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老师将他的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到他的课堂中,下面以他对《故都的秋》的讲授为例。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X老师郑重决定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以读促写教学模式重新给学生讲解课文。X老师带着他的教科书和课件提前走进了教室。在上课之前X老师与同学进行了沟通交流,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于是课堂教学活动正式展开了。
X老师展示秋的景色图片,并进行诗文导入,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人的强烈感受。
X老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A同学: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同学: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同学: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同学: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X老师:(补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首词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看来,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PPT“《故都的秋》”)
老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另外,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好的诵读、美读能将学生带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
X老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全班同学: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X老师(出示幻灯片“清、静、悲凉”):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看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生浏览3~11段)
X老师指明一位同学朗读3~11段,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男同学勾画作者描写的景物,女同学勾画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X老师提问: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一学生朗读。读完之后其他学生讨论。
X老师:请第一小组代表发言。(www.xing528.com)
A同学:可概括为五幅图,依次为槐树落叶、秋蝉残声、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X老师:请第二小组代表发言。
B同学:我们小组认为可概括为五幅图景,分别为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风秋雨、秋天果树。
X老师:出示幻灯片五幅图景。这五幅图景,都有表现悲、凉、清静的意境的。这些景物,作者给它们上了什么色彩?(指一女生回答)
C同学: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X老师(补充):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出示PPT“色彩”)
X老师:偏重冷色调。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我们来看看,《故都的秋》表达了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A同学: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和他的心情相合。
B同学:是那个时代影响了他这样去写。
X老师:对。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示PPT“作者简介”)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厚实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其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出示PPT“背景介绍”)。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他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和第12~14段。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C同学: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X老师出示PPT“慢、润、淡”)
X老师: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D同学:为了和北国的秋作对比。
X老师:(出示答案)烘托对比北国的秋天。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篇散文,郁达夫以他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国之秋图,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请同学们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并且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描写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