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优化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疑问难的精神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质疑问难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优化策略

(一)走进文本,体验情感,激活形象思维

1.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课文零距离地接触

L老师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前一天晚自习下课之前,与自己班上的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表达了用3个课时重新上《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愿望,通过重新解读《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来激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L老师在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后,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支持,L老师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L老师带着她的教科书和课件提前走进了教室,提前打开了教室的投影和电脑。同学们见到老师,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安静了下来。L老师让班里同学4人为一个小组,分完组后立即开始上课。

L老师:(播放月光下荷塘的风景短片)请同学们观看短片后,拿出作文本来描写自己看到的月下荷塘的景象和写下此时的心理感受,写完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

(学生观看短片,描写景象,组内分享交流,课堂氛围较活跃)

L老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想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笔下的荷塘月色呀?”

A同学:(跃跃欲试,站起来)“荷花旁边陪伴着碧绿的荷叶,荷叶高高低低,有的轻轻地浮在水面上,有的高高地撑出水面,还有的好像在一起谈话,上面还有几颗晶莹透亮的水珠在滚动,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班里的同学纷纷地鼓起掌来,L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向他,并鼓励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

L老师:下面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描写荷塘的诗句,请同学们记下这些诗句,在之后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尝试联想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荷塘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什么区别。

L老师展示诗句: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同学们边听边认真地记录诗句。

在讲授第四段中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L老师说:“请学生根据生活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的形象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叶,和老师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B同学:我想象到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就像芭蕾舞女踮起脚尖似的,硕大的荷叶就像优美的芭蕾舞女的裙。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

L老师:很好,运用了创造性思维去思考,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老师还想进一步问你提一个问题,除了将荷叶喻为“亭亭的舞女的裙”,还可以将荷叶比喻为什么?

B同学:像青翠的小伞。

L老师:不错。还有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吗?

C同学:荷叶还像碧绿的大圆盘,还有大草帽。

L老师:看来同学们都有成为朱自清的潜质呀,很有自己的想法,真棒!同学们接着看第四段,还是刚才那个句子,如果将原句的表达换为括号中的词,大家想象一下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之处。“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互相连接)的叶子。”

D同学:老师,这也差不多呀,看起来没什么区别。

L老师:(鼓励地笑了笑)你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

小组成员之间激烈地讨论起来,随后,E同学举起了手。

E同学:“曲曲折折”“田田”这些叠词,既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具有音乐美。

L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还有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的吗?

F同学:文章中仍有运用叠词的现象,比如“脉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这些叠词描摹景物非常生动传神。

L老师:F同学找出文中的例子非常好,这是思维的迁移,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2.运用创造性思维建构图表,形象深入地理解课文

建构图表能够更直观地去归纳一些课文的中知识点。

L老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4、5、6自然段,找出课文的比喻句,小组合作围绕“本体”“喻体”“二者的相似点”这三个关键点来设计一个表格,填好后举手,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填写。

同学们积极性较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设计填写表格,一些同学负责制表,一些同学负责在课文中找关键句。5分钟后,X小组举起了手。

L老师:请X小组派一名代表来黑板上填写,其余还没有完成表格的小组继续完成,已经完成了的小组看看黑板上X小组的表格有没有什么做得不完善的地方。

表1 X小组代表填写的表格

L老师:X小组把课文中的比喻句的本体都找了出来,非常不错,但是喻体好像有些疏漏,还有没有哪个小组想要补充一下的呀?同学们都很积极呀,Y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吧!

表2 Y小组代表填写的表格

L老师:Y小组补充了“白花”的喻体,两者的相似点部分也补充得很好,充分运用了创造性思维去思考,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学们给Y小组一些鼓励吧!

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第一节课结束。

(二)质疑问难,巧析矛盾,激活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在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的认知活动,它是基于问题意识的一种理性且反省的思维。培养批判思维要依靠学生自己,在一系列反思活动中积淀形成,即反思自己的观点的形成过程,反思观点中的预设性问题,反思有无对权威的盲从或对同伴的偏见,反思有无在多种方案中寻求最合理的解释,反思在问题中是否时刻以求真、公正、开放为原则。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智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熹白鹿洞书院就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读书需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全无所疑,方始是学。”质疑问难的精神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质疑问难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伴随着欢快悦耳的上课铃声,第二节课开始。

L老师:同学们学习了《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之后,有没有什么疑问呀?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R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

R同学:老师,我刚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两句我很喜欢的句子,可是我不知道如何赏析它们。

L老师:是哪两句呀?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大家一起来帮帮你。

R同学:第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二句是“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L老师:读得很有感情,不错。这里老师就要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小组讨论分析刚才R同学提到的两个句子是如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同学们带着问题激烈地讨论,2分钟后,M同学举起了手)

M同学:第一句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因花香与歌声都具有飘缈不定,若有若无的特点;第二句话将视觉转为听觉,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光与影的和谐。(www.xing528.com)

L老师:赏析得很好呀!

M同学:这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比一个人想得更全面一些。

L老师:非常好,说明小组的同学都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继续发扬!

2.“设误”激发兴趣,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L老师:《荷塘月色》第四段中的一个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老师认为朱自清这一句写得不够好,于是做了一些改动,把这句话改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开着些白花,有已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老师觉得自己改过的这句话比较简明,你们觉得这两句哪句要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一下。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2分钟后,S同学举起了手)

S同学:老师,我还是认为朱自清写得比您改过的要更好一些。

(全班为他的勇敢鼓起了掌)

L老师:(欣慰地笑了笑)那你觉得朱自清比老师写得好在哪里呢?

S同学:“点缀”比“开”更准确地描写出荷花零星不多,“袅娜”“羞涩”是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具有两种情韵的荷花。“袅娜”以女子体态的轻盈柔美状盛开之妍;“羞涩”极言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情之状。所以,我认为朱自清写得比老师写得好。

L老师:赏析得很不错,老师也被你说服了,真棒!同学们下课以后还可以像老师这样,改写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小组分析一下看看写得好不好。也可以课后与老师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结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对课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

3.分析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文本时提倡用“还原分析法”,“还原”即“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继而找出现实中的原生要素与艺术形象的差异性,“还原”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矛盾”,通过对“矛盾”的深入研究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同学们陆续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第三节课开始。

L老师:在《荷塘月色》的第三自然段中,大家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心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其中作者心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作者这种心境的转变又为后来描写荷塘月色埋下了什么样的伏笔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同学们突然关注到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觉得难以理解。过了一会儿也没有同学举手发言)

L老师:因为同学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与朱自清当时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很难理解朱自清当时心中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于是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资料:《荷塘月色》一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黑暗。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

(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起来,课堂气氛逐渐地活跃起来。此时H同学举手)

H同学: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解脱,暂得宽裕,而欣赏月色的喜悦中又夹杂着丝丝缕缕的忧愁。“另一个世界”是超脱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的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的苦闷的情感。

L老师:对朱自清当时的情感体会得很好!

P同学:我来补充!这是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为下文描写荷塘月色笼罩上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

L老师:P同学是从手法方面进行了补充,思维很新颖呀,看来大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得很好。再看第六自然段中的两个句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为什么作者眼里的灯光会“没精打采”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请同学们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小组内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派代表起来发言。

(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在积极地讨论,这时Z同学和A同学举起了手)

Z同学: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吧。这里不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灯光”比为“渴睡人的眼”,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在写景时透着淡淡的忧愁、压抑、无奈。

A同学:我回答第二个问题。“但”字是笔锋突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这“热闹”反衬了内心的孤寂。

L老师:Z同学和A同学都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其实这里的蝉、蛙声“热闹”其实是“鸟鸣山更幽”,照应了文眼“不宁静”。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继续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多元思考,创新解读,激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进行问题分析,并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模式无固定方向,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路径,不满足已知的现有结论,致力打破单向的思维方式,把学生从长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求得创新。

1.转换文体,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转换文体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时“由一个文本的阅读者转变为文本的对话者”,也就是从被动理解到有意识地加工,融进了阅读者的理解、体验,甚至考证、质疑、拓展、延伸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L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写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和理解。

L老师:课文上到这儿,有没有哪位同学想写一首小诗描绘月下的荷塘的呀?

(班里的同学们都安静了下来。G同学写完诗后,举起了手)

G同学:月色荷塘花艳丽。姹紫嫣红婷婷立,渺渺幽香人惬意。莲叶里,蜻蜓翩舞双双戏。

(L老师表扬了他,班里的同学都给他鼓掌)

L老师:除了诗歌之外,同学们也可以运用不一样的文体写自己理解的《荷塘月色》,课后与小组成员分享或者与老师分享也可以。

2.多方面迁移,发散性思考

L老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7、8、9、10自然段,思考作者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派代表起来发言。

(同学们齐声朗读后,小组讨论思考问题,T同学代表他的小组举起了手)

T同学:《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都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

L老师:T同学很好地理解了引经据典(引用古诗词)对表达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题所起到的作用,很不错!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继续深入学习研究朱自清散文所蕴含的古典之美。

L老师:下面请一直没有派代表发言的Q小组做一下课文的小结,提炼一下《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主题与中心。

Q小组的一位同学代表: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自由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里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L老师:Q小组的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次要多多踊跃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想法。

(Q小组的同学点了点头)

L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三个课后作业:一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抒情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叠字、通感的手法(四选二)描写一下你热爱的景物,比如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雾凇等。请同学们写完后,在下周一交上来。二是请同学们对本次“运用创造性思维学习《荷塘月色》“的小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包括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互评(包括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三是结合写作背景来完成《荷塘月色》的试题,每个同学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全班同学:好。

到此,3个课时的《荷塘月色》的教学结束,L老师在课后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撰写了总结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