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性原则
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第一个“法”理解为“规律”,第二个“法”理解为方法,任何“物”“事”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科学。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离不开科学性这一原则。
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大至一篇文章的理解,小到一个字词的理解,甚至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我们都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切不可想当然,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科学地进行教学,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可效果却事倍功半。
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学生首先是个体,个体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无视这些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存在,而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规律,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都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反应,甚至出乎你的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这种变化,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循序渐进原则(www.xing528.com)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能力。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过程性原则
这是对学生亲历学习实践过程的要求。事实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亲历学习过程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著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脑电图观察表明,看和听时大脑只有一个兴奋点,而说和做时都有多个兴奋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课堂上要减少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