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说文解字》中的“德”字,从文字当中感受到中华文化中“以德兴帮,以德治民”的魅力。慨叹今日的我们,在匆忙之中遗失了老祖宗的许多宝贵财富。
在甲骨文中,“德”字只有左侧的“心”和右侧的“眼”,即用眼去观察,察自然,察人事,察规律,然后以“行”的精神去实践,视为“有德”。也可以理解为边走边看,这应当是“德”的初始概念,也就是“立德”。细想起来,即使是初始的“德”,在今日也并不普遍。有的人只顾匆匆忙忙地奔走,忽视了抬眼去看世界的美;有的人只顾眼中情和口中理,讲出一堆“套餐”,却又寸步不行。
我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无论哪一个层级都不缺少理论,但无论哪一种理论,在实践的道路上都步履维艰,很容易由“模式化”变成“形式化”。理论的背后是空白的执行,让“德”字只剩下一只眼。还有的走了另一个极端,在追求成绩的路上低头前行。成绩好了,便什么都有了,许多该有的教育也被抛至一旁,让“德”字只有行走。不看,不行,如何“立德”?
回到《说文解字》。到了金文中,“德”字便又出现了进步的演化,在右侧的“眼”下又加了一颗“心”,逐渐形成了繁体字的“德”。每每看到这个字,便多了一分对祖宗的敬佩,在那样遥远的年代就开始领悟出“德育于心”的思想。
无论是看还是行,最终都要消化和升华在心中,是为“养德”。从“立德”到“养德”,经过了漫长的中华文明的印证。“化于心”方才有“得”。如今的德育,是否真正化于心,是值得怀疑的。德育不该只属于学校,而应当是每个人的日常。说来也简单,走走,看看,想想,人在“动”之余,便也渐渐“静”了。只要去想,必然有所“得”,小“得”利己,大“得”利人,不也正是《孟子》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吗?无论“穷”还是“达”,唯有思考,才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立德,养德却更困难,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也。(www.xing528.com)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总能看到学生中的许多怪现象,读书读到无文采,旅游行到无眼界。关于“德”,每个孩子都能述说一二,具体说了什么却未必清楚。由于同成绩无关,便也没能引起重视。殊不知成绩之“得”只停留在人生的某一段落,而精神之“德”却贯穿了人生始终,二者兼而有之,人才是充实快乐的。
简而化之,当历史的车轮行至今日,“德”字的演变用最简单的象形真切地告诉我们,看这世界没错,耕这土地也没错,若能再多想想,便于悄然间养起了自己的“德”。把外化的世界悟进自己的内心,将养起来,人才会充满能量。
我练字时常写“德”,却也始终未能做好一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