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重新回顾课内知识内容和对未知知识进行拓展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检验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但正如上述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在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达到高效实施效果。随着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外作业的重要作用与多种形式的开发日益得到重视,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也应该拓展思路,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如教师应充分考虑为学生创设能够自主探究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高;应注重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中去;等等。而迁移理论无疑能为改进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优化思路。
(一)有的放矢迁移,明确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是教师设计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与总体教学目标相辅相成。具体来看,作业目标就是通过练习的形式进一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明确上述目标,然后据此合理使用迁移理论和方法,设计相应的题目,以实现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迁移,实现知识目标
初中阶段是知识积累的上升期,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接触学习大量的字和词。比如,在每篇课文后面都会列出需要掌握的重点词汇,这就是重要的知识目标之一,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字、词,就是语文课外作业设计需要用心之处。常规的练习形式是让初中生反复书写,这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形式,无疑也是单调和低效的。教师可以多在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中引申利用关于这些字、词的故事,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的课后生词“吝啬”一词,在课外作业设计中,就可以要求学生查资料讲述吝啬鬼严监生的故事,并由此引出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悭吝》中的阿巴贡和《守财奴》里的葛朗台。由生词迁移到故事,就可以强化学生对“吝啬”一词的记忆。
知识迁移中除有字、词的迁移外,还存在课文背景知识的迁移。比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九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以对以前学过的《少年闰土》进行迁移回顾,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两篇课文的异同,要求学生设计表格填充相关知识点,从已学过的知识结构网中提取相关的有用信息,从而对课文有新的认识。除此之外,写作背景同样也可以进行迁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着重描写了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在《少年闰土》中与童年玩伴闰土的趣事则是着重描写的内容。通过接触了解作者鲁迅的童年,教师可以设计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童年,并举出一个到两个童年趣事与同学分享。
2.通过迁移,促进技能转化
语文学科需要掌握的技能大体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的过程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完成。如学习一篇课文,最直接的接触方式便是“读”,然后还需要将读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转化为语言或文字进行实际运用。这一过程就涉及技能的迁移,技能迁移重在习得一般规律和原则,需要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实施。比如修辞手法的学习,初中生的修辞手法知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想要让其掌握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理解修辞的用法和特征,然后要训练学生识别和体会修辞的效果,最后在具体情境中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再如学完七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一课的《春》和第二课的《济南的冬天》后可以这样设计语文课外作业:
(1)《春》一文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文中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2)《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文中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3)请写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并运用具体的修辞手法。
这样的设计,就是运用了技能迁移的规律,将相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反复训练修辞手法的具体用法,并充分感受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将掌握到的修辞手法迁移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能力目标。
3.通过迁移,引发情感共鸣
情感目标是语文学科最难把握也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情感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体范围仅能凭内心感知的活动,初中生很难准确把握。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要想让学生能与课文主题产生共振,引发情感共鸣,就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通过其将课文的情感主题迁移到学生的日常情感范畴,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情感熏陶。例如,学完七年级二单元第六课的《散步》后可以这样设计课外作业:
(1)莫怀戚的《散步》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2)你经常和家人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过难忘的事情吗?
(3)将莫怀戚的《散步》和你的散步进行对比(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从细节中体味莫怀戚在《散步》中表达的情感。
散步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教师可以设计对比型课外作业,将学生平时的散步与莫怀戚的散步进行比较,从而将作者的经历迁移至学生的亲身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从自身散步所感受到的亲情与关怀出发,从而深刻理解莫怀戚《散步》中所隐藏的情感内涵。
(二)利用多种迁移,优化作业内容
语文课外作业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限制在课内,还可以迁移为手段,进一步优化,实现课外作业内容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学习层面出发,在新旧知识和各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迁移,丰富课外作业内容,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活感受、生活见闻迁移到课外作业的设计中,使作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新旧知识间迁移,作业内容类目化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迁移理论的根基,其认为学习的过程即类目化过程,这一观念极其适用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新知识是指即将要学或正在学习的知识,旧知识是指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往往受到旧知识的影响,这时应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10]因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明显的类目化特征,如以文体来生成类目、以作者来生成类目和以时代来生成类目等,新旧知识的程序相似、内容相似、学习原则相似时,就有可能发生迁移。许多研究已经表明,知识之间的相似性越高,越能够促进迁移的产生,越有益于提高迁移的效果。例如,小说类文本往往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从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性格描写中探索人物形象,以七年级下册三单元第十课的《老王》和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五课的《孔乙己》为例,两课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大致属于同类型、同主题。在学习的先后顺序中,《老王》相比《孔乙己》要较早学习,所以可以把《老王》作为旧知识,《孔乙己》作为新知识。在为《孔乙己》设计课外作业时,可以依据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规律设计如下题目:
(1)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破”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一题中“枯黄的干皮”说明老王营养不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说明了他身体虚弱。完成此题,再处理第二题,就可将对老王的人物白描思维迁移到孔乙己身上,“脏”体现孔乙己的懒惰、好逸恶劳,“破”体现了他的穷困潦倒,由此判断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这两课都是从侧面凸显主人公的现状,将这两道作业题放在一起既回顾了以前学到的知识,又为接受新知识做了相应的衔接铺垫。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优化了作业内容,更易于学生完成掌握。而学生接触此种类目化作业多了,也会形成一种对知识的类目化认知,从而加速学习的进程。
2.学科间迁移,设计融合性作业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教育目标,迁移理论强调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效迁移,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内容也不应单单涉及语文知识,其他学科也可以有所渗透,逐渐实现科目知识的扩大化。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迁移规律,设计具有融合性的语文课外作业,这样学生原来学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可以影响现阶段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应更加容易,也能让语文课外作业的内容更加丰富。下面我们列出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是语文课外作业与政治知识的迁移。初中课文中有很多涉及政治知识的文章,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则新闻消息。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宏伟气势,一边就平时了解到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背景谈谈自己眼中的解放军,对比时代真实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八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二课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篇课文的课外作业设计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作者回延安的心情如此激动?”学生可以借助政治知识了解到延安是革命圣地,我们的革命先烈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为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二是语文课外作业与历史知识的迁移。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每一篇文章的背后又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例如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的课外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写一篇穿越式的作文,作文题目为“我见到了孔子”,写一写穿越历史后的所见所闻,可以与孔子进行思想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三是语文课外作业与生物知识的迁移。一般的语文课外作业很少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但是学习生物知识就不同了,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自然学,需要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语文课外作业与生物知识的迁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课本知识向接近自然实现亲身体验的转变,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五单元第十七课的《动物笑谈》后,可以结合生物知识,布置观察动物习性的作业,探究动物的世界,引导学生要和动物做朋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四是语文课外作业与地理知识的迁移。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样也十分紧密。例如学习完八年级上册三单元第十课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后,可以设计作业,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三峡,用地理术语从地势、地貌等方面介绍三峡,从不同角度感受三峡的秀美。
五是语文课外作业与音乐知识的迁移。音乐是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语言文字也是最能流露情感的载体。在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中为了能更直接地表达情感,教师可以将动手写的形式改为用嘴唱。比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有关父爱的歌词,还可以让有相关基础的同学试着谱曲演唱。
3.课内外迁移,作业内容生活化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育论稿》的开篇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1]传统的课外作业常常把内容局限在课本范畴中,只注重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略了语文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生动鲜活的,因此,一份有效的语文课外作业必定是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偏理论性的,需要我们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因而我们可以把课堂知识迁移到课外,使课外作业内容更加生活化,扩大作业涉及的知识面。
(1)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指出:“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兼书卷。”[12]语文课外作业不能仅仅是被限制于书本、课堂,而应超出书本、迈出课堂,走向社会。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熔炉,我们学到的知识都会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碰撞,只要留心注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部分,其主体为“我的语文生活”,就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设计如下作业:①让我们一起探寻汉字的魅力,通过网络、报纸或杂志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并且与父母一起制作卡片,将有关知识记录在卡片内,每个卡片记录一个知识点,比如对联的背景、分类、格律要求等。②收集对联,注意在收集对联时进行相应的分类,归纳总结饭店、服装店、学校、医院等地方的对联在语言表述上有怎样的特征。③对收集到的对联进行分享,评选出“最有趣的对联”“最美的对联”“最长的对联”。
(2)与自然生活相联系
我们不仅要接触社会生活,还要体验自然生活。比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让我们奔向大自然寻找美丽的春天吧,把寻找到的春天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在纸条上。”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业内容:
王同学:我认为发芽就是春天,因为我发现了刚出芽的柳树。
崔同学:我觉得“暖暖的”就是春天,因为我感觉到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祁同学:我认为“一抹绿”就是春天,因为我发现小草开始变绿了。
这样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眼中的春天,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同时还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美,要学会发现美,从而更真切地感受语文之美。
(3)与家庭生活相联系
拉近学生与家人的距离,感受亲人之间浓浓的爱。学完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可以这样设计作业,首先要求学生用摄像机或手机拍摄一段视频,视频的主题设定为“妈妈的爱”,然后在班级内分享视频,并简单进行总结。最后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灵活运用迁移,丰富作业形式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师设计的语文课外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兴趣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每个学生都不是机械地领受知识,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思维应该是多属性的,语文课外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彩的且复杂的。设计作业时应尽量多角度、多方面关注学生需求,灵活迁移,使得语文课外作业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
1.主题式语文课外作业
主题式语文课外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够融入自身兴趣和特长的作业形式,在此类作业中,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迁移随时发生,能够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上下求索、左右勾连,从而实现厚积薄发。迁移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水平迁移即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即纵向迁移,在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迁移,使课外作业多样化、多元化,主题式的语文课外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贯彻了自主学习的理念。主题式语文课外作业的特征是围绕相同主题进行设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得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或情境,然后分类汇总进行课外作业设计。
主题式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可以从作者入手。在部编本初中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前都有相关的作者简介,我们以作者为主题来设计语文课外作业,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促进迁移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色,提升作文水平。初中三年接触的文本中有很多作品来自同一个作者,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作者按图索骥来查找之前学过的其他作品,实现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迁移。具体做法为: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可以以某一作者为主题,在班级内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此次作业。首先,将学生分组,在分组时要注意,将平时表现积极的同学和不怎么积极的同学搭配进行组合,可以起到一个气氛带动的作用;其次,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后,共同制作关于该作者的手抄报;最后,在班级作业墙上进行展示,并且组织同学对各个小组的手抄报进行点评,再由教师做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共享的意识,丰富迁移的内容。
2.情景表演式语文课外作业
初中生青春洋溢,想象力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那么语文课外作业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首先自身应熟悉、掌握教材,“教师掌握教材也就是吃透教材,教师要教书就要懂书,就要深钻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消化’。教师自己认真理解教材,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如弄清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写作意图等,涉及所学课文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储备一桶水。”[13]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角色体验作业,创设适当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体验角色的兴趣,把每一篇课文当作一个情境来学习,并让学生参与或进入这一情境之中,近距离接触文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由读者身份向主人公身份迁移,让学生做主角,体味文章的深刻内涵。(www.xing528.com)
例如,在设计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第六课《变色龙》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重新塑造、演绎出文章中各色人物的形象特征,真实体验到奥楚蔑洛夫在面对“狗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时,语言态度和动作神情的快速转化。布置角色扮演类型的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理解“变色龙”的深层含义。
此外,结合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设计出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如主持人、导游、演说家或课文当中出现的各色人物形象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语言的特色美。
3.自主设计式语文课外作业
语文课外作业往往都由语文教师进行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作业设计中是被动存在的,迁移理论下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提倡教师把设计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或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课外作业,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作业设计中来。参与课外作业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化于心,再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出来。
(1)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指的是教师给定学生一个设计作业的范围,通过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将课堂的知识内化迁移到语文课外作业中,自主设计作业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在课外作业之中。思维是具有延展性的,学生在自主设计课外作业时可以把他们的想法融合进作业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质上,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作业的一种特殊方式,当然在学生自主设计课外作业前,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并给出建议和要求,这样可以避免浑水摸鱼、敷衍了事的行为发生,让学生真正能够行动起来设计专属于自己的作业。
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外作业,自己当一次“小老师”,学生颇感兴趣,设计出了很多个性化的作业:
李同学:“上课的时候,老师示范朗读课文,我听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词,我要把他们记下来,多写几遍,争取以后的写作中我也能够运用。”
王同学:“《愚公移山》是一个寓言故事,我还知道很多类似的寓言故事,我要查找收集资料,把这些寓言故事和同学们进行分享。”
徐同学:“这篇课文中的智叟对愚公移山的行为,表现出了挖苦和讥笑的态度,我想试着和同学演一演,体会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洪同学:“学完这篇课文,我有好多话想对愚公说,所以我想以‘愚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2)生生合作设计作业
学生之间合作设计课外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互相协作的意识。在作业的设计中加入学生自己的想法,对学到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概括,用自己的方式内化知识,将知识迁移到作业中来,会使得学习变得有意义,发挥作业的有效价值。另外,生生之间合作设计课外作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将课内知识迁移到各个问题情境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之间合作设计课外作业需要经历三个环节,一是对所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先自己设计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作业题目;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始进行交流,想法相互碰撞;三是经过一番讨论把合作设计的作业题目确定下来。看似简单的三个环节,但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这期间有过争论、有过竞争、有过互帮互助,也有过合作,课外作业设计的题目也可以说是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因此,学生之间合作设计语文课外作业也是学生的一种成长。
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后,笔者布置让学生合作设计一次班级活动,对这次活动的要求是全班同学必须都参加,最好每个同学都发言。首先,学生先是进行小组讨论确定题目,有进行辩论赛的题目、有演讲的题目、有制作手抄报的题目。其次,在班会上班长组织讨论。最后,确定课外作业是进行一次以“愚公是该移山还是该搬家”的辩论赛。此次辩论赛非常成功,学生都提前下了功夫,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被紧张的气氛所带动,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另外,正反方还安排了记录员,专门记录彼此的漏洞,然后再进行观点反击。
这次作业让我感触颇深,学生合作设计作业非常细心,并且时刻谨记团队合作,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意见都是经过讨论后才生效,民主平等,从一开始的想法到最后的成功,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特别的学习经历。
4.艺术渗透式语文课外作业
全面发展体现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同步发展,因此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达,应结合多个艺术类学科,让语文学科知识与多个艺术学科知识相互迁移,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才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丰富语文课外作业的形式。这种作业设计方式打破了文艺各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借助艺术的相通性更好地掌握文学文本的主题内涵;同时,也与学生自身的爱好特长相结合,让其更有兴趣和自主性。这样的作业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温习和掌握课上所学习的内容,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才艺的舞台,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
5.社会实践式语文课外作业
社会实践式语文课外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校、社区、社会等的学习资源,利用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与迁移。语文课外作业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设计社会实践式语文课外作业给予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异,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检验,获得真知。设计此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也能适当调节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和《河中石兽》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对外面的世界缺乏认识,由此可以设计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发起对自我的挑战。
具体设计如下:
活动题目:“招牌里的秘密”
商店的招牌可谓是街市的眼睛,好的招牌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消费,但其中不乏有一些招牌,存在用字不规范,有错别字。细心的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活动形式:调查访问
(1)同学们按照小组分工,每个小组负责一条街道,记录下所调查街道的商店招牌,可按照喜好来进行记录,比如以拍照、摄像、文字、绘画等形式记录。(拍照、摄像时要提前和店主说明原因,注意交流方式和态度)
(2)仔细浏览所记录的商店招牌,留意是否存在错别字,如果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并向店主反映。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错别字统计表”,整理统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错别字,交流讨论,更正错别字。
(4)各小组对调查的商店招牌进行分类,如超市、水果蔬菜店、小吃店、理发店等,简要分析其语言特征。
(5)找出自己喜欢的商店招牌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与同学分享。
(6)自己设计一个招牌,主题自己拟定,并附上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
此种类型的课外作业设计,符合初中生的学情特征,让语文课外作业更加灵活、有趣味,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积累实践经验,激发与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自主应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6.差异分层式语文课外作业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效果。有的学生感觉课外作业做起来吃力,有的学生则可以轻松完成,因此有必要将语文课外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使学生能各取所需,教师能因材施教。迁移理论下的作业设计目标立足于知识迁移、技能迁移以及情感迁移,迁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初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时,要依据迁移内容及迁移对象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保障语文课外作业的多样性及灵活性。
首先,依据教师平时所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生学习差异分层,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帮助学生制定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让学生对自身需要完成的课外作业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将作业量和作业难度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分层。在传统作业设计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多采用整齐划一的作业内容与形式来让学生完成。这种作业形式往往难以顾及每一层次学生的成长,必然会带来些许弊端。课外作业难度太大,就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挫败感,而若难度又太小,就很难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只有难度适中时,学生才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完成作业的活动当中来。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作业比较吃力,可以少量布置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字词类及课文概述类的具有巩固性的基础作业,可以让学生一边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一边学习一些基础性的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这样才更易于实现知识间的迁移,使得学生扎实基础找到自信,有前进的动力。对于完成作业相对轻松的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不能够再局限于对简单的字词掌握,应由知识迁移转换到技能迁移和情感迁移,使得学生开始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等的步骤深入剖析文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思考,并能够通过文本语言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另外,学生的作业量可以分阶段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再完成下一个小目标,长此以往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为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知识迁移效率。
(四)多角度迁移,完善作业评价
完善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还应对作业评价进行考虑,力求评价形式更加多元化,以更好地实现课外作业的目标。一方面,可以将作业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迁移至多个教学参与者,让不同主体的评价意见相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将作业评价的方式由简单的对错评价迁移至多种评价方式,以使作业评价内容更丰富,更加贴合学生情况。
1.设置多元评价主体
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评价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但目前教育界逐渐倡导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以实现多元评价,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在具体做法上,可将原本单一的教师评价迁移到多个主体评价。
(1)学生自己评改
语文作业评价批改的工作往往由语文教师完成,这样虽然有利于语文教师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评价活动只成为教师的单项活动,评价的结果自然会出现片面的、不客观的现象。”[14]此外,评价批改后的作业发到学生手里,教师辛辛苦苦写下的评语却常常被忽略。因此,把语文作业评价变为一个全方面的评价活动十分有必要。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力,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来,可以共同对作业做出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学生自己评改作业也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耐心和细心的关键期,例如古诗文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中,语文教师会要求学生找出这些特殊的字,但是,仅仅找一遍有可能会遗漏,如果学生自己评改作业,就得重新再仔细找一次,这样,语文教师不仅给予了学生二次查找的机会,还能间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学习习惯。
(2)小组合作评改
在教师独立完成的课外作业评价批改中,有时难免会因为工作量大出现错批、漏批等现象。如果分小组进行作业评价批改,学生会仔细检查作业,并且有可能会发现同一道题目中不同的答案,从而丰富自身的答题思路;另外,既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能把教师从繁多的作业任务中解放出来。小组合作批改可以“营造轻松、民主、创新的评价氛围,构建师生合作和谐评价的情境,让学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15]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客观评价,让他们学会组织评价语言,不能一味地挑毛病,要善于发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评价意见。例如,学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老王》后,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要求为,分别评价老王和杨绛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在小组互评作业后,学生就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眼中的老王和杨绛的形象。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3)家长和学生一起评改
家长参与语文课外作业的评改,是和孩子进行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总感觉家长对其不够关爱,只关心分数,如果家长和学生一同评改作业,不但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方便家长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借此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再和老师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七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的课外作业中有关了解黄河流域地质地貌的内容,就可以安排家长和学生一起评改,在评改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可以就有关黄河的历史、地貌、现状等知识进行交流。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初中生和家长来说都很宝贵,其意义不仅局限于语文学习方面,可谓一举多得。
2.设置多种评价方式
采用不同的语文课外作业评价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进行作业评价时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迁移,根据具体情况实时变换不同的评价方式,以达到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激励作用。
(1)坚持正面评价
初中生是发展着的个体,具有可塑性,有时候语文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也许就会不经意间触碰到学生的内心。所以,语文课外作业评价应坚持正面评价,而不能只强调对和错,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量化评价模式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6]迁移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自发性行为,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程度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多运用温暖的语言,少用冰冷的语言评价。”[17]多一些“完成得很认真,如果再加把劲就更好了”“完成得很漂亮,但是要细心点就完美了”等鼓励性、期待性的正面性评价描述语,少一些“不对”“不好”等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语。例如,在学完七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后有许多成语需要掌握,如“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等,笔画较为烦琐。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抄写成语的字迹进行评价,对于书写规范且整齐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加鼓励“这一次书写得很好,要继续保持”;对于字迹潦草的学生教师可以委婉地指出来,“今天的作业像个小鬼脸,乱乱的,老师相信你下次可以书写得再工整些”。
(2)制作评价卡片
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作业批改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可以制作评价卡片,以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卡片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卡片,专门记录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种是表扬卡片,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发放的卡片。学生每一次完成语文课外作业后,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呈现在问题卡片上,交给语文教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每当学生更正问题后,就可以从教师那里换取一个相应的表扬卡片,表扬卡片上有对此次题目的评价,是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行为的一种肯定。在学期末的时候举办一次“评语连连看”,比一比谁的表扬卡片多,相应地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