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情境化的内涵,要从“情境”二字说起,“情境”最初的源头可追溯到两个方向,一个是由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另一个是由英文“situated”翻译而来的“情境”。外文文献中“situated”一词多出现在“situated learning”“situated Cognition”等短语中,很少单独出现,因而国外翻译来的“情境”通常是伴随情境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出现的,对“情境”的解释也多依附于相关理论的研究,和人的认知、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教育大辞典》将“情境”翻译为“situation”,解释为“个人对所处社会情境的解释,社会情境由客观环境、个人和群体的先存态度、个人的情境定义组成”。谷传华等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可将情境界定为“在特定环境背景下,个体行为活动的即时条件,包括个体既成的人格倾向、当时的认知、情绪、意向等主体条件,也包括当时周围的环境”。
从《教育大辞典》和谷传华他们对“情境”的解释,我们发现英文“situated”所对应的“情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作业中就是“问题解决和任务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问题解决和题目中为任务创设的背景产生相互作用时,作业中就有了情境。而当问题解决与任务背景没有任何相关性,将任务背景抽离也依旧不影响答题时,这样的任务背景就不可称之为“情境”。
结合上述“情境”的解释,笔者认为作业情境化设计标准如下:
(1)作业设计以现实情境和真实任务需求为基础。“整合教学法”的提倡者罗日叶从两个角度考察情境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任务需求是现实的还是模仿现实虚构的;问题解决是真正的解决还是模拟的解决。
在该分类中,真实生活是“自然的情境”,模仿现实生活创建的是“建构的情境”,共同点是任务需求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在问题解决中,无论是“真正的解决”还是“模拟的解决”,区别仅限于任务结果是否被使用,和任务需求是否具有现实性无关。因而,在情境化的作业中,情境须模拟现实情境建构,任务须模拟现实情境中真实的任务需求,使得任务中的问题解决与任务背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www.xing528.com)
(2)作业设计以生动性、活泼性为条件,设计情境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现实生活场景都适合创设情境。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学生,情境化作业的一项重要价值就在于,相较传统的作业,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作业情境化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阶段需要,这就使得生动性和活泼性成为情境作业的重要条件。
(3)作业设计要以与课程要求相契合为方向,不脱离语文学科特性。强调作业情境化并非否定传统作业,而是一种基于生活情境设计的独立作业体系,但没有边界的作业情境化设计必将使得作业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业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极易脱离学科,这就要求作业情境化设计时必须与语文课程要求相契合,包括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式等,在作业情境化设计中都当有所体现。
(4)作业设计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有意义”与否的关键,在于判断情境和情境中的任务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表现是否有价值。传统作业旨在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三维目标逐渐被割裂,出现功利化倾向,传统作业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题目之间相对孤立和缺乏联系、训练目标单一化仅仅指向知识积累、迁移训练题居多等。情境化作业是改善传统作业弊端的重要方式,它不指向考试和成绩,能够帮助学生远离功利化,主动参与情境任务解决,获得真正意义上语文素养的提升。因而,其设计也必须跳脱出传统作业框架,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设计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作业情境化是要让作业设计以现实情境和真实任务需求为基础,以生动性、活泼性为条件,以与课程要求相契合为方向,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