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

散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学生共同赏析的文章中的五组场景也是围绕着“秋”这一个主题词的。总的说来,年轻老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是老师对于散文这一体裁的特点没有掌握。但部分老师在现当代散文阅读鉴赏课中几乎忽视了朗读、品读、感悟的过程。(三)老师思维替代学生思考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内容所传达的作者特殊的经验联系起来。

散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C老师在备课时所做的努力和准备,预设的问题也有逻辑性,而非凭空想象的。引导学生共同赏析的文章中的五组场景也是围绕着“秋”这一个主题词的。但在第一课时中,C老师的教学活动围绕着课文文本的内容开展,而分析手法的讲授时间多于学生自主感受文章的时间。到了第二课时,师生在作者的作品上自然而然笼上了一层主观色彩,老师的思路主导课堂,在此过程中老师又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参与的次数降低。总的说来,年轻老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模式化教学,忽略了散文的个性化特点

如今的散文教学陷入了这样一个封闭式思维模式中,它忽视了散文的文本特征、散文的美。即使老师有意识地注重散文的特征,却忽略了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分类而笼统教学。最终教给学生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肤浅的、罗列在一起的知识内容,更甚者是千篇一律的套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看似达到了理性高度,其实对课文中一些语句的意思还不能意会,这就不可能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感情意蕴,体味到散文的美感就更不可能。这种模式化教学不能培养高中生语言的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也是毫无帮助的。

案例中C老师将《故都的秋》安排为两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个课时主要是对文本的粗略赏析,第二个课时就是跳过赏析,利用传统观念造成的思维模式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强行联系在一起。也不能说C老师没有预设赏析文本的空间,只是这样的空间被压缩很多。两个课时中只有一个课时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还要除去导入新课、提问环节、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事实上老师带领学生欣赏文本的时间并不多。当情感主题反客为主成为教学重难点时,这样的散文阅读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很难了。主要原因是老师对于散文这一体裁的特点没有掌握。散文阅读不仅是口头上的一句“形散神不散”。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一样,在语文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从阅读教学来看,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也是学习的对象。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学的方法和备课时的准备都是不一样的。倘若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去教学,自然就忽视了文本的个性化特点。老师在面对文本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面对文本,明白学习的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作者所传递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文本中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二)肢解文本,瓦解教学的审美目的

朗读、品读散文是进行散文阅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散文的美感悟人生、社会,提高素养是目的。但部分老师在现当代散文阅读鉴赏课中几乎忽视了朗读、品读、感悟的过程。C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语言、结构上猛下功夫,而没看见那是一篇完整的优美散文。单纯注重语言的分析理解、结构的梳理,忽视了审美情感在课堂上的流动,忽视了对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等的培养,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不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美,是散文教学的一大误区。(www.xing528.com)

案例中的C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的教学方式,《孤独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因此学生还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够鉴赏到美的文字,这样的学习方式的确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课堂中老师的提问好像一个萝卜一个坑,学生的回答必须依循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缺少了朗读文本、鉴赏文本的环节。

C老师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每一段的讲解方式都相同可能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不能过多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每一段分析过后总是会再回到三个有关秋天意向的词语:冷、清、悲凉,文本的感情就此被定下了悲秋的基调,学生也不可能再对“秋”有其他的体会。例如案例中展示了第一个片段秋晨静观,C老师抓住了颜色、声音以及周围事物映照的意象,引导学生对这幅场景产生主观的认识。如果现在换一种视角再去看,同样一幅场景可能会是不同的样子。作者郁达夫用“破屋”“清晨”“浓茶”“深院”就足以把读者带入北京特有的悠闲、自得而又有些许落寞的意境、姿态与氛围之中。紧接着作者又将读者引向看天空、听驯鸽声、细数掉落的槐树叶,再同读者一起闲扯牵牛花到底什么颜色最好看。如此精细的审美眼光,加上这般幽静的审美心理,自然、生活都被充分地美化、艺术化。这样的“秋”才是作者文本中真实体现出来的。

(三)老师思维替代学生思考

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内容所传达的作者特殊的经验联系起来。文本中所传达的是作者独特经验,也正是因为经验之独特,我们才需要去读作品,才能够通过作品感受、体验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

之前也提到,面对散文教学,许多老师都是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进行教学。郁达夫创作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是糟糕动荡的,这可能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可能每一个作品都隐藏着作者苦闷的心情,这是文本赏析最简单粗暴的做法。案例中C老师虽然也组织过小组讨论,也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者和引导者,但是对于情感的基调在一开始就已经明确是“悲秋”,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就固定了,文本中所有的场景都是作者伤感的表现。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现在的教学常常是老师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强行让学生接受。这会丧失欣赏的前提。这也是许多高中语文课上学生最烦也最怕散文的原因,因为许多老师引导出的情感是学生自己体会不到的,一堂课下来学生所收获的也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