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Autonomous learning翻译成中文即为“自主学习”或“自发学习”。顾名思义,“自主”可理解为自己支配、自己主宰,则“自主学习”指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支配和负责的一种学习方式。许多教育领域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学习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流派对其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本质却是大同小异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将学习过程自我监控、学习策略自我指导、学习结果自我强化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而有意识地、积极地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过程。美国一位研究自主学习的心理学家齐默曼(Zimmerman)则从不同的维度对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学习者能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选取恰当的学习策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自己评价学习结果。
大部分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选择合适学习策略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结果自我评估的能力等)、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能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二是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整个学习活动有绝对的控制权,也就是整个教育机制需要对学习者的自由选择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三是自主学习是一种在满足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教育机制能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前提下,由学习者根据总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宏观调控的学习模式。[4]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第一,主动性。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由于教师比较侧重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选择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学生能够具有“学习是为了使我更好地发展,学习的过程需要我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自主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学习变成自己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习、越来越爱学习,所以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第二,独立性。自主学习注重强调学习者学习的独立性。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尽可能独立地控制并完成整个学习活动,包括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习计划的制订、对学习环境的营造、对合适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对于一开始独立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加以指导和帮助,使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实践锻炼中逐渐增强,直至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第三,监控性。自主学习最大的同时也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靠的不是教师与家长的看护和主导,而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确立学习目标到最后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补救,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第四,相对性。虽然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但实际情况却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自己的学习过程,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学校、教育机制等客观因素而影响了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导致自主学习在有些环节或维度上是自主的,而在有些环节或维度上缺少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就有非自主因子存在了。针对这种情况,学者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3.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区别
自学是指学生在完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绝对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尽管自主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过程自我管理、自我监控,但这与自学还有一定的区别,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又不等同的。自主学习比较强调学习者的自学,但学习者对学习的控制权高于自学。自学的学习动机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受到教育机制、教师、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由学习者自己决定与控制,非自主的因素比较多。而自主学习只是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受到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又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交流。[5]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新和实际效果显著的教学策略体系,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成功的和最重要的一项教学改革。美国著名教育家、教育评论家福茨(Founts)与埃利斯(Ellis)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写道:“如果合作学习不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教学改革,也至少是最大的教学改革之一了。”
合作学习发展了这么多年,对合作学习有研究的流派可以说非常多,各流派对合作学习概念的说法与解释也各有不同,如美国明尼明达大学的研究员约翰逊兄弟(R.T Johnson & D.W Johnson)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是“合作学习就是使用小组教学的手段,使学生以共同活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的学习和他人的学习”。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沙伦(Sharon S.)博士说,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的总称,而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赢。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三至五人,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个人研究与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而在异质小组中进行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并以小组整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Cooperative learning翻译成中文为“合作学习”或“协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多人为一个小组,各自分工又协同合作,互相帮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学习方式。总的来说,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有明确的目标指导,强调以小组中成员的互动、合作为学习动力,以小组整体为评价对象,让学习的竞争性从个人竞争上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6]
2.合作学习的特征
第一,群体性。合作学习是强调以集体授课和以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活动为主体和主要特征的教学与学习形式。与此同时,合作学习还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性质,既可以使学生个体间相互学习、产生思维碰撞,又可以为学习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很好的条件。虽说合作学习力求集体与个体的相互统一,但从整体来看,还是群体性更明显一些。
第二,互动性。传统教与学的互动性仅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且这种互动太过机械死板,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延伸到除师生互动以外的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并以生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焦点。因为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学中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是能够充分利用教学中人力资源的一个环节。而传统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们也经常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评课,但并没有将这种形式正式地列入教学活动中加以统一和规范。合作学习则不同,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评课、交流心得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样可以扩大教学的外延,增强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第三,平等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以前的“权威—服从”变为了现在的“指导—学习”关系。教师角色变成了“导演”,而学生角色则是“演员”,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利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大部分的课堂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擦出不同思维之间的奇妙火花,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性。
第四,目标性。由于合作学习非常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成绩,更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所以合作学习理论相较于传统学习理论更具有情感色彩。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接受其他成员的评价与指正,在这个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完整并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更高目标,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7]
(三)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基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一词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Inquiry是“探究、调查、查询”的意思,而汉语中的“探究”一词则为“寻求、探索、探查、研究”的意思。可见,将Inquiry learning翻译为“探究式学习”是最为贴切的。探究是一个多层面、多过程的活动,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浏览书籍等资料、制订探究计划、使用工具收集信息及有效地处理信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解答、评价并交流。而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就某学科领域或在生活中遇到某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些文本资料或实验设备,自主地、积极地寻求或建构所探究问题的答案、意义及理解,从而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学会基本技能,并深切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探究式学习大致可分为两种: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自主地获取外部的信息,若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概念、定律或规律、结论,那么这种探究称为接受式探究;若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自主地观察、调查、实验、研究、反复论证而得出的,那么这种探究叫作发现式探究。
由以上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源起与核心所在,学生自己围绕这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是该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最主要的是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的并不仅仅是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过程。(www.xing528.com)
2.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第一,过程性。探究式学习较为注重学生观察、发现、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一系列活动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或规律告诉学生。学生也不是直接通过老师得到知识、解决问题,而是靠自己发现问题、查询相关资料、设计相关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体会科学、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这个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既在实践中体验了生活,又获得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第二,开放性。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较为开放的学习。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去社会中、生活中找寻解决方案,且学生的探究结果往往会因学生选取的学习方法、途径的不同而不同。这就必然要突破原有的封闭式的课堂,置学生于更多元、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之中。这样学生视野更开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体验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更有利于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交互性。正是由于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特点,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往往得出的答案也大不相同,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止一个答案。所以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与同伴或合作者互相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每位学习者的潜能都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从而提升自己的探究技能。[8]
3.探究式学习的分类
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根据教师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将探究式学习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探究学习具有较多的环节与过程性活动,定向探究指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主性不够强,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指导、引领与帮助;而自由探究指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种探究活动和环节,极少甚至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其实,在所有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自主程度都是连续的。学生是否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教师进行多大程度的指导都与这个自主程度成反比,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教师的帮助作用就越低。所以,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多种因素,灵活地组织自主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演绎探究与归纳探究: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题思维,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探究式学习分为演绎探究和归纳探究。若学生从某个具体事例出发,经历探究的过程得出了一般规律或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现象到结论的推理过程,这样的探究为归纳探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某个概念或结论,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个结论或规律与某个具体事例或某个现象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探究为演绎探究。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对概括性的规律进行检验和应用,并体验了应用规则,体验了从一般规律到具体事例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探究式学习的环节
一般情况下,探究式学习主要有如下七个环节:
第一,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然现象或教师所设置的特定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与基础。学生能对某种现象提出疑问,说明学生已经独立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说明学生对某个学科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对后续知识的建构保证了非常重要的自主性。
第二,猜想与假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方法,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与判断之后,作出合理的假设,并确定本次探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第三,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通过制订探究活动的计划,学生能明确探究过程中应该搜集何种信息,以什么方式、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资料并确定所收集资料的范围与要求。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学生能很好地明确实验原理及其过程、实验过程所需器材,并初步构建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总之,这个步骤能让整个探究过程更井井有条、更科学。
第四,进行实验(实施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这一步骤中,学生根据制订好的计划或者事先设计好的实验,开始着手收集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
第五,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是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或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推理论证的过程对结果作出解释并回答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数据只是对所进行实验的客观记录,而科学的结论应该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
第六,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就是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方法、结论及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评估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探究方案,而且能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再次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的一些技能。除此之外,在评估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或创新。学生在考虑猜想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时,还可能会产生新点子或新发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第七,交流合作。
学生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分享给他人并与其进行相互交流、探讨,还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与新知识在其他学习情境中进行应用。这就使探究的过程与本身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