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混合各体者,吾国谓之正史,如本纪、年表之区别以时,世家之区别以地,列传之区别以人,书、志、汇传之区别以事;而此混合各体之史,实创于司马迁,以司马迁《史记》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也。
秦嘉谟《世本辑补》,谓《史记》之本纪、世家、列传,皆本于《世本》。“《左传》襄二十一年正义引记文曰‘太甲,汤孙’,《史记索隐》及《路史》注亦引《世本·纪》文,纪记音同,此即《史记》本纪之所本。《左传》桓三年正义引《世本》曰‘武公,庄伯子。韩万,庄伯弟’,《世本·世家》文;又襄十一年、二十一年、定元年正义皆引《世家》文,此即《史记》诸世家之所本。《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世本》曰‘桓子生文侯斯,其传云孺子盖,是魏驹之子’。则《世本·世家》外,复有传,太史公作七十列传,其名亦本于《世本》也。”案秦氏推本本纪、世家、列传于《世本》,其言甚辨,若依其例则表与书亦可谓本于《世本》。表为表里字,世表之表,乃谱之假借字,《世本》有帝系及王侯大夫谱,即《史记》表之所本。《世本》有《作篇》,记占验、饮食、礼乐、兵农、车服、图书、器用、艺术之原,《史记》八书,即本于此。虽然,《世本》一书,刘向以前未尝称引(《史记集解》序索隐引刘向曰:“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凡十五篇。”《汉书·梅福传》:绥和元年,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明。《隋书·经籍志》:《世本》二卷,刘向撰。希祖以为《世本》、《战国策》皆刘向撰集,而班彪谓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削《世本》、《战国策》。窃谓《世本》、《战国策》,恐司马迁皆见不及,故《春秋正义》云,今之《世本》与司马迁言不同也。余别有《世本考》),其书有燕王喜、汉高祖(见《颜氏家训·书证篇》),亦未必为古史官所记,司马迁得见与否,实亦未可定也。
司马迁所撰本纪、表、书、世家、别传,其体非其所创,固可断言。本纪为编年体,本于《春秋》,而其名则本于《禹本纪》(《史记·大宛列传》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又云,“《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表之本字为谱,桓谭《新论》及刘杳皆云,“太史公世表,旁行斜上,并效周谱”。则表本于周谱也(《史记·三代世表》云,“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十二诸侯年表》云,“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是亦可为一证)。《尚书》之《禹贡》、《洪范》、《吕刑》等篇,即开后世书志之体,则书本于《尚书》也。《史记·卫世家》,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是《史记》以前已有世家也。《史记·伯夷列传》,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云云,则《史记》以前已有传也。《春秋左氏传》故事,亦为传之发端,惟一以时为纲,一以人为纲耳。由此言之,《史记》以前,史之各体,固已有之。司马迁特混合各体以为一书耳。此史学进步之征也。
编年之史,往往局于政治,未睹社会之全体,正史则差能免此弊。世言二十四史为帝王之家谱,不载民事,亦未免过为苛论,且未尝浏览其书。且如司马迁《史记》,本纪、书、表、世家,固不免偏于政治,详于贵族。然其篇数,仅占六十,而列传七十篇,大都详载文化,自管、晏、老、庄、孟、荀、申、韩、孙、吴、苏、张、计、范诸子,以及仲尼弟子,汉代儒林,屈、贾、邹、枚、司马、淮南之文学,扁鹊、仓公之方技,以及诸子百家,莫不详为列传,或连类附见,前既言之矣。他若诸丛传中如循吏、酷吏、刺客、游侠、日者、龟策、滑稽、货殖等传,大抵详察社会,精言民事,而文臣武将,则仅举其荦荦大者。其后班固《汉书》,又加《地理》、《艺文》二志,条举风俗,详言文化。司马彪《续汉书》则有《舆服志》,魏收《魏书》则有《释老》、《官氏》二志。而丛传之中,如范晔《后汉书》之《文苑》、《独行》(后世《卓行》、《一行》等传本此)、《逸民》(后世《隐逸》、《高逸》、《处士》、《逸士》等传本此)、《党锢》、《方术》(后世《方伎》、《艺术》等传本此)、《列女》、《宦者》等传,姚思廉《梁书》之《止足传》,欧阳修《五代史记》之《伶官传》,以及《宋史》之《道学传》,《新唐书》之《藩镇传》,《明史》之《土司传》,皆随世所重,专为记载,则社会变迁,亦未尝捐弃弗道也。(www.xing528.com)
刘子玄论正史之得失,其言甚辨。以为纪以包举大端,傅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隐显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见《史通·二体篇》)。详正史之体,储史材则尚称该备,言史理则未臻完密,盖史家最重之职,在明因果之关系,撢社会之真相,若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甚难周览,则始末难寻,因果斯昧,子玄之论,可谓切中其弊矣。
刘子玄《史通》特著《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五篇,以论其得失,窃谓其言有是有非,不可不辨也。《本纪篇》云,“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姬自后稷至于西伯,嬴自伯翳至于庄襄,爵乃诸侯,而名隶本纪,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春秋吴楚僭拟,书如列国,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案本纪者,述其宗祖曰本,奉其正朔曰纪。周自后稷至于西伯,秦自伯翳至于庄襄,爵虽诸侯,而实为天子之宗祖,必欲置之世家,是欲臣其宗祖,昧其本源也。自周赧王亡至秦始皇称帝,中间无统者三十四年,而灭周者秦,故列秦为本纪。自秦子婴亡至汉高祖称帝,中间无统者四年,而杀子婴、封诸王者项羽,故列项羽为本纪。必欲称项羽为僭盗,则刘邦何尝非僭盗乎?必欲以称王为非天子,则夏、商、周何尝称帝乎?子玄成败论人,实非公论。且《史记》尚有《吕后本纪》,以少帝非惠帝子,而政归吕后,故列吕后为本纪,而子玄不敢论列,似避武后之嫌,惟于范晔《皇后纪》特致弹论(见《列传篇》)。由此言之,子玄于本纪二字之义,尚末憭然也。《世家篇》云:“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案:诸侯为世家,割据称王,未成一统,故亦列之世家;况灭秦之祀,涉实发难,若在班固,必列涉于载记,似觉更当。子玄必欲以盗称涉,毋亦成败论人,又云“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案:帝王追其本,诸侯详其世,本末既明,因果斯判。且子孙为诸侯,使其先世祖宗为臣,其蔽与论本纪同矣。《编次篇》云,“寻子长之列传也,其所编者,唯人而已矣;至于龟策异物,不类肖形,而辄与黔首同科,俱谓之传,不其怪乎?且龟策所记,全为志体,向若与八书齐列,而定以书名,庶几物得其朋,同声相应者矣”。《叙事篇》云“《日者》、《仓公》、《龟策传》,固无所取焉”。子玄以为传以记人,志以记事,自是唐代俗见,昧于传记之原。不悟子长列传,原有以人为纲、以事为统两类,以事为统,后世谓之丛传,又称汇传,盖书志之记事,重在政治,汇传之记事,重在社会,例如《平准书》与《货殖传》,皆记财货之事,而其注意实有不同者也。《表历篇》云:“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宗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案: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有其人已入传而表之者,有未入传而连类以表之者,表立而纪传之文可省,此万斯同所以补历代史表也。观夫《宋史》表少而纪传繁,《辽史》表多而纪传省,此其明效也(《史通·杂说篇》云“观太史公之创表也,列行萦纡以相属,编字戢孴而相排,虽燕越万里,而于径寸之内,犬牙可接,虽昭穆九代,而于方尺之中,雁行有叙,使读者阅文便睹,举目可详”,则子玄于表,后亦知其有用矣)。子玄《书志》一篇,论辨尤详,以为“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而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其推论源流,特称明允。惟于《汉书》《天文》、《艺文》、《五行》三志,以为可以删削,毋事妄载。《宋书》之《符瑞志》、《魏书》之《释老志》,亦以为不急之务。而可以为志者有三,曰都邑,曰氏族,曰方物。夫五行符瑞,与当时社会心理有关,实不可去;天文则代有发明,艺文则世有增减;释老一志,可以觇教化,降及后世,景回诸教,杂然并作,尤不可以无志,惟其名不可以释老限耳。夫艺文、释老均为一代文化所关,何可不详聚史材,以为后世之参考?而子玄所蔽尤在艺文,以为“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夫文籍代增,诚不胜载,然酌剂损益,非无其术。一则当代所撰,务宜全列,子玄亦既言之;一则前世古书,亦既有目,史既断代,则当时亡佚之书,史宜备载。如梁代之书,焚于元帝,宋世之籍,沦于金源,此宜详记者一也。亦有前世亡佚,而忽尔复见,如汉之孔壁,晋之汲冢,清之敦煌石室,永乐重获金元之书,日本复归梁唐诸籍,此宜详记者又一也。当唐之世,《七略》、《七录》犹存,故视汉隋艺文经籍,烦而无当,若使子玄生于今世,必以为吾国文化所存,全恃二志,得睹其概,又何嫌其妄载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