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悦目的月亮:赏析苏轼的五首赋诗

悦目的月亮:赏析苏轼的五首赋诗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读课认真阅读作品,课下广泛收集“月”这一意象的含义,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探索通过诗词中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文本方法和途径。(二)赏诗,进入文本内涵《永遇乐》《醉落魄·离京口作》《赤壁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5首诗词都是苏轼以“月”为主要对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古代诗人对“月”情有独钟,月亮的皎洁、透明、真率、纯净都在文人墨客那里得到精美绝伦的诠释。

悦目的月亮:赏析苏轼的五首赋诗

(一)读诗,初步感知文本

与一般的高中语文单篇阅读教学不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也是单篇阅读教学的补充。群文阅读教学始终围绕文本展开,所以群文阅读教学第一步就是读,读课文,读诗歌文本。

Z老师了解到A班周一早上正好是语文早读,周一早晨Z老师就站在A班教室门口等着同学们,开始他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A班的同学大多来得比较早,离早读课还有十分钟,同学就已经到齐。

Z老师说道:“同学们,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再次以‘苏轼的明月情怀’为议题来学习这组诗歌,但是在学习之前,我有两个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配合我一起完成。首先,今早我们班的语文早读,我要求大家利用这30分钟语文早读课阅读《永遇乐》《赤壁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醉落魄·离京口作》《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5首诗词,反反复复地读,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手法的异同以及‘月’这一意象的不同。这对教学非常重要,大家能做到吗?”同学们点头。Z老师接着说道:“其次,今天是周一,同学们刚过完周末,精神比较好。明天二、三、四节课,我们要用3课时的时间来学完这5首诗。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利用早读的时间来好好的朗读,体悟诗中作者的情思。”同学们听说要用2课时上五首诗歌,都露出惊讶的表情。Z老师问:“有困难?”同学们立刻兴奋地表示:“没问题,保证顺利完成任务。”Z老师说:“那好,现在就阅读课文吧。”

之所以要提前早读时间让A班同学利用早读课自主阅读,是因为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熟悉和理解课文,这既是诗歌教学目的,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前提。

一开始,群文阅读对于还没有真正接触多个文本的A班同学来说比较困难,这不是仅仅通过反复阅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解读文本、把握社会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意象的含义,从整体到细节把握作品意蕴等。此前很多老师担心同学不能顺利完成,Z老师也有些许顾虑,最终还是决定大胆尝试,顺带检查一下A班同学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出人意料的是,同学们十分投入。早读课认真阅读作品,课下广泛收集“月”这一意象的含义,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探索通过诗词中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文本方法和途径。

最好的教学方法莫过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显然Z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二)赏诗,进入文本内涵

《永遇乐》《醉落魄·离京口作》《赤壁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5首诗词都是苏轼以“月”为主要对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古代诗人对“月”情有独钟,月亮的皎洁、透明、真率、纯净都在文人墨客那里得到精美绝伦的诠释。苏轼也是一位诠释“月“的高手,在他的眼中,“月”可以寄托他所有的情感,所以Z老师用一组群文来解读苏轼的“明月世界”。

《永遇乐》是一首怀人词,苏轼在词作中以“月”为线索,先是用“明月如水”来写与友人景疏楼上饯别的景象,后以“明月有情”写随着友人离开,最后在三度月圆之时也没能与友人相见的想念,以此来书写自己的怀人之思。《醉落魄·离京口作》这首词中,词人在月色微微的二更时分,在烟雾迷蒙的月色笼罩的孤城中苏醒,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却成了人生中的一种“不可能”。词人由眼前的月,想到了故乡的月,功成身退、与友人优游的理想终究是无法实现了。《赤壁赋》中以明月的圆满和亏损、江河的日新月异来说明天地万物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人也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不应该为这样的事情感到忧愁,人应该积极地把握住活着时的光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山间的明月清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在被贬海南岛途中所作,以明月高挂天空来作比喻,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驱散政治上的乌云,而让自己得到赦免。由此可见作者有澄明旷达的心境,因为自己不再计较官场名利的得失,也不再计较坎坷的人生。《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首词写明月当空之下的清溪,以溪水衬托月色的明亮,融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于一体,描绘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全班齐读《赤壁赋》后,Z老师发现学生们有些字音读不准,Z老师随即纠正字音。Z老师根据周一分的小组让学生们合作,解释字词,理解全文。随后让学生继续朗读《赤壁赋》的第一自然段,并且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且解读第三自然段的字词,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Z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起来朗读《赤壁赋》。

A同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羽化而登仙。

Z老师:字词的发音有没有错误

B同学:A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但是“举酒属客”读错了。

Z老师:很好,那你接着往下读。

B同学: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Z老师:很好。字词发音都很准确。之前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本的翻译,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有的话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同学们都摇摇头)

Z老师:好的,既然同学们都理解了文本的含义。那我们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的字词,讨论一下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L同学:由快乐转到悲伤。箫声起,悲意生。

Z老师:回答得非常好。那文中用了怎样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出其表达效果,并且阐述苏子悲的原因,请3、4组的同学积极发言。

N同学:文中用了6个比喻,衬托出箫声的悲凉。主客应景生情,由欢乐情绪转为悲凉。(www.xing528.com)

Z老师:N同学说了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那么第4组的同学来回答苏子悲的原因。

M同学:作者为了美人的命运而悲伤和听闻箫声而感到悲伤。

同学们的解读很透彻。同学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协调了同伴关系,真真实实地在课堂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Z老师能够灵活地把控全场,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辨,辨析诗词情感

第三自然段,以景来说理。苏子将眼前明月的亏损和江水形成对比,来说明自然界包括人类都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以江水的流逝来说“变”,即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月亮的盈亏来看“不变”,万物和人类都是恒久不变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暂。所以在课中,Z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个小组从《永遇乐》《醉落魄·离京口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4首诗词中选取1首作为小组赏析的篇目,从诗词中找到苏轼的“月世界”。

Z老师:请第一组来回答你们找到的月世界,并且说出作者的情感。

A同学:Z老师,《永遇乐》的上片写的是词人坐在景疏楼上,想起当年离别时,月光如流水一般泻下。友人走后,“有情”的月光随着友人一同到了千里之外,而现在已经三度月圆,竟没人与共。这首诗的情感是以“月”为线索,先是用“明月如水”来写与友人景疏楼上饯别的景象,后以“明月有情”随着友人离开,最后在三度月圆之时也没能与友人相见的想念来书写自己的怀人之思。

Z老师:第一组同学已经分享了他们在《永遇乐》中找到的月世界。那么接下来请第二组同学回答你们在《醉落魄·离京口作》中的月世界。

B同学:《醉落魄·离京口作》写苏轼在月色微微的二更时分,从烟雾迷蒙的月色笼罩的孤城中苏醒,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却成了人生中的一种“不可能”,词人由眼前的月想到了故乡的月,功成身退、与友人优游的理想终究是无法实现了。

Z老师:很好,那么接下来请第三组同学来分享你们找到的月世界。

L同学:《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天上的云散尽了,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看到这样的景色,词人想到会不会是有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他驱散政治上的乌云,而让他得到赦免的。

Z老师:好的,说得很好。那我们请下一组同学起来分享你们找到的苏子的月世界。

N同学:《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以溪水衬托月色的明亮,将水的清、月的明、夜的静、人的喜悦融为一体。

Z老师:好的,说得很好。那我们请最后一组同学起来分享你们找到的《赤壁赋》中的月世界。

M同学:老师,《赤壁赋》一文以明月圆缺、江河日新来说明天地万物没有长久不变的东西。人也是如此,生老病死,词人从生命流逝的沉痛中获得豁达的人生观

Z老师:通过刚才5个小组的发言人,我们找到了5个不同的月世界。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词中月亮这个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

Z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这5首诗词,得到了苏轼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中写月所表达的不同感情,Z老师用了20分钟完成了群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四)思,师生一起思考,达成共识

各小组选一个位读得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朗读所选诗词,然后说说作者借“月”寄托什么情感。Z老师认为群文阅读教学课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达成共识。所以Z老师打算把这35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水遇乐》《醉落魄·离京口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中“月”这一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

Z老师: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把刚才小组分析的情感再消化整理一下。现在同学们大胆踊跃发言,找出并且总结苏子的“月”世界。

C同学:“月”这一意象寄托着怀人的愁绪。相对于宇宙,人类不过像沧海中的一粟,渺小至极,宇宙不知道自身的过去、现在、未来,而人却明白,并且能够代代无穷,说明人类用不着羡慕宇宙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D同学:“月”这一意象展示了一个开阔的世界。苏轼对月的感怀已超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在月的意象上,他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有他坎坷的人生经验和苦难之后的禅悟,更有他天真率性的品格。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赏到他创造的无数美不胜收的意境,分享了他的豁达与睿智,更领会到了他“万山长空,一朝风月”的豁达澄明的人生境界。

学生们非常热烈地讨论着、积极地回答,Z老师听了非常欣慰,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其实更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真正的阅读,产生自己的解读。这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很有益。显然,Z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