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哪些罪犯符合获得原谅的条件

哪些罪犯符合获得原谅的条件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杀害和虐待儿童,欺骗和敲诈老人等罪行可能会引起源于道德的愤怒,无法达到有效的宽恕。进攻的变量包括罪行的严重程度和道歉。其二,伤害者与被害人的关系紧密程度。来自家庭暴力关系的132名女性、75名男性参加了研究。在男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更容易被原谅,有心理问题的是不太可能被原谅。其三,被害人对伤害事件以及侵犯者的认知评价。

哪些罪犯符合获得原谅的条件

大多数宽恕的实证研究都是分析一些常见的如关系背叛之类的情境。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宽恕可能涉及到的是一些更棘手的案件,包含着严重的伤害,并具有挥之不去的利益损害(例如,金融灾难的被害人;永久性残疾或缺陷),尤其是那些涉及犯罪意图和具有实质性罪犯行为的案件,被害人的宽恕产生则更加复杂。比如,杀害和虐待儿童,欺骗和敲诈老人等罪行可能会引起源于道德的愤怒,无法达到有效的宽恕。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讲,McCullough等人(1998)指出了宽恕的四个决定因素: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ve)、攻击相关性(offense-related)、关系性(relational)以及人格变量(personality variables)[10]。社会认知变量包括被害人对伤害行为及伤害者的认知和情感经验。进攻的变量包括罪行的严重程度和道歉。关系变量是指关系亲密和忠诚度。人格特质变量是指被害人促进宽恕的人格特点。也就是说,是否宽恕对方受到四种因素的制约。其一,伤害事件的性质和程度。其二,伤害者与被害人的关系紧密程度。Tsang等人(2007)研究了亲密关系暴力中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宽恕。来自家庭暴力关系的132名女性、75名男性参加了研究。女性被试中,同情、宗教信仰与宽恕呈正相关,但归因指责与宽恕不存在相关。在男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更容易被原谅,有心理问题的是不太可能被原谅。虽然心理学家鼓励宽恕,也明确指出宽恕与和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亲密伴侣的暴力行为的宽恕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11]。其三,被害人对伤害事件以及侵犯者的认知评价。研究发现,社会认知中的归因方式与宽恕的产生具有相关性。偏好自我归因的个体对伤害事件的认识更倾向于内在自我,也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宽恕。其四,被害人的人格特点。比如,人格特点与社会认知因素一起影响个体的宽恕,低自尊和自我归因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宽恕。再比如,自恋型人格的个体更喜欢自我保护,更不愿意宽恕他人,也不会主动寻求宽恕。(www.xing528.com)

法律领域内研究被害人的宽恕心理还不够深入。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伤害案件,以及被害人不同的人格特点,甚至还应该考虑到更多有关社会标准、文化价值观等较为宏观的影响因素。甚至还会产生“第三者效应”的现象。比如,对于案件来讲,被害人如果已经死亡,其亲人就成为间接被害人,间接受害人在伤害案件中是第三者,但是他们很难对罪犯产生宽恕体验,因为宽恕罪犯就意味着背叛,尤其对已经死亡的人来说是一种背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