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总是有人说人生如一条轨道,若是能一辈子顺意地走下去,那也不坏,然而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会遭遇“挫折”与“不顺利”(或者,通称为生命的“危机”),这时,也是我们最清醒,最能意识到自我存在问题的时机。
参透“无明”,见“无无明尽”
美国行为主义大师史基纳就曾在《科学与人类行为》一书里说到,对自我和自我行为的知觉,并非一个自发的现象,只有当这个知觉具有“生存价值”时,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对某个行为的知觉通常都发生在行为之后。
当我们在大众场合讲笑话,却没有人觉得好笑,被熟人嘲笑轻视时,觉得该加薪而老板无动于衷时,丢掉珍贵的东西时,这些都是生命里的“小危机”,但通常我们都能摆平这些像是小感冒的困扰,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上来。(www.xing528.com)
然而,当危机严重到搞乱了我们的生活作息,使我们不得不从轨道上─包括我们和社会、人群、自我以及宗教的关系─退出来时,将进而质问生命最基本的意义。
一个遇到严重打击的人,常常会在心里向上天询问:“为什么是我?”这是《心经》提到“无无明尽”非常重要的关头,我们得须参悟“因缘永存”的无明后,才可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无无明尽”的空间。
“无明”就是把短暂的东西当成了永恒,把追求虚幻当成了实在,但生命里却似乎到处埋伏着“危机”和“颠沛”,想想看,当你发现人生的目标转眼就成空时,你会怎么办?每个文化都有它们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憧憬,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画出一条黄金般的联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留美─高薪高职。然后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