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的地域文化心理:优化与探究

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的地域文化心理:优化与探究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画面是直观的,而批判与颠覆的文化却是含蓄的,视觉心理将二者紧密相连,形成法国动画影像中的文化性心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快餐文化”侵袭全球,迪士尼动画文化逐渐成为全球化意识主导。

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的地域文化心理:优化与探究

“影像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创作者)、传播信息(创作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反馈渠道。”而对影像的心理探究包括影像中角色的心理、创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三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影像的传播与心理探究存在交集,“传达”与“接受”是传播的基本过程,“传达”包含了视觉影像中创作者的创作心理与角色心理,“接受”是通过视觉影像刺激反应到受众内心形成的心理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情绪或行为。法国动画在地域文化差异下形成了个性的创作心理,这种心理受到民族文化、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其影像形成了地域性审美特征。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中,将受众理论分为:受众的个人差异、受众的社会分类、受众的社会关系论、受众的文化规论。从这些理论中,可以总结出受众的视觉心理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因此,本节从社会层面的各个角度探析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地域文化下产生的心理。

1.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文化性心理

法国的动画艺术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法国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观不仅影响着创作者的精神观念,在动画影像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受众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行为选择。在第一章中提到,20世纪20年代初许多移民艺术家为法国动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法国与国外众多动画工作室在制片领域开始合作,到90年代后,法国与邻国之间的密切合作,这些都为法国动画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于欧洲的受众来说,法国动画影像文化的包容性心理自法国动画艺术发展之日便己形成,而对于东方的受众,多元文化的动画影像会使其不自觉的产生地域性文化心理。法国动画通过其视觉影像文化的多元性从宗教历史、社会等层面把握受众的心理,并且汲取法国哲学文学中“批判”“颠覆”的精神,给受众以理性思考。

批判与颠覆是法国的文化传统,在具有娱乐功能的动画影像中,这一文化传统显得尤为含蓄。批判与颠覆在文学与哲学领域依附于文字表述,而在动画影像中视觉传达是其主要呈现方式,一是依靠整体的叙事风格与艺术风格支撑,二是通过视觉语言修辞来呈现。视觉画面是直观的,而批判与颠覆的文化却是含蓄的,视觉心理将二者紧密相连,形成法国动画影像中的文化性心理。对于批判与颠覆的文化性心理,需要一定的文化认知经验才能产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快餐文化”侵袭全球,迪士尼动画文化逐渐成为全球化意识主导。动画影片《疯狂约会美丽都》充分体现了导演西维亚·乔迈对法国和美国社会的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抒发了对法国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美国“快餐文化”的尖锐讽刺。影像通过视觉文化符号的具象化戏谑传递给观众的是导演对于美国文化直白而尖锐的讽刺,象征美国国家精神的自由女神像被夸张的表现为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她手中的自由宣言变成了汉堡,火炬也换为火炬冰淇淋。奥斯卡金像奖的奖杯也呈现出臃肿的体态,这样具有黑色幽默的视觉文化符号带给受众的是赋有讽刺意味的心理暗示。具有一定文化认知经验的受众都会知道,自由女神国家纪念碑、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的精神文化,而喜欢吃汉堡包、冰淇淋的美国人较多是肥胖的体态。影像自始至终都没用字幕明确告知观众,这个城市是纽约,而是被称为“美丽都”的地方。受众通过影像画面中具象化的视觉文化符号,加之文化认知的基本经验,会自然地产生心理的联想,想象出这就是纽约,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状态,并且引发受众对美国快餐文化的心理认同。导演通过视觉影像呼吁人们放弃快餐文化所形成的那种麻木与冷漠,试图唤醒受众对法国文化的内心情感与审美感知。统观全片,色调统一,受众不能通过色彩判断法国的小镇与“美丽都”,而作为判断的心理依据是影像画面中的视觉文化符号。法国动画影像在传播中的文化性心理并非直观心理,它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在一定社会经验意识的作用下产生。对于法国动画影像包容的本土或是异国文化,都需要一定的文化认知经验才能够在观影的同时达到全面的心理认知。法国动画艺术家们在动画的视觉影像中坚持自身批判与颠覆的审美趣味,这使受众在观看大量法国动画影像后能够得到对法国文化性传统的广泛体验,法国动画正是如此建构出文化性审美心理。

在法国动画中还有较多隐性文化的意象符号。《疯狂约会美丽都》中美丽都的三姐妹邀请来自法国乡村的苏莎奶奶吃晚餐,晚餐和甜品的食材竟然是青蛙和蝌蚪,这样的视觉元素引起了较多观众的心理不适感。影片中的三姐妹吃的津津有味,而苏莎奶奶却表现出有些抗拒。青蛙是法国的典型符号,在时局图中,法国位置上的动物就是青蛙,对此的解释有很多,历史久远也无从考究。但还有一种说法是,英国和法国经历了百年战争英语中的frog 不仅的有青蛙的意思,还有英国人法国人贬义的称呼,英国人嘲讽法国人称其为“青蛙”,法国人的孩子为“蝌蚪”。这里就隐含了较为复杂的文化意象,对于美国人吃青蛙的情节,导演在影片中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带给地域文化差异下的受众一个开放的心理空间,但对于吃青蛙的影像画面引起的排斥心理,实则暗喻了多种文化的冲突,在文化不能包容的环境下,视觉文化也无法带给大众愉悦的心理感受。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处具有讽刺的文化符号,米老鼠是美国动画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而在《疯狂约会美丽都》中却被导演狠狠的调侃了一番,首先是在三姐妹公寓内飞着苍蝇马桶中漂浮着米老鼠头型一般的图形符号(如图8-16),其次是照片中带着米老鼠耳朵头饰的猥琐机修工(如图8-17),这两处隐形文化符号只占据较小的画面比例,在视觉统一的影像屮,并不会引起观众的特别注意甚至会被忽略,而它的客观存在会让细心的观众感受到文化的深刻意义。对于隐性文化符号的心理反应,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认知,才能在视觉接受刺激信号时,触发相应的心理思维。因此法国动画对于文化的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受众心理的文化认知。

图8-16 《疯狂约会美丽都》

图8-17 《疯狂约会美丽都》

2.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民族性心理

(一)浪漫主义心理

浪漫是法国显著的民族性格。在法国动画中,视觉影像能够给受众带来浪漫的心理感受。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催生了浪漫主义思潮,其主张从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感觉,一直影响着法国人的艺术创作,形成一种社会意识。鉴于此,法国动画艺术的民族性兼具浪漫的心理感受与浪漫主义的理性思考。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浪漫是一种心境,可以引发人心理的愉悦感,它能够有效地调节人的各项生理机能,也能唤起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因此法国动画视觉影像中的浪漫主义气息,使受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能够一直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但在浪漫主义的外衣下,这类影像又具有现实批判性,使受众观影过后陷入深思,这正是法国动画影像在传播中的特殊力量。法国动画的浪漫主义一方面表现在影像的视觉画面中,通过手绘的创作技法将其对于绘画的艺术追求呈现在受众面前。相比于电脑技术画面带来的视觉体验,手绘的视觉画面更具情感。另一方面表现在视觉影像的节奏之中,多数的法国动画镜头节奏较为缓慢,人物的肢体动作也较为平和,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心理情绪不会有大幅度波动,所有的故事都是静静的开始,悄然的结束。由此可见,浪漫主义的心理体验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受众心理承受度。

根据比利时女画家嘉贝丽·文生的绘本改编的动画影片《艾特熊和赛娜鼠》,在美国烂番茄网上得到了影视评论家高达97%的好评'这部影片就是典型的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影像画面高度还原了绘本的水彩手绘风格,每一帧都是一副水彩画作。水彩在纸面中晕染的质感具有朴实无华、返璞归真的视觉效果,营造出舒适恬淡、清新脱俗的心理氛围,通过视觉影像中童话般干净纯粹的世界拉近了受众的心理距离。两位主人公艾奈斯特和塞娜斯汀看似三笔两笔勾勒出的简洁却不失优美,艾特熊和赛娜鼠在大与小比例的拿捏能够达到受众的心理适应,不会产生视觉冲突,赛娜鼠在艾特熊怀中的画面里还会得到一种温馨、有安全感的心理感受。导演打造的影像世界太过美好、温情的视觉影像反而促使受众产生感动到落泪的心理反应。不同于日本动画直抒胸臆、撕心裂肺的情感表达,法国动画的情感是伴随着影像画面的每一帧娓娓道来的,这就是当下浪漫主义情感的表达方式。但是,现实毕竟不是童话故事,《艾特熊和赛娜鼠》通过影像画面营造出温馨童真的世界,讲述的却是一个对现实充满讥讽的故事,孩子们不会懂得成人社会的等级制度、种族隔阂,法国动画的受众群体从来也不只是孩子们。在童话般的画面里,严肃的主题隐藏在艾奈斯特和塞娜斯汀跨越种族的深厚感情中,没有说教色彩,理性地架构起详实丰富的世界观。法国动画视觉影像的浪漫主义巧妙的把握了受众的心理,对于美好的事物,受众心理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而对于现实的、残酷的事物,心理的防御机制会自动开启。对于影像文化的传播就在舒适的心理接受状态下,使受众得到深刻的认知。

(二)包容性心理

法国的动画艺术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意识,其创作常常汲取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在视觉影像画面里也充斥着跨民族性的视觉元素,呈现出异域的视觉风格。法国动画影像架起了欧洲各国间文化艺术的桥梁,拓展、增强受众的观赏视角与文化包容心理,使受众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众的审美标准。多数跨民族化的动画作品,无不体现着法国动画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弘扬。《叽哩咕与女巫》和《叽哩咕与野兽》挖掘非洲文化,采用了非理性的民间故事表述手法,在视觉上也充满非洲装饰艺术和原始艺术风格。《一千零一夜》里充满中东风土民俗的视觉元素,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形装饰,打造了繁华的阿拉伯市镇,显示出西方民族文化与中东民族文化的碰撞。《我在伊朗长大》以伊朗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变迁为背景,在两伊战争以及宗教、革命、波斯文化等伊朗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着多视角的人生透视。由此可见,法国动画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跨民族性的文化的包容与弘扬。(www.xing528.com)

法国动画的创作多与邻国密切合作,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不是完全出自法国本土的作品,其制作团队来自法国和爱尔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以北欧传说和爱尔兰的经典手绘本圣经《凯尔经》为主线,影片交代了北欧维京海盗的南下,对于不列颠群岛征服的历史背景,但没有拘泥于古板地讲述一件宗教艺术经典的历史,没有过分的渲染信仰的忠贞。影片的视觉影像中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及爱尔兰传统的装饰风格,手绘的装饰纹样、图腾细致而繁复,写实的质材和质感使观众在视觉接受上就领略到了动画与民族、宗教文化、历史文明的交织与碰撞,影片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丰富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文学性。而其鲜明的民族文化在视觉影像中潜移默化的传播着,即使对欧洲历史不甚了解的观众,也会被视觉影像具有民族风情的华丽画面所深深吸引,从而对爱尔兰的民族艺术产生深刻的感情。

影像中运用大量的宗教符号、几何图形、抽象线条来表现凯尔斯的民族风情,角色造型运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就连凯尔斯修道士们的造型也充满幽默趣味,其外貌特点各异,高矮胖瘦一应俱全,且身体线条简洁流畅。画面背景部分几乎被无数的几何图形和丰富的色彩悉数填满,没有太多的留白,色调中红绿蓝白四色和谐搭配,将温馨、可爱、阴冷、迷幻的感觉全然烘托了出来。影片中最特殊的视觉画面包括对不同时空画面的同屏并列和同一场景的画面分割的表现手法(如图8-18),这样的视觉画面传递了多重的信息,在视觉感知的同时会使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心理感受。在画面中,能够看到最左边分割的画面里维京海盗一步步向修道院逼近,中间画面里带着火苗的弓箭不断划过长空,最右边的画面里受伤的院长痛苦的表情,紧张、恐惧与担忧的心理情绪逐层递进后又混杂在一起。此种画面的表现方式,渲染出对战争的心理体验。

图8-18 《凯尔经的秘密》

3.法国动画影像传播中政治性心理

影像传播活动的过程包括创作者的创作行为与受众的观赏行为,动画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当时社会政治影响,而受众的视觉心理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政治性制约。政治环境可以阻碍创作者的思维视角,因为它左右着人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动画的创作就受到了政治冲击。虽然动画带有娱乐功效性的艺术形式很少会涉及政治这个较为严肃的领域,但由于法国自古以来的“理性”、“批判”精神,使法国动画艺术家在创作时充满人文关怀与严肃的民族思考,因此在法国动画中不乏具有政治倾向的作品。

由于题材的敏感度,加之传播环境的受政治性制约,这类作品视觉影像的整体艺术风格表现的相对低调,创作者多运用简单的低纯度色彩或是黑白色彩来表现,给受众一个冷静思考的心理空间。从法国动画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分析,政治性创作心理包括:对政治背景的反应性创作、对政治环境的适应性创作、对政治进程的反思性创作以及对与政治发展的同步性创作。创作者对于政治性影像的创作基本抱有客观中立的态度,个人主观情感的过多投入,会直接影响视觉影像对受众的心理导向。但政治环境对创作者心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创作者很用难置身事外、孤立的心理去进行创作,所以影像的传播首先受到了创作心理的主观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性心理是严肃的甚至是冷酷的,对于视觉影像传播的接受者来说,不同时代下、不同政治环境下,视觉影像使其产生的视觉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在时代背景下寻求政治性心理依据。

1930年动画导演巴索德·巴特斯克和洛特·雷宁格夫妇由于纳粹势力的压迫移民到了法国,受到政治环境长时间的压迫,移民后的巴特斯克改变了以往的创作观念。影片《想法》,是法国动画创作观念首次涉及到人性领域。巴特斯克用多层透明玻璃的叠加拍摄工艺,运用剪纸动画技术及多平面摄影技术营造出木刻版画的视觉效果,并使用肥皂泡营造了烟雾、光晕的特殊效果,具有着噩梦般的视觉风格。通过视觉影像传递给当时观众的是具有幻想、新颖而又“无情的现实”。巴特斯克认为在一个压迫性的世界里,残忍、暴虐的男人是统治阶级的象征,而女人是脆弱、希望和人性的象征,因此,影片中的青年的“想法”化作纯洁的裸女,却触怒了官僚们,最后引起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影像的内容极其晦涩,在当下时代去审视这部影片,也会产生对压迫下渺小的人性的无奈感受。巴特斯克的创作心理在政治环境的作用下,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也或许是他受到纳粹势力压迫企图对人性的呼唤。但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视觉影像中政治隐喻的敏感度与悲剧式风格,影像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很大阻力。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大众逐渐对具有政治倾向的动画影像有了理性的认识。在当下的时代,受众的视觉心理随着视觉影像的发展也逐渐更新了审美观念与文化认知,法国动画视觉影像对异国历史久远的政治文化的审视,又革新了受众对其视觉心理的一般认知。《我在伊朗长大》反映的是伊朗政治变革,影片在美国烂番茄网站得到了观众百分之九十五的受欢迎度,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许多美国好莱坞全民狂欢的动画影片的受欢迎度,由此可见,受众观赏行为与视觉心理发生的变化。影片描绘始于1979年的德黑兰,运用黑白色调对比演绎玛嘉的心灵历程,单线处理的视觉效果简约醒目,充满异域民族风格的场面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进行着多视角的人生透视。影片初始,影像的具有颜色倾向的画面将现实与黑白色调的回忆部分区分,色彩在影片中带给受众时空转换的心理感知,在第二章笔者对色彩的心理效应中提到白色的明度最高,而黑色的明度最低,两个极端的色调产生鲜明的对比,刺激人的生理感官与心理感受,通过视觉影像反应到受众心理的是玛嘉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宗教专制与民主自由的激烈冲突。黑白色调没有色彩倾向,在视觉上摒弃了多色彩的干扰,剔除了玛嘉记忆中政治变革时期的颜色渲染,主体色彩的消弱使受众的视觉心理情绪不被色彩波长影响,目的是要传达出一种理智的思考。黑色与白色在影像中的象征意义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政教的欺压迫害使黑色具阴郁、恐惧的情感表现,而白色则表达出伊朗人民对人性解放与光明自由的生活向往,现实与理想同黑白形成极端对比,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在产生对色彩情感价值的感知共识。视觉影像画面中有着浓郁的插画风格,倾向简约主义,角色造型简洁明快。在视觉影像传播中,受众作为影像信息的接受者,视觉心理也受到角色人物心理的影响,以此产生情绪、情感。“战争是社会心理的一种广泛体验”,残酷的体验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心理潜意识的感知,法国动画影像使受众产生的政治性心理波动是将角色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国家政治变革、战争动荡的命运。受众由视觉影像参与了角色的成长,从出生时伊朗发起伊斯兰革命,社会动荡不安,到童年时崇拜的叔叔在反对国王暴政的革命运动中被血腥镇压,政治压迫剥夺了民众的言论自由等权利,在奥地利遭遇歧视最终回国,看到了满目疮痍的国家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对妇女限制的严苛,此时的受众已经不能够将自己的理性情感置身事外。在视觉影像中,受们看到的不是直观的革命、战争场面,而是经历这一切成长的过程、生活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心境变化,视觉心理的情感是随着玛嘉的成长经历而逐渐形成,而非政治变革带来的直接情感。受众的政治性心理受具有共性的、广泛的心理特征,也有受到社会心理影响的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的产生在共性心理的基础上与个人经历、所处政治环境都有极大关系。

法国动画影像中的政治性心理体验是可贵的,其打破了受众对动画影像传统的心理认知与审美观念,以个性的影像视觉风格,展现出创作者以至国家的理性精神,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影像传播过程中受到一定阻力,东方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也限制了客体的视觉选择和观赏行为。

长期以来,法国动画的影像创作坚持艺术化,探索结合含蓄幽默的表达方式。其怪诞的视觉画面以传统的贵族式戏谑使得影像缺少“娱乐性”,影响了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因此法国动画的受众群体较小。但正是因为法国动画对个性艺术的追求,使其成为世界动画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态。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及视觉影像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受众对法国动画影像的认识由视觉表象深入到了内心,感知了到影像层中蕴育的深厚文化思想。

首先,本章梳理了法国动画视觉影像发展的各个阶段,总结出法国早期的动画影像创作受到了社会环境、艺术流派的影响,导致其主观性较强,并且影像对人性、人文精神领域的描绘与感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法国象征主义、新浪潮运动等艺术思潮对法国动画艺术家们的创作心理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视觉影像中呈现出各种艺术形态;发展中期因为资金匮乏的原因,法国动画影像呈现出两种视觉形式:一是多国联合制作的动画电视系列片,二是保持个性较强的独立实验艺术短片影像。动画电视系列片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顺应了大众普遍的审美心理而得到较高评价,而独立实验艺术短片为法国动画的视觉影像发展提供了艺术支持。如今,法国动画的影像呈现出多样性的视觉形式,诱导观众的初始心境,在视觉信息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对于影像文化的传播从视觉映射到大众的心理。

其次,本章从人的视觉心理角度分析人在进行“观看”行为时心理活动产生的表现。人的视觉记忆和视觉经验都是影像画面与心理反应的结果,因此从法国动画影像视觉语言的色彩、角色造型和画面肌理的层面剖析,视觉表象会使观众产生一定的心理现象。

最后,本章从法国动画视觉影像的传播中分析了法国动画影像的心理共识以及地域文化差异下的“传达”与“接受”的心理。法国动画影像凝结了电影、绘画及文学等艺术的优秀品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历了社会变革,因此法国动画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也受到社会意识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也会影响其接受心理,产生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不可置否的是法国动画影像中文化对于心理的渗透是无形的。这是“纯娱乐”动画影像所不具备的认知心理。

本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发掘考察,总结出法国动画通过视觉影像,在不同层面同心理产生物理性、社会性、情感行为等联系。法国动画视觉影像是认识其艺术效应与视觉感知的基础,产生的视觉心理是对其价值判断的依据。从艺术接受的心理角度上来审视法国动画影像,并非仅是研宄表面的视觉符号,而是探宄受众的心理视觉感受,使动画创作者在动画影像的创作过程中,更多的站在受众的观察视角,在保持动画影像视觉的艺术性同时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