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哲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公元前388年前后,他曾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学校——阿加德米学园。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名门望族,青年时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对文学很感兴趣,写过不少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并且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擅长多项运动项目。 他也喜爱音乐和绘画,并有较高造诣。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0岁开始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长达10年。 他同苏格拉底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 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 他认为,人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却交给随便什么人,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不愿在雅典呆下去了。 28 岁至40岁,10多年间他都在海外漫游,如文明古国埃及、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岛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岛的城邦叙拉古等。 他一边考察、一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388年,西西里岛叙古拉王朝狄奥尼修一世,邀请柏拉图去讲学。 从青年时代起就有政治抱负、渴望参与政治的柏拉图,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宣传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很高兴的答应了。
遗憾的是,柏拉图来到叙古拉一段时间后,便发现狄奥尼修一世这位僭主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存在很大的分歧。 于是,只好败兴而归。 更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他所乘的船遭到海盗的劫持。 这样,贵族出身、父母近亲都曾是贵族的柏拉图,沦为了奴隶。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他偶然遇到一位昔日的朋友,慷慨解囊,用钱把他赎了出来。 假如不遇到朋友搭救,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回到雅典之后,柏拉图对朋友的搭救感激不尽,并要偿还赎金。 可是朋友无论如何都不接收,而柏拉图也绝不愿意自己来享受这笔款项,于是,他就用这笔钱买了一块园地,并在这里创办了学园。 欧洲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诞生了。 学园地处纪念希腊英雄阿加德米斯的圣殿附近,因此,学园也就被命名为“阿加德米。”
阿加德米学园
学园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因而,它也是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成为当时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中心。 柏拉图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在学园,柏拉图一边教书,一边著述。 学园不纯粹开设哲学,还开设了数学、天文、地理、政治、修辞等其他学科。 学园的教学形式不仅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采用讲演、自我钻研等其他方法。 可以说,柏拉图的学园聚集了希腊当时最有智慧的头脑。 这个学园不仅为雅典,也为希腊各城邦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学术人才。(www.xing528.com)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法国逻辑学家戈博曾说过,柏拉图的思想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而是独一无二的形而上学。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认为“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念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我们也可以用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 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 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 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 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 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 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 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 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 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 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要个人尽到自己的职责,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这个社会就达到了高度和谐。 他也提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等级森严的极权主义国家。 毫无疑问,柏拉图心中尽善尽美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
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 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象丰富,依此他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文学大师之列。
柏拉图去世后,他创建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维系了900年之久。 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柏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