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哲学思潮,人本主义重视和强调人的作用的发挥,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作为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在心理学领域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人们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能够促进人格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基于这样的理论与观点,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论”,其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最为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时候需要的发展才能够上升到心理需要的层面,心理需是位于较高层级的”[3],在需要层次理论体系中,“最为高级的需要其实是自我实现的需要”[4],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就是一种人们自主形成的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挥的一种心期望”,是能够促使自己的潜力得以最终实现的心理倾向。而罗杰斯也同样遵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方面,吉姆·罗杰斯(JamesBeeland Rogers Jr.)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学习的愿望和潜能,这种潜能能够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激发出来”[5],认为“学生一旦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和自身的需要相关联,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吉姆·罗杰斯同样认为,教师并不是单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并不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手段,至于如何进行学习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起到辅助和促进的作用[7]。由此我们发现,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强调内容和结果。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心理欲望,自觉地进行学习。
基于人本主义的理念,实际的教育教学其实并不是教师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当然也不是说教会学生学习其实就是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满足了学生的自我提升需要。人本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手段、方法,而学生如何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其实是学习的“促进者”,发挥的是支持与帮扶的作用。根据罗杰斯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人本主义教学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②教会学生知道如何学习;③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并且有所表现;④教会学生找到所学内容和自我实现的联系;⑤创建一个和谐、充满关爱的教学环境;⑥从做中学。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师,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同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要求:①要对学生有自信,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激发潜能;②对待学生要抱有真诚的态度;③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心,并且去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www.xing528.com)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而并不单单是如何传递教学内容;相比于教学结果,更加重视教学方法。人本主义是要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鼓励那种填鸭式、顺从式的教学,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好奇心、兴趣的驱使下去学习所需要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