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句话说的就是学习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文学素养的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他们在阅读积累方面的不同。就好比学生课堂的发言依赖于课外阅读,习作的质量更是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广泛阅读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广泛阅读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需要留下思考的印记,比如划出好词佳句,在相应的段落、句子旁边用关键词写写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当然,也可以做读书笔记,通常可以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标题,分两个部分,即主标题与副标题,主标题你是看完文章之后能够有的最深刻的思想体验,副标题是读了什么文章;二是正文主体部分的第一部分,主要写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下,看了什么文章,这篇文章或著作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是围绕主标题这一深刻感受,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所见所闻等方面积累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个性的表现。而我们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地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广泛阅读,让我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广泛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我们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我们的主体意识,发展我们的主体能力,塑造我们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我们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书里的内容就容易感染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例如,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征服了全世界,连成年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是十分有必要,如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等等。可以说,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都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我们在阅读课外书时,需要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的人类精神,从而健全自己的品格和人格。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一是读得少,二是记住的少。因此,当我们在说话、写作时便没什么词了。假如我们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多积累一些优美句子,时间长了,等到自己说话写作时便可以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
不少人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个误区,总觉得广泛阅读就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自己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其实,广泛阅读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可以提升你的写作技能。(www.xing528.com)
大学问家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用我们经常所说的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仅要多读书,更需要将所读的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
只要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那就要博览群书,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涉猎。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所读书的类型是积极向上、健康的,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学到知识。之所以会要求多涉猎其他领域的书,是因为现代社会所缺少的都是综合性人才,你不仅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深谙书本以外的知识。
启 示
朋友们,只要去读书,再匮乏的心灵也能变得厚重充盈;再荒芜的大脑,也能结满智慧的累累硕果。阅读,让你看到梦想的方向,助你摆脱贫苦的煎熬;让你变成一个有知识、有力量、有能力去开创理想生活的人。所以,现在就捧起书本,为蓬勃的生命积蓄力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