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了文章当中独特的字词,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接下来,S老师将继续带着同学们一起探寻言语的奥秘。PPT上再次展现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的一段:“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S老师:同学们听我说说看,一个“有”字,干脆利落,石破天惊的一个感叹号,让人不由想起童年的种种趣事,感叹号则是毋庸置疑的语气,夹杂着欣喜和自豪之情,王安忆评价此句:“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说到这里,同学们是否有了一些感受,那么我们接着来品味下面的文段。
S老师接着展示,在文章《桥》中,“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S老师: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看了这里有什么体会吗?
教室里安安静静,没有人发言,同学们似乎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
S老师:同学们看看,文段中的句号频繁出现,那如果我把它们都改成逗号,通不通呢?
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有人说通,有人说不通。
S老师:其实,光从句子是否通顺这个角度来说,改成逗号是可以的。但是有同学说改成逗号不通,那应该也是有意识到改成逗号之后哪里不太对了?(www.xing528.com)
E同学:作者加句号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
S老师:那你能说说作者有什么用意吗?
E同学:这个我还需要思考一下。
S老师(示意他坐下):其实认真比较一下,我们来分别读一下改成逗号和没有改成逗号的原句。
同学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S老师耐心引导,学生便能感受到句号的使用更突出了山洪的来势汹汹、老人的沉着冷静。在这里,普普通通的句号不但烘托了文章的紧迫气氛,更体现出老书记的人格魅力。在这堂课中,可以看到,平时学生们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是特别注重,学生在这方面的语感有所欠缺,因此导致了在本堂课上不能很敏感地对标点符号的变化有所体会。
叶圣陶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标点在符合语法规则以及准确达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基础的字、词、句之外,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区一个标点符号,能使言语形式所表达的情意更加准确,更为生动。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体悟出标点在文章中起到的不凡的情感表达效果,不仅仅是为了语言的规范化,而且还能使文章在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表情达意更准确更动人,文章也有无穷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