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文教学的源起与追溯

作文教学的源起与追溯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甚至,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都是文质并重的,都是与传统的文学审美标准一致的。语文的高考满分作文本应成为“文质并重”的典范,却在现实中背离了这一传统,走上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歧途。

作文教学的源起与追溯

面对高考,许多老师都选择为学生的作文打造“套子”“模块”,让学生的作文可以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当然,L老师所在的H学校的语文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多年来众多老师为其殚精竭虑,却收效甚微。可是这块“难啃的骨头”在语文试卷中所占比例却越来越大,这不禁让语文老师头疼。有的老师出于无奈,有的老师受功利心驱使,总之,为了解决作文问题,语文老师们开始对作文进行模式化教学,将作文装在“套子”里。

这种“套子”一开始备受阅卷老师青睐,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模式化的作文愈演愈烈,阅卷老师发现学生们的作文千篇一律。仔细一看,学生的整篇文章都在用华丽的形式引人注目,其内容却又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学生仅仅是开头与结尾写得好,其他部分却让人不忍直视。H中学是一所农村重点中学,学生的资质都属于中等水平,甚至有些学生是中等偏下水平,老师们深知想让他们快速提高作文分数非一日之功,出于惰性与功利心的驱使,老师们便教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模板,以腾出时间攻克其他能快速抓分的板块。

L老师在语文老师岗位工作多年,了解学情,教学经验丰富,从教多年来,一直致力研究高考作文并小有成就。在她看来,高考场上的作文不是一个应试题,应该是学生日常积累的自然流露,所以需要从日常课内、课外等多方面着手培养。她之所以会开始研究作文,一方面源于自己本身就爱好写作,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多年来的语文高考作文阅卷经历。L老师在阅卷中发现,学生们在高考作文中为了讨巧,滥用题记、排比句、文言、古诗等形式,将作文套路化、模式化,使得高考作文千篇一律。一些学生开篇就写:“你,是燃烧的红烛,不住地,淌下一串串像红的泪,直到最后一缕火苗熄灭。你,是易碎的粉笔,却忘我地消耗着寸寸身躯,直到落下最后一丝粉尘。你,是无私的春蚕,不停地,吐出一根根柔亮的丝,直到耗尽短暂的生命。——题记(给所有的老师)”“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因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快乐和悲伤是河流的两岸;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冷色和暖色的交织才成就画的璀璨夺目;人生就如一支乐曲,快慢缓急,才涤荡出震撼人心的音符”“游鱼在水中欢快地嬉戏,你不必担心它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将它捞出水面。/小苗在雨中淋漓地享受, 你不必担心它会被无情的暴雨淋倒,而给它打上雨伞。/鸟儿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你不必担心它会被残忍的天敌吃掉,而将它养在笼中”,等等,以诸如此类形式作为开头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L老师说道:

高考作文之所以呈现这种令人唏嘘的状态,实质上是老师与学生的功利心在作祟。其实作文是最能够看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语文中学习的字词句段都是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而且学生写作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通道,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文辞中看出学生的某些心理与性格特点,这对于老师的教育十分有益。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重视作文,倾力打造文质并重的作文,将其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必不可少。(www.xing528.com)

然而,L老师在提出作文应该以“文质并重”为标准时,仅仅受到一部分老师的赞同,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这只是作文的一种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不可行,对于学生应付高考也不利。不仅如此,L老师作文教学的推行也遭遇了学生的信任危机。起初由于教学方法不健全,致使学生作文成绩不太理想。在班级中,L老师提倡“文质并重”标准,并将这个标准应用于学生日记、作文以及考试之中,然而学生由于被动学习,受老师影响较深,出现“邯郸学步”的情况,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作文,最终导致作文分数较低。但是L老师始终坚持作文应该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其内容应表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应当是多彩多样的,所以不给学生提供模板。在学生作文的修改标准上,L老师将“作文”定义为“文章”,用文章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

自古以来,文人们就是以文质并重为评判标准。如《论语·雍也》中曾提及:“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谓若过于质朴,则显得粗鄙;若过分注重文饰,则给人浮夸不实的感觉。君子应该质文兼备,两者配合得恰到好处。就文辞而言,便是应该有文采,注意修饰,但又不能过分。还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尤为强调内容的纯正和形式的要约。不仅如此,从文学史上历次文学改革也可以看到,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不相符合时应力求两者平衡。如南朝文坛存在过分注重辞藻以致妨碍内容表达的弊病,于是宇文泰、苏绰等人提倡复古,希图将文章推向质朴一面。从传统上看,众多古人对文章的评判标准都是“文质并重”“内容与形式兼顾”。甚至,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都是文质并重的,都是与传统的文学审美标准一致的。因此,L老师认为,文质并重就是文章的一种理想状态。语文的高考满分作文本应成为“文质并重”的典范,却在现实中背离了这一传统,走上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歧途。因此,为了改善作文中存在的文质分离现象,L老师便将“文质并重”作为文章的评判标准并对其推行方式进行积极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