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素的集合,杨振宁说:“人的智力包括5个因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和幽默感。”我们在判断个体智力高低的时候,好奇心是作为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同时,好奇心也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促使个体寻求知识,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教育家布鲁纳主张在教育中应激发自己的内在动机,使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就是好奇心。
“这是什么?”“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在人们的头脑中,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其实,之所以问这问那,摸这摸那都是源于内在的好奇心,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渴望通过他人来探索这个世界。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苏格兰西部的格林诺格镇,其祖父曾经是一位教师,主要教授数学、测量学和航海学,其父亲以前是造船技术工人,之后经营了造船业和建筑业。小瓦特身体比较弱,到了上学的年纪仍然不能上学。在家里休养了几年,瓦特才得以到镇上的学校读书,但是在学校里,瓦特并不喜欢与同学们嬉笑打闹,而是喜欢一个人待着,不知道在思考些什么问题。
有一天,瓦特在家里喝茶,他闲来无事不停地摆弄着茶壶,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又盖上。当瓦特把茶壶嘴堵住的时候,里面的蒸汽却把壶盖冲得噗噗地跳,甚至力气大得顶开了壶盖。尽管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却勾起了瓦特的兴趣,他专注地看着跳动的壶盖和不断冒出的蒸汽,苦苦思索这其中的秘密,结果就这样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个多小时。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行为感到很不满,还责怪了他几句,但是,瓦特并没有在意外祖母的责备,反而更加专心地注视着蒸汽的力量,心中想到要是有一台蒸汽机就好了。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瓦特常常会面对一些自己不熟悉、不认识的很多现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懒孩子”。然而,正是这种好奇心的精神,不断地引导他去努力探索世界的种种奥秘,以至于最后攀登了科学的高峰。13岁时他对几何有了强烈的兴趣,并在15岁时就读完了《几何学原理》,后来他又进入了文法学校,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他没有等到毕业就中途退学了。不过,他在家里自学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解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17岁时他在一家钟表店里当学徒,并在平时的业余时间里学习,进一步掌握了许多科技原理。最终,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向前积极探索,发明了蒸汽机,使整个世界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犹太人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一些闻名的科学家都可以说是具有好奇心的,所以,他们的智力远远超出常人。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就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冒出的蒸汽产生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罗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提出了“相对论”;伽利略由于对吊灯摇晃而产生了好奇心,最后发现了单摆。(www.xing528.com)
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在这一过程中认真观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未知的事物,如大自然奇观等,这些隐藏着知识的奥秘,对人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所以,不要忽略生活中的事物,而要善于观察它们。
人们的好问、好动都是源于好奇心,面对一些未知的事物,应该引导自己尽可能地大胆想象,即使产生了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与身边的朋友展开讨论,继续探索,去善于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推动自己好奇心的发展。
利用自己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从中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快乐。例如,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玩具,或者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这一活动有利于激发内在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逐渐开发人们的智力。
启 示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或者新的外界条件刺激下产生的探究反应,也是人们寻求知识、主动学习的动力。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了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从而积累起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所以,“为什么”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意味着人们开始展露自己的好奇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