,译.国际商法论丛,2004,6.

[28]宋涛,石振刚.论受害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J].泰山学院学报,2006(2).

[29]王成.侵权损害赔偿计算的经济分析——以人身及精神损害赔偿为背景[J].比较法研究,2004(2).

[30]王军,刘春梅.英国人身伤害之非金钱损失赔偿制度研究——兼论对我国相关制度的构建[J].北方法学,2009(1).

[31]王军,粟撒.德国侵权法上的人身伤害抚慰金制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2]王太平,盛劲松.驳精神损害赔偿限额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3]王晓平,柳波.侵权法上精神损害及其赔偿之再探(下)[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34]王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0(6).

[35]王泽鉴.对未出生者之保护[G]//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6]武文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J].人民司法,2001(5).

[37]谢菲.损害赔偿社会化对英美侵权行为法的影响及其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8]杨立新.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研究(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39]杨立新.《侵权责任法草案》应当重点研究的20个问题[J].河北法学,2009(2).

[40]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抚慰金制度研究[J].外国法译评,1998(2).

[41]于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精神损害赔偿[G]//民商法论丛:第九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2]张平.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J].国际商法论丛,2004,6.

[43]张曙光.法律应保护胎儿生命健康权益[J].法学研究,2002(6).

[44]张新宝,高燕竹.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J].法商研究,2007(5).

[45]张新宝,康长庆.《民法通则》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审理侵害名誉权案件的情况问题和若干对策[G]//民商法论丛: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6]张新宝.人格权法疑难问题研究[G]//王家福.人身权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47]赵珑,孙凌云.精神损害赔偿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