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挑战传统,文言文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分析

挑战传统,文言文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分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留下悬念,预备教学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准备后,W老师决定给B班的学生们上一堂别出心裁的《烛之武退秦师》。W老师让学生们先在文中找出表示人名、地名、国名的字词,请同学们找到一个就大声说出来,不需要举手。在明确了人物、国家、地点之后,W老师给了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尝试再次给文章断句。这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显著差异。两国把军队驻扎在这两个地方。

挑战传统,文言文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分析

(一)留下悬念,预备教学

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准备后,W老师决定给B班的学生们上一堂别出心裁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们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和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相比,无论是篇幅还是理解难度上都有质的提升。《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古时的蒙学,面对刚刚开始学习文章的学生们,私塾先生们往往从训诂句读开始。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学生的文言水平与蒙学无异,W老师认为可以适当借鉴私塾教学的策略。

周三早自习的时候,W老师来到班上,将一份去掉了所有标点符号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下发给了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开学以来的第一个挑战已经来临了。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升入高中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次老师想换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来为大家上这节课。早自习希望大家将老师发下去的课文仔细阅读,尽快熟悉内容。”这时有一位同学问道:“老师,这课文都没有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么读呢?”W老师笑着说这是个小悬念,这个问题等到上课就知道啦。于是早自习期间同学们都在仔细阅读这篇没有标点的资料,一些有心的同学还会将它和课文对照起来阅读,并将一些课下注释标注在了资料上。

(二)引入正题,激发兴趣

上午第二节课就是W老师的语文课。W老师对同学们说道:“大家应该知道古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说法的,因此大家看很多书法作品是从头写到尾不留空隙,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古代的读书人刚刚开始学习文章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句读。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叫句读?”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开来,其中有几位同学答到了“句读就是给文章断句”的内容,老师对此予以肯定。W老师接着又问:“那么大家猜到老师为什么要发一份没有标点的文章给你们了吗?”学生们恍然大悟。W老师微笑着说道:“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在句读的过程中学习这篇《烛之武退秦师》。”

1.整体把握

首先W老师请M同学将未加标点的课文全文朗读一遍,然后询问他朗读一篇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和朗读有标点的文言文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M同学回答说面对这样一篇课文,他朗读的时候没有断句的依据,但他又清楚地知道断句肯定是存在的,所以他凭借以往阅读有标点的文言文时积累的经验,在出现“也”“曰”“焉”“矣”等字的时候停顿。

W老师请他就座,然后询问其他同学们是否知道M同学为何要在这几个字出现的时候停顿。大家纷纷表示因为“曰”是说的意思,后面通常跟着人物所说的话;而“也”“焉”“矣”等常作为句末语气词出现,标志一个句子的结束,因此也需要停顿。W老师称赞说:“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老师很开心,说明大家对文言词汇的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显然一篇文言文不可能仅仅在出现这些词的时候才断句,这些虚词也并非仅有句末语气词这一种用法,要想正确断句,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

W老师让学生们先在文中找出表示人名、地名、国名的字词,请同学们找到一个就大声说出来,不需要举手。任务并不难,很快学生们就找到七八个了。W老师又对人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W老师让同学们给这些词语做上记号。

在明确了人物、国家、地点之后,W老师给了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尝试再次给文章断句。这一次W老师又请了N同学依据自己的断句朗读课文,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他的断句,用铅笔在文章上做出标记。

N同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W老师表示N同学读得很好,已经将绝大部分的断句都划分正确了,不过老师认为还是有个别句子的划分不够妥当,下面老师就N同学的断句来问大家一些问题。

W老师:刚才N同学读“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同学们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O同学:晋国的军队在函陵,秦国的军队在氾南。

W老师:好,大家知不知道“班师回朝”这个成语?这里的“师”是什么意思?

P同学:是军队的意思。

W老师:我们看文章的后文是不是有一句话“师必退”?那么这里的“师”又是什么意思呢?

Q同学:还是军队的意思。

W老师: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古时说军队一般用“师”这个字。大家应该知道,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也就是说以一个字为单位,独立表达一定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一般以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为主。就好比古人用“师”这一个字表达了现代汉语中“军队”两个字组合起来的意思。这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显著差异。大家还能不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A同学:古代“妻”表示“妻子”,“子”表示“儿子”,“妻子”合起来就是“妻子和儿子”的意思。但是现代“妻子”就只指爱人,而不包括儿子。

B同学:古时候“学”指“学习”,“习”指“温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现代的“学习”含义不同。

W老师:看来大家掌握得很不错,那么回到我们的课文。既然“军队”已经用“师”来表达了,“军”就不会是“军队”的意思了,那么文中的“军”应该另有含义,大家可以想一想用什么意思来解释“军”这个字。

C同学:肯定和行军打仗有关。

W老师:非常对,可以想想,晋国怎样在函陵,秦国怎样在氾南?

D同学:驻军!两国把军队驻扎在这两个地方。

W老师:非常好,这里的“军”是动词,指驻扎的意思。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是——

D同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W老师:同学们肯定发现了,我们之所以没办法正确断句,是对文言词汇的含义把握不准确,下面老师再为大家补充一些注释,请大家对照注释认真在文中做好笔记,重新进行断句,然后老师会再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修改过后的断句。

2.各个击破

W老师将整理好的课下注释打印在一张纸上分发给了同学们,又给了学生们七分钟的时间重新断句。

O同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W老师:完全正确,可见同学们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读懂这篇文言文。那么有没有同学说一下,N同学之前的断句和O同学的断句在哪里存在差异?

M同学:“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几句的断句有区别。

W老师:很好,看来大家都有在认真听两位同学的朗读。那么老师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N同学会这样断句。首先M同学给大家开了个好头,指出在“也”“焉”等词语后停顿,部分情况下这种断句方法是对的,当然也存在其他的情况。比如“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N同学在“焉”字后面断了句。看了注释知道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断句了吗?

N同学:知道了,这里的“焉”不是句末的语气词,而是作为一个疑问代词放在句首表示“怎么”的意思。

W老师:很好,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就是这样的用法,请大家做好笔记。课后请大家自行总结“焉”“也”等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归纳在笔记本上,老师要检查的哦。后面的句子有没有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出错的原因?

P同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N同学之所以没有断句,可能一是不知道行李是指出使之人,二是不知道“共”是通假字,通“供”。在看了注释之后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Q同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也是犯了简单地认为“焉”是句末语气词的错误,这里的“焉”也是表示疑问,“哪里、怎样”的意思。

R同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里我们不知道“唯”是表示希望的句首语气词,可能认为它是“只有”的意思。

S同学:“秦伯说与郑人盟。”这里我注意到M和N同学读的时候都读成了“shuō”,但通过注释我发现它是一个通假字,通“悦”,所以这句话不是秦伯说和郑国结盟,而是秦王很愉快,同意了与郑人结盟。

T同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三句话在未加标点时都是非常明显的排比句,不断句事实上对句子的意义影响并不大,但是加上断句会使“不仁、不知、不武”的语气更加强烈,更好地表达出晋文公强硬的语气。(www.xing528.com)

W老师:非常好,能够注意到断句对人物语言带来的影响,看来同学们现在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那么这堂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将带有标点符号的课文齐读一遍。

3.文学鉴赏

W老师用周三的一节语文课带领同学们探索了一遍《烛之武退秦师》的课文内容,从文言文的句读出发,让同学们尝试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独立划分课文句读,在断句的过程中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对老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课时W老师趁热打铁,带同学们梳理文章内容,仔细体会选文的艺术性。W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1)几个人物间是如何互相说服的,体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2)烛之武真的退秦师了吗?

(3)《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方式相较于同单元的《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有何区别?

(4)第二段烛之武与郑伯的一段对话似乎对推动事件的进展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去掉也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作者写这段对话的用意何在?

以下是师生讨论回答的片段:

W老师:现在,郑国被秦国和晋国的军队所包围,可以说是国难当头。这时候,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去请烛之武,但是烛之武面对君主的命令有何反应?

U同学:推辞。

W老师:他为什么而推辞呢?

V同学:烛之武认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尚且未被委以重任,现在他已经垂垂老矣,更加难当大任。

W老师:事实上同学们觉得他有没有能力扛起这个重担?

X同学:肯定有。

W老师:那他为何推辞呢?

Y同学:他其实是在发牢骚,他心中有对自己多年得不到重用的不满。

W老师:哪里看出来的呀?

Y同学:郑伯对他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

W老师:最终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请求了吗?

Z同学:答应了。

W老师:同学们,如果没有第二段郑伯与烛之武的对话,我们能不能知道烛之武多年来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处境?

全班同学:不知道。

W老师:所以有第二段和去掉第二段大家觉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A同学:有了第二段,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英雄,他也会有委屈和不满,同时也更能体现出他的深明大义。

W老师:深明大义,说得好。一个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和一个多年不受重用却依然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烛之武,其中差异不言而喻。这种故意离题、不直书其事的手法叫作曲笔,也叫春秋笔法。《左传》之所以被誉为春秋三传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与它对曲笔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

W老师:上节课有同学提到,晋文公最后说的话用短句更能体现他强硬的语气,表明他拒绝的态度十分坚决。那么这种态度表达了他怎样的特点呢?

A同学:我觉得表现了他清醒理智的态度,说明他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

B同学:能忍,是一个明君应该具备的品质

C同学:我知道晋文公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从他这里的表现就能预见到他势必会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

W老师:很好,很高兴有同学能将晋文公在这里的表现和他日后的成就联系起来,毕竟这是一部史书里的一个片段,有这种联系整体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老师也有一点补充,大家注意,晋文公在这里是怎样称呼秦穆公的呢?

B同学:他用“夫人”指代秦穆公。

W老师:“夫人”是那个人的意思,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这两位国君之间的关系,他们并不仅仅是暂时的盟友,秦穆公还拥立晋文公登基,是他的恩人。同时秦穆公还与晋文公有姻亲关系,可以说这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应是较为密切的。而晋文公在自己的下属面前用这样的称谓来称呼秦穆公,大家觉得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C同学:可见晋文公并不是不生气的,这种称呼很微妙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愤怒,但他还是隐忍不发,让晋文公的形象更加真实饱满了。

……

由于有前一节课学生们对文章反复、细致的阅读,在第二课时梳理文章内容时W老师发现学生们都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很快做出回应,而且很多同学能主动地联系历史背景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W老师相信在这样一堂文言文课后,学生们对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能有较为牢固的掌握。当然,W老师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基于这个目的,W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后作业:

(1)课后自行整理课文中特殊的文言词汇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2)完成W老师下发的某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真题,允许使用工具书。

(3)在学习完整个单元的课文后概括三篇课文各自的叙事风格,尝试撰写文学评论。感受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史书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

W老师利用课后的语文早自习检查同学们整理出的结果,并做补充。对同学们交上来的真题练习W老师也做了认真的分析。真题共有四道小题,三道选择题分别考察断句、文言常识和内容理解,一道翻译题考三个句子的翻译,W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正确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