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学校教育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学校形式的多样化。1979年保守党上台之后,马上终止了中等学校综合化的进程。这样,选拔性的文法中学得以继续存在。出于促进学校多样化的目的,对于因经济原因而不能上私立学校的优秀学生,设立了援助其学费等的公助学额制度。此外,为了扩大城市地区家长选择学校的范围,改革法还规定设置以进行适应学生能力和倾向性的教育和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中等技术学校即“城市技术学院”。但是这类学校,由于财政等原因,未能充分普及。梅杰首相上台之后,于1993年以公立学校为对象,将特别重视语言和技术教育的学校分别认定为语言学院和技术学院,并给予援助。至1995年,共分别认定了40所语言学院和151所技术学院。1996年又开始认定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的专门学院。(2)保守党政府对综合中等学校的“无选拔制”也展开了挑战。1993年的教育部通告中规定,各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基准,在招生定额的10%范围内对学生进行选拔,以挑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在艺术、体育运动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1996年,还进而把选拔范围扩大到15%。
一位英国教育记者将一方面向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原理,另一方面又加强国家对教育内容等的控制的这种教育改革战略称作“自由市场斯大林主义”(Free Market Stalinism)。在教育改革法公布之初,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向公立学校制度组织、学校营组织引入市场原理和中央政府强制实施国家课程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政策,并且与支持撒切尔主义的两大势力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主张是分别对应的,因此,教育改革法是在撒切尔义内部矛盾与妥协的产物。但是,后来随着国家课程意义的逐渐明确和人们对教育改革法分析的日益精深,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对撒切尔主义这两个原理进行综合统一的把握。比如,英国学者保尔(S.Ball)指出,教育中的市场并非纯粹的市场,而是由政府为了达成特定的社会、经济目的而想出的政治市场,也就是以哈耶克(Hayek)所说的“有节制的竞争”(Controlled Competition)为基础的特别市场,亦即“政治市场”(Political Market)。在此,国家课程的控制与市场原理的竞争这两个原理是并存不悖的。此外,戚缇(C.Chitty)还特别郑重地指出,教育中的市场,只有为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国家考试及其结果的公布,家长就不可能获得选择学校的基础知识。课程的标准化与考试,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家长决定选择哪个学校提供依据的。这种分析我们认为是比较合理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