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逆”和“反”本是同义词。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君臣思想、君民思想根深蒂固,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逆之就是反之,揭竿而起的造反更是大逆不道了。因此,许多盛世的形成,除了明君良臣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民不逆反,谓之民安。那个年代的老百姓是有敬畏心的,不让做的事是绝不会去做的,诸如辱师、辱残、不孝等,在封建时代皆被称为“大逆不道”,老百姓不愿背“逆反”之名,自然社会单纯,秩序良好。
时至今日,社会进步了,但精神层次上的进步却远远落后于物质层面上的进步。“穷欢乐”的人少了,安贫乐道的人少了,更多的人忙于奔跑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路上。加之思想解放了,言论自由了,反而显得人民的素质低下了,“逆反”也不是罪过了,于是敬畏之心便灰飞烟灭了。就拿吸烟现象来说,林则徐禁烟时的决心和力度以及民众对禁烟的敬畏,是今日所不可比的。再看今日之禁烟,公共场所的禁烟标识比比皆是,但明目张胆吸烟的人却无所畏惧。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吃饱穿暖的人多了,敬畏之心却少了,把逆反当作个性,把浮躁当作秩序,甚至把底线无限制地下延。于是,社会标识便成为展示个性的“靶子”,凡有标识的地方,必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严禁浪费”下的大肆浪费,“严禁停车”旁的自由停车,还有“安静”标识下的大声喧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个性在进步还是社会在退步?甚至在校园里也存在着“逆反”。毁坏公物、扰乱秩序的学生,依然振振有词;出口成“脏”、出言不逊的学生依然很有面子。逆了礼数,反了德行,这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岁数使然,实乃社会所致。(www.xing528.com)
有一种朋友关系叫“莫逆”,就是相互不抵触、不逆反,关系才能融洽。这正说明国人很重视“逆反”二字。遗憾的是,精神上重视了,行动却跟不上,导致了很多问题的滋生。在教育中,我们常常错误地理解“个性”。重视个性发展没有错,但有些个性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没有好处,如不加以控制就成了逆反。看看现在学生身上的校服,整整齐齐的,不攀比,不炫富,这初衷就是想让学生有个学生样子。可仔细观察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学生,很多都在校服上描绘了“个性”,甚至私自改造成了时髦的款式。辛辛苦苦考进了一所学校,却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没有敬畏之心,这样的学生能发展好吗?可怕的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却忽视了这些细节,不管或是懒得去管,一面讲传统,一面丢传统,这是教育的逆反。
从古到今,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公民道德,都在同“逆反”二字做着斗争。真希望这样的斗争能够摒弃利益,从细节抓起,让个性真正成为人发展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