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害人宽恕的价值所在

被害人宽恕的价值所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层面上讲,关注和提升被害人的宽恕体验对其自身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价值。在冲突发生后,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对他人的宽恕水平是有区别的。可见,能够通过被害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了解其具有的宽恕性情。其次,受害人的宽恕体验与其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宽恕他人与负性情感体验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个体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低,心理呈现不健康状态。

被害人宽恕的价值所在

心理学哲学和神学的宽恕研究工作有所区别。哲学和神学更多关注“宽恕是合理的吗?它是道德的吗?”等问题,而心理学的实证工作则试图描述和预测宽恕是什么?什么影响宽恕的产生?宽恕的后果有哪些?如何有效地对宽恕进行干预?从这个层面上讲,关注和提升被害人的宽恕体验对其自身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价值。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路径,宽恕研究首先探讨了宽恕的预测因素。研究表明,宽恕与人格、移情、归因、沉思等个性—心理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冲突发生后,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对他人的宽恕水平是有区别的。比如,大五人格中的随和性与神经质两个维度与宽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原因在于随和性的人喜欢容忍,具有较高的移情水平,因此宽恕水平较高,而神经质的个体更加关注消极事件和情绪,长时间耿耿于怀,以至于宽恕水平较低[5]。另外,移情能力高(即对他人富有同情心,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外归因倾向(即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而非对方身上稳定的不可改变的因素)的个体也具有较高水平的宽恕体验。可见,能够通过被害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了解其具有的宽恕性情。(www.xing528.com)

其次,受害人的宽恕体验与其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宽恕他人与负性情感体验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个体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低,心理呈现不健康状态。罗春明等人(2004)指出,在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很多被害人对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长期耿耿于怀,长时间存在愤怒、仇恨以及报复感,每当提及或者回忆伤害事件时,就表现出情绪激动,血压、心跳等生理指标也处于较高水平,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被害人对侵犯者的宽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被害人惊恐、害怕、愤怒、仇恨以及报复等负性体验逐渐减少,甚至被正性情感代替,而心理健康的获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6]。从被害人的心理健康角度上讲,宽恕体验的提升可以有效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并能够将这些仇恨和埋怨搁置,朝向更积极的生活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