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1年,楚声王的儿子类登位,是为楚悼王(前401-381年)。 这时候,由于各国竞相改革成功,重又开始激烈的争夺。 这时的争夺与春秋时期的争夺已明显不同,过去是争夺与国,旨在立威定霸;现在则是争城略地,吞并他国,进入了兼并战争时代。
战国时代开始后,魏国崛起,与秦国争战不止。 公元前408年,魏尽占秦河西地,秦退守洛水。 魏败秦后,三晋解除了后顾之忧,即转向中原,首先集中力量打击齐国。 公元前405年(楚声王三年),田氏内乱,三晋乘机攻齐,大败齐国部队于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 第二年,三晋乘胜进击,攻入齐长城(自今山东肥城西北,东至琅邪入海),三晋声威大振。
齐国失败,楚国和三晋的矛盾立刻尖锐起来,楚国短暂的宁静局面宣告结束。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抢先一步,与韩、魏争夺郑国地,三晋立即联合起来反击,进攻到楚国的乘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才撤退。 楚国为了摆脱被动地位,接着连年攻周攻郑攻韩,为缓和与郑国矛盾,还主动归榆关(今河南中牟南)给郑,郑国也杀了他的宰相驷子阳来取悦楚国。
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国为了打击楚国,先攻击郑国,并筑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城。 楚不示弱,亦于同年攻韩,夺取原郑国的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 公元前394年,郑之负黍叛郑,重归韩,故楚伐韩,取负黍。)过两年,即公元前391 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大举攻楚,连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榆关,魏并攻取了大梁。 楚国势孤害怕,只得“厚赂秦”,向秦国求援,三晋才停止了攻击。 接着,秦国出兵攻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打下了六座城池,有力地支援了楚国。
三晋见楚、秦两个大国合作,就开始与齐国结盟。 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魏武侯主动帮助齐田和谋求诸侯,齐与三晋结怨暂时得到消解。 此后,魏、秦争夺进一步激烈,赵徙都邯郸,韩则全力攻打宋、郑,严重地威胁了楚国。
外交上的困境,国内政局的动荡,迫使楚国王不得不寻求出路,以摆脱困境。 正在此危殆之际,在魏国协助李悝改革、抗秦有功的吴起来到了楚国。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能干,所以吴起一来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吴起。
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 他年青的时候在外游学求仕不遂,却用完了家产,为乡邻人所讥笑。 吴起一怒之下,杀讥笑者三十多人,逃出了卫国,来到了鲁国,拜曾参为师,学习儒学。 几年后,吴起母亲病逝,吴起以为自己尚未得仕,没有回去奔丧,曾参不悦,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吴起于是改学兵法,在鲁国担任大夫。 齐国讨伐鲁国,吴起为了求得鲁国国君的信任,“杀妻求将”,领兵打败了齐国,初露锋芒。 但是受儒家学派深刻影响的鲁国国王无法接受他的行为,便把他辞退了,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李悝又在魏国主持变法,便来到了魏国。
吴起到魏国后,受到魏文侯的器重,“立为大将,守西河”。
又与李悝等人一道,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尤其在军事改革与实践方面,成就突出。 他对士兵考核严格,训练有方,创立了“武卒制”(根据不同士兵的特点编制训练、作战,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他“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著《吴起兵法》四十八篇(原书失传。 后人将断简残篇编成《吴子》六篇,此书虽非原著,却也保存了吴起的光辉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齐名,故“驰说者以孙吴为宗”。 吴起思想丰富,兼采儒、兵、法各家。 他认为为政之道,应“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子·图国》),故在内,做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对外,使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对魏国成为超级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承位子。 约在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二年)左右,吴起受到大臣王错排挤,被迫奔楚。
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一到楚国,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 先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韩、魏。 一年以后,吴起被晋升为令尹,成为楚国最高官员,负责主持变法。
吴起在楚国执政的时候,注意对社会调查研究,对楚国国情了解很透彻,所以他的变法措施,切中时弊,干净利落。 主要内容如下:
1.“明法审令”,实行法治。 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 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贯彻了“明法审令”的精神,在楚国臣民中增强了“废其故而易其常”必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变法的进行。
2.减爵禄,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说苑·指武》说:“(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 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也就解决了“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3.整顿吏治。 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恪尽职守,不超越所法律规定的权力。(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 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 显然,这些措施,不仅使吏治得到了整顿,而且对权贵大臣也是一种束缚,有利于削弱大贵族的势力。
4.将许多贵族迁移到边境,充实人口稀少的欠开发地区。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楚悼王果断地支持吴起,“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上继续剥夺奴隶贵族的特权,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贵族把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区的局面,有助于对荒芜的边境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以“争利于天下”,所以在变法中,“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也就是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 在此同时,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6.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加强了都城的建设。
吴起变法是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进行的,而楚悼王是在他的父亲楚声王被“盗”杀后,由楚国“国人”所立,故其政权已具有新兴的封建性质。 吴起来自魏国,其变法措施也如同魏国李悝变法,因而吴起变法,实际上是在新兴政权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质的改革。 正因为这样,所以变法雷厉风行,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继续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开拓了楚国的疆域。 除了“北并陈、蔡”外,主要是向南兼并开拓。 《史记·吴起列传》谓“南平百越”,《战国策·秦策三》谓“南收杨越”,都说的是向南扩展。 《后汉书·南蛮传》说:“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洞庭,指今天洞庭湖一带;苍梧,则在今南岭一带,自洞庭以南至此,恰是古百越居住之地,进一步明确了《史记》、《战国策》的说法。 从此,岭南各地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
其次,使得楚国国力很快强大起来,在对外关系中,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引起了各国的惊恐。 当时对楚国构成严重威胁的三晋,随着争夺土地的激烈进行,它们之间的裂痕也慢慢变大。
公元前383年(楚悼王十九年),赵筑刚平(今河南清丰西南),大举进攻卫国,卫国不支,向魏求援。 魏武侯出兵救卫,败赵军于兔台。 第二年,赵又围卫,卫又向魏求援,魏于是出兵攻赵,夺得赵地刚平,进而攻至赵邑中牟(今河南灵壁西),取赵河东地。 赵国惊恐,只得向楚国求救。 楚悼王毫不犹豫,立即出兵救赵,与魏国部队“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河”,兵锋直抵黄河两岸。 赵乘机反攻,取魏棘蒲(今河北魏县南)、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 楚、赵大胜,楚国声威大振。
《史记·吴起列传》说,吴起变法,“要在强兵”,“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南平百越”,当即指对南方用兵,取得了胜利。 “北并陈,蔡”,当指陈、蔡残余势力,并非指楚惠王时已经灭掉的陈、蔡两国。 “却三晋”,即指上述援赵败魏之事,三晋相联局面瓦解,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三晋对楚国的威胁。 “西伐秦”,不见于古文献具体记载,变法期间,楚、秦相安无事,当秦亦畏楚强,续续结好。 “诸侯患楚之强”,楚国一扫过去贫弱局面,击败当时列强之首的魏国,饮马黄河,有复重振昔日楚庄王称霸中原之势,故中原各国感到害怕。
最后,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 吴起变法,均爵平禄,“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主要是针对着奴隶贵族来的,所以奴隶贵族“皆甚若之”,说明吴起变法切中楚国时弊,对奴隶贵族、奴隶势力的打击是极其有力的。 同时,吴起又注意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令奴隶贵族迁往人稀地广的地区(当然也带去了劳动人手),开荒生产,显然这都是有利于楚国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和自耕农的成长的,大大地促进了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促进了楚国社会的继续发展,直接影响了稍后楚宣、威王统治时期的强盛。
正当楚国又朝气蓬地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时,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不幸病逝。 早就对吴起变法怀有刻骨仇恨、蓄谋杀害吴起的奴隶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 吴起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奴隶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 《吕氏春秋·贵卒》说:“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楚悼王儿子楚肃王即位后,按其法,“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对畏罪逃亡到其他国家的阳城君,也被“收其国”。 所以吴起用他的死亡,又对奴隶贵族势力进行一次巨大的打击。
吴起之死
吴起变法,切中楚国社会弊端,完全符合楚国国情。 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也就失去了坚强的靠山。 奴隶主贵族势力在变法中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变法时间毕竟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所以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 后来,楚国虽一度出现宣威盛世,但总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直到灭亡。 “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强”,后来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