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河的落日和秦魏之争

西河的落日和秦魏之争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22年的44年间,秦国一直在为实现收复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的目标而奋斗着。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以阻止秦国部队东进,保障了黄河以东地区与都城大梁的联系。魏被迫将河西归还秦国。

西河的落日和秦魏之争

但是很不幸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首先是人才的流失。 先不说后来奠定秦国统一中华的商鞅,单是当时已经被发现的人才吴起都被迫离开魏国而去楚王国,这在当时那种人才就是一切的时代,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而到了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8年),国君魏武侯去世,魏国的蒸蒸日上的势头转向衰弱。 他的儿子子罃和公中缓忙着抢国王的宝座,结果导致魏国实力大幅下降。

当时在魏国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公中缓的势力比较弱,逃往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境)求助。 魏国大夫公孙颀也从宋国进入赵国,再转去韩国(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都城郑(今河南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 这时,赵成侯与韩懿侯为了削弱魏国,乘其内乱,亲率两国军队,联兵大举攻魏。

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将其攻克,鼓舞了士气。 接着,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子罃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国部队在浊泽迎战。 两军摆开阵势大战。 联军势盛,大败魏国部队,进而包围安邑。

魏国国君面对这种情况,显示出与他的祖、父辈相去甚远的才能。 他只能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静观其变,寻机破敌。幸好这时候联军自己产生了矛盾,赵成侯主张“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 韩懿侯则认为“不可”,主张“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 双方固执己见。 韩懿侯乘夜率其军队离去。 赵成侯见赵军势孤,不能再战,也领军撤走。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之围即解。 子罃于是趁机自立为魏王

河西之战

这一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联军内部的严重分歧,而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 而魏子罃战败后,在几乎频于绝境的情况下镇静待敌,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寻找机会,各个击破,却反败为胜,保卫了魏国领土的完整,给韩、赵两国以沉重打击。 这一战虽然魏国免于亡国,但是整个魏国的实力开始下降,已经显现出颓势。

赵成候与韩懿侯争论

相反,在魏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它的邻居却没有闲着,尤其是它西面的秦国,在失去被魏国夺取了河西地区以后,整个国家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上下积极寻求强国的方法,把收复河西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

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22年的44年间,秦国一直在为实现收复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目标而奋斗着。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一登上国君的位子后,就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压力,所以他很想收复河西,为将来东进中原做准备。 为增强国力,实行了改革。 与军事密切相关的主要内容有: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东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而且这时候魏国已经没有了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物。(www.xing528.com)

公元前366年,韩、魏两国国君在宅阳举行首脑会议。 秦国部队开始攻魏,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后来,秦国国君亲率主力部队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歼灭魏国部队6万,获得大胜。 魏国惨败,使各国诸侯大为震动,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国家竟然被西边的弱国打败,实在是匪夷所思的。

久不露面的周王这时候竟然发表一个国际声明,祝贺“献公称伯”,进入了战国七雄行列。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国部队在浍水(今山西翼城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援军,占领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此间,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受秦威胁甚大,魏惠王(即子罃)于次年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并在秦国部队威胁的主要方向,修筑了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采取守势作战。 这一年,秦国部队曾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国新都城大梁的联系,控制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但却没有成功。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承了国王的位子,下令求贤。 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孝公深入改革。 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国全国的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秦“锐士”战斗时多不戴头盔,勇猛冲杀。 当时的人在评价当时秦国的士兵的战斗力说“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甚至说,“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

公元前355年,魏国在都城大梁的西面修筑了黄河南岸长城(南由今河南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 十五年,当魏国部队分别在邯郸(今河北境)、襄陵(今河南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国部队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歼守军7000人,并攻占少梁。 十七年,秦乘魏国部队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国部队,实力尚未恢复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 十八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约在今河南陕县境),魏守军又降。 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国部队东进,保障了黄河以东地区与都城大梁的联系。

秦孝公把国都迁移到交通更方便的咸阳,以方便与魏国决战。 他派商鞅去魏,劝魏惠王称王(以前尚未称王),离间魏与齐、楚等国关系。 齐、楚均怒,诸侯也多不服,魏国更为孤立。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诱俘魏主将公子印,大败魏国部队。 三十一年,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

公元前341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改革家商鞅被处死,重用魏人公孙衍。 但商鞅所建法制,仍继续施行。 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率军攻魏上郡(河西郡北,黄河中西部延河流域),魏国部队8万迎战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被歼过半,主将龙贾被俘。 魏被迫将河西归还秦国。 秦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四十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万荣西)、皮氏(今山西河津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及焦(今河南三门峡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国部队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隰县)。 魏国不得不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的土地给秦国。 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 桃林塞为关中至中原的主要通道,秦需要控制,不久又攻占陕城。 到这时候,秦国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攻守自如,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向中原进军的基础。

魏割河西求和

与不断强大的邻国相比,魏国则不断衰弱,而且由于它阻挡着强大起来的秦国东向扩张的道路,所以总是首先受到秦兵团的攻击,以致不断受到削弱,最终被秦国兼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