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自主”“高效”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许多学校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许多老师谈“讲”色变。看看那些树立起来的学习榜样,教室四面墙壁都成了黑板,课桌也围成了圆形“会议桌”。我们听课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看他们围在一起,你说我说乱说,不知道说些什么,更不知道所讨论的东西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提高是否有帮助,而后我们却都说,这是新理念的“高效”课堂。我的心里总是存有一种疑惑:这样能高效吗?
我参加过很多听课和评课活动,发现无论什么层次的学校和班级,什么层次的学生,看起来都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的;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老师的“导”,学生的“学”,都是异常流畅的;所进行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都是有的放矢的。我甚至观察到,有的学生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没有什么发言,最后也能形成知识总结。真的是这样吗?学生真的能够无师自通吗?这样的课堂能够成为常态,天天继续下去吗?
“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究是学生。教师不管学生的说法是多么肤浅,多么荒诞,和自己的观点多么相左,都只有加以肯定、表扬的义务,而没有加以批评的权利。这是所谓的师生平等吗?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我们反对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反对整堂课讲析灌输,反对学生没有读背文本的机会,但是一味地讲求学生自主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信息量又不够,动不动就围在一起“合作”,一切都追随学生,完全消除教师的告知义务,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阅读、书写和思考?一节课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水过地皮湿”,学过一篇课文后,学生印象中留存的东西仍然不多,这样和课改前的“高耗低效”有何区别?(www.xing528.com)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跟风学习所谓的“高效课堂”。有的家长叫苦连天:“最近孩子的成绩怎么下降得这么快?问他在学校学到东西没有,孩子支支吾吾的不知道怎么回答。”说没学到,但是为什么课堂气氛那么热烈,学生讨论那么积极?说学到了,可是留下的只是课堂热烈的场面和同学们积极的态度,真正的知识哪里去了?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高效课堂”吗?它不仅给老师带来了负担,同时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忧虑!
“高效课堂”要想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教师导学为支撑。这种方法很新颖,如果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样的课堂看似用时少了,轻松了,实际上大量的学习内容和时间被放在了课前和课后,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放到了课堂上,就要求学生有大量针对课堂的知识储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学生在课后需要大量的指导去预习和准备知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主高效的方法没错,“高”之处在于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能力,但能否有“效”,其实并不取决于课堂展示那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容做好了,形式自然水到渠成。
希望“高”招都能真正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