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论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即学习者实现自主发展。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主体性发展目标、自立性发展目标、自觉性发展目标、主动性发展目标和创新性发展目标。这五大目标构成了儿童和青少年实现自主发展的五维结构目标体系。
1.主体性发展目标。主体性发展目标是儿童和青少年实现自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儿童和青少年要实现自主发展,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体,在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开展。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自主发展为中心。实现主体性发展目标是自主学习论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按照这一要求,针对不同年级情况,对教师及学生做出具体规定。
2.自立性发展目标。自立性发展目标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自理,儿童少年要从小学会自理,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首先,要做到生活上自理,不依赖于父母,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其次,要做到学习上自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预习、复习、自学和课外阅读、做作业等。从小学到中学,按照不同年级情况和本地家庭及社会的具体情况,制定分年级达到自理目标的具体要求。二是要使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具有“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要从小着力塑造每个儿童少年的独立的人格。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每个人都成为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这就要求校长和教师要尊重每个儿童、少年的人格,并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要针对儿童少年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每个儿童的人格发展确定具体的目标。
3.自觉性发展目标。自觉性发展目标在儿童和青少年实现自主发展中起着动力性、源泉性和方法性作用。自觉性发展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方面。①愿学、乐学。需要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调动并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中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②会学、善学。只有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却掌握不好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同样也学习不好。因此,在形成学生强烈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加强对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在自主学习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多媒体教学、电子读物和计算机网络教学、远距离教学的广泛应用,对学习的手段、方式、内容都带来了历史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各个实验学校要制订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落实措施。③自醒、自励、自控。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论认为,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时时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要运用注意规律,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的能力。
4.主动性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基本实践,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主动意识、主动精神,是培养人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主动性发展目标可分解为五个方面:①适应性。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②选择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我国现行教学制度强调模式化和整齐划一性。这种模式化和划一性教学存在种种弊端,但集中一句话是不允许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拔空间,就必须减轻课业负担,精讲精练,转变题海战术和满堂灌教学方法。同时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③竞争性。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④合作性。主动合作、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鼓励竞争,强化合作。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合作对人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⑤参与性。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要使学生主动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主动和同伴讨论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创新性发展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开发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和精神,是面临知识经济挑战,使我国建成世界强国的奠基工程。创新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变革,意味着对以往思想、认识、知识、技能的扬弃。创新性发展目标是最高目标,是在前4个目标基础上形成的最高目标。主体性发展目标、自立性发展目标、自觉性发展目标和主动性发展目标是实现创新性发展目标的基础和条件。一个缺乏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没有独立人格,只会被动地学习的人,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人。创新性发展目标可分为六个方面:
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志向。意识和志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志向,就不可能有创新行动。创新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形成一种激励中小学生参与创造活动的社会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进行创造活动的情境。
②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量的实践表明,古今中外一切创造性人才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喜欢追根究底,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学校和教师要大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引导和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www.xing528.com)
③具有勤于思考、敢于陈述自己见解和敢于冒风险的品格。创新意味着突破、变革和进步,而不是重复、模仿和循规蹈矩。创造性人才喜欢标新立异,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喜欢解决挑战性的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积极引导,对那些勤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即使是不太正确的看法)的同学要给予表扬,使他们受到鼓励。对那些有冒险精神的学生要正确引导,把他们引导到正确方面来,而不是压制和摧残他们的敢冒风险的精神。实验学校要制定一些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优秀品格。
④努力养成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没有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科技发展史表明,科学家和发明家之所以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学习;考试是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主要是训练人们的求同思维和聚合思维。因此,应试教育往往有意无意地限制、扼杀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只习惯于求同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思维方式,形不成创造性思维方式,这就很难培养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方式有多种,其中有两种是人们常常采用的:一种是对熟悉的事物有意识地把它看作是陌生的,通过对其观察、实验,用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加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即把熟悉的东西当作陌生的东西来研究;另一种是对陌生的事物要用熟悉它、了解它的态度,采用熟悉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即对陌生的东西用熟悉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创造性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常训练而逐步形成的。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实现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而我国教育乃至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更多地保护和鼓励人们的聚合思维和求同思维,中庸之道、趋同心理和随大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因此,在大中小学的教育中要特别强化对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一环。
⑤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创造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开展小制作、小设计和小发明活动,建立红领巾科学家、红领巾研究所、中小学生科学观察站、中小学生野外科考队等。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几年来开展的“课前8分钟创造活动”很有成效。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创造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通过创造实践活动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精神和品质。
⑥大力探索和普及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科学方法。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发明的智力激励法中的创造技法,可以通过确定某个议题进行自我训练。这种方法也叫“创造性思维激励法”,主要有九种:现有的物品(包括知识、技术)有无其他用途,也可以稍作改革就可以扩大用途(改一改);现有的物品能否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或者有没有可以借用的其他物品(借一借);现有的物品可否改变形态、制造方法、颜色、音响、味道等(变一变);现有的物品能否扩大使用范围(扩一扩);增加它的文明功能,延长它的生命等(加一加);现有的物品可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或者分割化小等(缩一缩、减一减);现有的物品有无代用品等(代一代);现有的物品能否更换一下型号或更换一下顺序等(换一换);现有的物品是否可以颠倒过来使用(反一反);现有的几种发明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合一合)。上述方法是用于激励商品的创造发明的。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实现创造性发展目标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关系。第一,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每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并不绝对相关,但又有一定的关系。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创造力高的人智力也不会低,但智力高的人未必就一定创造力高,关键在于创造力的训练。第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造力的关系。牢固而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而多方面的技能,是增强创造力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知识和技能,要去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有知识,也会技能,而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也不会出创新成果。因此,我们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绝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同时,按照创新性发展目标六个方面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