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探索与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探索与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Z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词眼,从词眼出发去理解,品味整首诗,就有了一个品味的思路和大致方向,顺着这个词眼深入体味这首词,就能更具体生动地理解家国情怀在整首词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自主掌握家国情怀在词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升华,完成中华传统文化在词中的传承。老师说了,此时的北宋已经灭亡了,并且李清照的丈夫也去世了,她诉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探索与优化

Z老师看到《李清照词两首》时,首先想到这两首词是作者在不同的境遇下写出来的,因此,可以做一个比较阅读,着重教授一首词,然后与另一首作对比,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领会另一首词的意义与思想感情。最终Z老师选择详细讲《声声慢》这首词。

确定好要讲的诗词后,Z老师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中作者浓厚的情感和词中所蕴含的厚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出词中作者表现的富有丰富内涵的“愁情”以及李清照特有的“化愁为美”的境界。Z老师经过深入思考与精心设计,最终确立教学的方法为:诵读、品味和比较。

Z老师:“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同学们知道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吗?

全班同学:李清照。

Z老师:对,说的就是我国宋代“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一起欣赏她的词。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一下《声声慢》,要注意细细品味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一会儿我们请同学来给我们范读一下。

(生自由朗读)

Z老师:同学们,朗读结束,我们请同学来给我们范读。

(生有感情地朗诵)

Z老师:几位同学都朗诵得很好,字音咬得很准确,节奏把握得很好,但是情感还稍微欠缺了点,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师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Z老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不知道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情感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语速要慢下来,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还要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

(全班配乐朗诵)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体会到作者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深入品味词中所表达出的浓浓情感。

Z老师:大家已经读得很好,经过反复诵读,我们对这首词对情感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请问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全班同学:愁。

Z老师:对,没错。就是愁。那么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认真阅读本词,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出你们认为最打动你、你觉得最能表现词人“愁”的词句,并且说说,词人是怎么样表现出这种愁思的?

Z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词眼,从词眼出发去理解,品味整首诗,就有了一个品味的思路和大致方向,顺着这个词眼深入体味这首词,就能更具体生动地理解家国情怀在整首词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自主掌握家国情怀在词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升华,完成中华传统文化在词中的传承。

A同学:我们组认为本词的第一句最能体现出词人的“愁”。

Z老师:很好,那么是为什么呢?

A同学:首先,词人一开篇就运用了七个叠词,让人读起来就有一种很惆怅很绵长的感觉。并且内容上也让人觉得很“愁”,现实“寻寻觅觅”,然后是“冷冷清清”,最后是“凄凄惨惨戚戚”,让人觉得她是在努力寻找什么,然而并没有找到的样子。

Z老师:那你认为她在找什么。

A同学:我想,可能是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吧,因为此时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她仿佛在寻找一个永远也找不到、永远也回不来的人,很是伤感。

Z老师:除了丈夫之外,你觉得她还有可能寻找什么?

(生摇头)

Z老师:那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晚年作品,她的丈夫已经离她而去,北宋也已经亡了,此时的她独自一人漂泊在异乡,流离失所。所以,你们觉得她还有可能在寻找什么。

G同学:我觉得她还有可能在寻找亲人和自己的国家。

Z老师:那你从“寻寻觅觅”这个动作中能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既然她在寻找,说明她心中还有什么?

G同学:她心中还有希望。

Z老师:很好,那么还有哪个小组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出愁呢?

L同学:我们组也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出词人的愁,这一句中的“冷冷清清”描写出了冷清的环境,而“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她此时的心境非常凄凉,所以我认为这句是最能表现出愁的一句。

Z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都体会到了词中的悲凉之意。下文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词人不但无所获,反而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由此可见李清照用词的精妙,仅仅用七个词就奠定了全词哀愁凄婉的基调。下面请大家再朗读一遍这一句,要注意情感的递进。

(全班朗读)

带领学生走进诗词、走进意境不能仅仅流于表面,还要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品味情感,引导学生在此句中从动作、环境和心境三个方面品味词中的韵味,并且通过对词句语气、语调的品读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Z老师:其他小组同学,你们认为哪句还能表现出愁呢?(www.xing528.com)

Q同学:我们组认为倒数第三句最能表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独自”一词点出了她是一个人,并且能让人感觉出她非常落寞、孤单,一个人坐在窗边,满心愁思,从天亮艰难地挨到天黑,让人觉得她的一天过得非常艰难与漫长。

Z老师:你对这个“黑”是怎样理解的?

Q同学:天黑,但我认为不仅仅是指天黑,应该也是指的她自己当时的境遇和国家的现状。都是非常难挨的。

Z老师:理解很准确,全班朗读一下这句,再体会一下情感。

(全班朗读)

Z同学:我组认为最后一句最能表现作者的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自己就抒发了愁情,我觉得是因为她的愁情已经达到了不得不说出来的地步,“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都无法言说出她所有的悲伤,“怎”字加强了作者情感的抒发。

Z老师:注意,这里的“怎”字要重读,以加强情感。

(全班朗读)

M同学:我组认为第二句也能体现愁。“乍暖还寒”,天气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词人用天气来衬托了她的愁。

学生关注到了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愁绪。

J同学:我们组认为下阕倒数第二句特别能体现作者的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中有梧桐细雨黄昏的意象,这句是环境描写,词人给我们描绘出昏暗的傍晚,她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听着雨滴落下的声音,寂寥、孤单、落寞、压抑的满怀愁思的景象。在这里作者又用到了叠词来表现下雨。

Z老师:你认为这个雨落到了哪里?

J同学:我认为落在了梧桐叶上,落在了院子里,更是落到了李清照的心里。

Z老师:有同学有不一样的想法吗?联想一下李清照的身世。

Z同学:我认为这个雨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雨,也是指国家的“雨”。老师说了,此时的北宋已经灭亡了,并且李清照的丈夫也去世了,她诉说的不仅仅是个人悲伤,更是国家的悲伤,表现出了她对国家命运的牵挂。词人的愁思随着细雨一点一滴地落下,心里想着逝去的丈夫、灭亡的国家和自己凄凉的命运。

Z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李清照将自己的个人感情与国家的感情联系到了一起,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国家情感。在这里,我们能体会得到,词人心中有无限的凄凉苦楚想要倾诉出来。通过这首词句,我们可以感知到,词人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境,每一处景物都诉说着她的苦苦哀愁。同学们朗读这一句,要饱含深情。

(全班朗读)

Z老师引导学生将词句与作者的身世相结合分析,让学生同作者建立起情感联系,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更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词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词中蕴含的思想,而不是生硬地对词句进行升华,防止学生抵触、反感。

L同学:我们认为上阕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愁,李清照用大雁这个意象来寄托了她对丈夫和国家的思念,更能体现如今的物是人非。

Z老师:这组同学找到了大雁这个意象,同学们要注意一下,一般诗词中出现大雁这个意象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L同学:思念之情。

Z老师:这只是大雁这个意象其中一种意思,它共有五种意思。第一,以大雁来指代书信,作者用来抒发思乡之情。第二,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第三,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故常用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之情。同学们要掌握这三种意思,这对考试中回答诗歌鉴赏题有帮助。所以说,在这里,词中的大雁还寄托了词人怎样情感?

N同学:李清照的大雁不仅仅写出了她对国家和丈夫的思念,也点出了她现在孤苦无依、境遇凄凉悲苦的现状。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词句,自行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渗透。在学生对整首词的愁思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后,也就为后面的比较阅读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

Z老师:同学们对《声声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看上面的这首《醉花阴》,快速读一下,理解一下整首词的意思,一会请同学范读。

(生范读)

Z老师:我能感受到,同学们读这首词会比《声声慢》轻快一些,那么告诉我这两首词都有什么相同的意象,最后思考一下这两首词表现出的是同一种愁吗,为什么?

L同学:相同的意象的有酒、黄昏、黄花和风,我认为不是一种愁。《醉花阴》给人的感觉会轻快一些,“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在东篱边饮 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这里的酒和黄昏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虽然有点点愁思,并且充满了菊花的清香,但我们能感觉词人生活的闲适安逸。

P同学:注解中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此时的作者应该是生活美满幸福的,在词中提到了“佳节又重阳”,重阳节是一个思念亲人的节日,在这里她应该是思念丈夫。而《声声慢》是作者晚年境遇凄凉的作品,带着国破家亡的浓重的愁情。

Z老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结合了词人的身世来分析这首词。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丈夫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这首词就这样成了千古佳话。可见,词人当时的生活是很幸福的。还有同学将两首词做对比吗?

T同学:两首词中对花的描写是不一样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而《声声慢》中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第一首词中花是盛开的、有清香的,而李清照身上也染上了这种清香,让人觉得她的生活还是很美好的。然而第二首中的黄花无人采摘,枯萎后落了一地,让人感觉非常凄凉。从这两句中也能让人觉得作者的境遇是相差非常大的,后者的愁要浓烈很多。

Z老师:很好。同学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两首词中愁的不同,也对两首词有了深刻的理解。作者写《醉花阴》时,生活美好、家庭美满,她还是一个满心等待丈夫归家的新婚妻子,所以我们可以说,她此时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闲愁。而写《声声慢》时,作者面对的是国破家亡,可以说此时的愁是难以言说的——悲愁。从中我们可知,国家存亡与任命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比,我们看到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的深深怀念与向往。虽然她内心充满着深深的苦痛,然而她仍然坚强。她的这种家国情怀,心怀国家的大气、坚强的品质,也激起我们每个人对社会、国家关怀的深深思考。

通过对比阅读,不仅增加了课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品味词句,与词人产生共鸣,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差距,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现在大多数学生国家意识淡薄,让学生自己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诗词,深入文本,理解词人的愁绪,通过将两首写“愁”的词作对比,学生更能理解词人心中那份家国情怀,与李清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解她的家国之悲,充分感受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息息相关。只有感受到李清照的这种个人情感的变化与国家的存亡的关系,才能体会她的亡国之痛、亡夫之痛,才能体会她的家国之悲,继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意识,将词人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家国意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熏陶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