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动画影像中的视觉语言及其心理效应

法国动画影像中的视觉语言及其心理效应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法国动画的影像创作中,视觉色彩的运用具有创作者较强的主观性,在达到丰富画面效果的同时也具有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功效,更重要的是色彩的运用能够传递创作者的思想,在将精神观念赋予视觉影像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娱乐欣赏等各方面的审美需求。法国动画的色彩注意与选择。

法国动画影像中的视觉语言及其心理效应

视觉影像使人产生的视觉心理反应不同于固有的生理反应,其受到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的影响。视觉感知心理来自各种刺激,在长期的视觉体验中形成了心理反应机制,其中也包括物理规律和生物规律对心理的支配作用。视觉影像通过具体化的非语言符号向受众传递视觉信息,这些非语言符号能够揭示受众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法国动画影像中色彩、角色造型、视觉肌理建构的视觉艺术风格正是引导观众心理的语言。

1.法国动画色彩运用的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本身没有灵魂,它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旦视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起某种情绪”。因此,笔者认为“色彩的心理效应”可以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的原始感受,同时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后经过思维,与视觉经验、视觉记忆及文化认知等产生联想而引发的对应的心理思维,对感知到的色彩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感受。人的色彩心理效应是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法国绘画流派—印象派提出。受到美术思潮的影响,法国动画特别是二维动画的视觉影像,追求对光色的把握,注重光线和色彩在动画绘画中的革新,具有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创作者眼睛的观察和感知,来表达微妙的色彩变化。对用色彩的冷暖变化替代动画影像画面中阴影明暗的变化,通过对色彩运用的考究把握住了受众的视觉审美心理。在法国动画的影像创作中,视觉色彩的运用具有创作者较强的主观性,在达到丰富画面效果的同时也具有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功效,更重要的是色彩的运用能够传递创作者的思想,在将精神观念赋予视觉影像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娱乐欣赏等各方面的审美需求。

法国动画的色彩注意与选择。人对视觉色彩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构成了人特定的色彩思维方式,其过程可简述为:注意色彩信息;选择色彩信息;对色彩信息进行联想与记忆;形成对色彩信息的心理认知。人对色彩的注意与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主观意识中对色彩的需求性、偏爱性有着密切联系。正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动画以绚丽的视觉效果在法国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为了使法国本土动画吸引以及重新占据年轻人的市场,法国动画的创作者们从视觉心理的层面出发,其创作不照搬好莱坞模式的个性化、艺术化的本土动画,以此博得受众的注意力。有关注意力的主观选择,即心理学中有意的注意问题,特定的欲望或需求会决定人的注意力。“在一部影片中,色彩基调最有利于表现情绪、情感,使影片形成风格的造型元素,色彩是引发受众视觉注意和选择的最直接因素,人的色彩偏爱图式常常不自觉地左右着或者说是控制着人们对色彩的注意与选择。人对色彩的反应具有某种先天性质,英国心理学教授瓦伦丁曾对婴儿、儿童进行了一系列色彩的偏爱试验,推论人在没有形成视觉经验的累积时,对某些色彩的偏爱倾向就己经存在。法国动画影像多以纯度、明度较低的色彩作为动画影片的主基调,并且善于运用笔触效果呈现的肌理来增加色彩的厚重性,从受众对色彩的偏爱性角度来看,这样的色彩基调在视觉上并不能引起多数受众的关注和偏爱,也不能对人的视觉感知造成强烈的刺激。在世界动画之林中,法国动画艺术反而以整体低调、和谐的“高级灰”色调展现出崇尚理性、含蓄的民族特征。明度、纯度较低的色彩,在视觉表现上柔和、稳重、平静、统一、不强烈、没有冲突,这样的色彩使受众的心理情绪波动较为缓和,营造了一个理性的感知、思维空间。《疯狂约会美丽都》是一部极具民族色彩倾向的动画影片,影像整体采用典型的灰黄色彩基调营造出50年代怀旧的背景。影片初始以具有微弱的灰褐色彩倾向的基调开场(如图8-4),在视觉中仿佛引领受众回到卓别林默片时代,影像画面的没有运用默片时代的灰白色调,而是选用明暗对比较低的暖褐色基调,在受众的心理感知中,暖褐色更具有怀旧的情感。回转到现实(如图8-5),影像的色彩变得相对丰富,但始终保持在“高级灰”的基调中,这样的整体色调为受众带来滞重、无奈、束缚,甚至是压抑的心理感受,这也是对影像时代背景下社会体制对底层老百性的冷漠和残酷的心理暗示,从而营造出受众由视觉影像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状态。

图8-4 《疯狂约会美丽都》开场画面

图8-5 《疯狂约会美丽都》现实画面

当然,“高级灰”的基调也并非运用在法国动画的所有影片中。2003年《青蛙的预言》在法国上映,耳目一新的鲜明色彩成功吸引力观众的注意和选择。在法国众多动画影片中,其色彩具有相对较高的明度、纯度与饱和度,其视觉效果充分体现了印象派绘画对光色的追求。面对大雨不断,洪水泛滥的困难处境,鲜艳的色彩基调给受众营造了一个包容、善良、友好、充满爱的情感空间,高明度的色彩亲近感传递给受众的是一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精神的可贵品质。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青蛙的预言》能够在沉寂了20多年的法国动画重新俘获多数动画爱好者的心,其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其对色彩的人本化运用有效引起受众的反射性注意。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杰斯曾创立“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体系,并提出其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积极、尊重的气氛,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完善的状态。笔者所谓的“色彩的人本化”是指,影像需要满足创作时代下受众人性化的色彩心理需求。而人性正是人类具有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下基本情感和欲求,色彩的人本化能够满足时代下受众对色彩心理渴求,营造积极的心理感知氛围。影片中在面对洪水来临的困难处境,食肉动物无法遏制自身欲望引发的暴动,高纯度的色彩基调一直将受众的心理向积极、宽恕、善良的方向引导。《青蛙的预言》的创作历时长达6年,其创作时期的法国动画色彩多沿用纯度、明度较低的色彩主基调,而《青蛙的预言》的色彩运用有效的引发了受众的视觉感知,能够在瞬间获取受众注意,形成反射性注意。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色彩对比强度与视觉吸引力的强度成正比。但并不是高纯度的色彩就必然鲜艳夺目,人对色彩形成的视觉冲击是利用色彩的反差形成的。动画电影《昆虫总动员》正是利用色彩的视觉反差来引发受众的心理效应,影片初始,主角瓢虫在绿色的草丛中飞行。从色彩的物理属性来看,绿色与红色作为互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从心理角度看,绿色与红色的冷暖色调形成感知对比,红色的瓢虫占据画面的微小比例置于大面积的草丛之中,成为画面中视觉注意的焦点,作为主角成功吸引了受众的有效注意。法国动画的视觉艺术吸引力还来自其独到的选择与处理,《昆虫总动员》中辛勤的劳动者一黑蚂蚁与疯狂掠食者一红蚂蚁,在色彩的反差中向受众传递矛盾性质的对抗。对于矛盾冲突信息的接收能够使受众的心理进入高度关注的状态,而对于动画影像所能引发的紧张、兴奋等情绪的反应,要根据个人心理的适应程度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视觉画面的传递进一步分析,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观点要兼顾形式自身的性质和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

法国动画色彩的情感表达。弗艾雷曾做过验证人个体对色彩的反应的试验,与古尔德斯坦在治疗精神病人医疗实践观察都到同样结论,即:人对色彩的感知会通过生物现象表现,并且对其感知的激烈程度与色光的波长有关。因此,由色彩引发的情感,不能够简单地归结为是根据人的联想而得来的,人对于色彩产生的视觉心理效应是与人的物理视觉和生理反应密不可分。在法国动画中,具有教育引导功能性的儿童电视动画系列片在色彩运用时尊重基本的物理视觉,为了建设幼儿尚未完善的视觉色彩心理体系,使用的色彩较多依照客观事实或者对反面角色进行明度、饱和度较高的美化处理,使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氛围。而商业主流动画和实验艺术短片的受众年龄层较广,其作品中的色彩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是动画影像表现情感的最直观的元素。因此对与法国动画影像的色彩情感的理解,应远超于色彩自身固有物理属性。对于法国动画中色温以及色彩表现性质的把握,很多艺术家以及专门论述色彩的理论书籍都将色彩以冷与暖进行分类,这种使用温度的触觉感知领域的字眼来将视觉领域的色彩性质分类的方法,体现了这两种领域之间有某些相同的心理感知,这种感知将其联系起来。色彩的冷暖涉及到物理视觉、心理感知以及人类长期生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暖色”与“冷色”的分类,符合人们心理上对色彩的基本认知感觉。“暖”的颜色有种亲近感,就像阿恩海姆书中提出的“似乎是在邀请我们”,而“冷”的颜色则会让我们产生疏远感。在法国动画的视觉表现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的运用不单单局限在“正义”与“邪恶”对峙时的情感烘托,也不只是用于表现时空变化的时间符号。法国动画中的色彩运用具有一种理性的情感,在色彩的明度、饱和度、冷色调暖色调之间微弱的变化中,传递给观众的情感是娓娓道来的,不会使观众的心理情绪大起大落。对于冷、暖色在法国动画中的使用往往超出人对客观物理世界的色彩认知,特别是在实验动画短片中,色彩的运用大胆不羁,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倾向于对视觉画面艺术的追求,而非满足受众的一般心理感受。法国动画中的这一类色彩称为“超现实主义色彩”,这类色彩的运用只求其表意功能,而不考虑色彩自身属性的客观真实性,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将色彩作为独立的表意手段。正因如此,法国动画中的色彩更具可读性,能够引发受众不同层次的心理效应。在动画短片《自私者》中,男人因其在车祸后变得扭曲的人格,在夜里将沉睡的妻子毁了容,蓝色的血液在锤子上滴落(如图8-6)的同时,伴随的是像蓝色血液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对人格扭曲的男人的冰冷与厌恶。深夜,妻子沉睡的画面选用的是蓝色这一冷色调,在男人举起锤子后直接切到锤子上滴落蓝色液体的画面,此时通过对连续镜头的推理,观众能够得到锤子上的蓝色液体就是血液的心理暗示。蓝色的血液与蓝色的画面基调统一,在视觉上不会出现像红色血液那样来带的冲击力和明确的心理感知,却保持了冷色调使人产生的心理疏远感。创作者们置于不动声色、不与置评的伦理立场,用不符合常理的蓝色血液将男人人性的变态扭曲变得具象。

图8-6 自私者

法国动画色彩的隐喻。所谓色彩的隐喻是指创作者将具象的、直观的色彩进行高度抽象后的视觉再现,且具有对色彩文化深层的心理认知。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其本身的意义以及产生的心理效应也不尽相同。法国人在动画中色彩的寓意表现是含蓄的,这使得具有文化差异的东方人在观影时对某些色彩或是视觉元素不能够产生共鸣。动画影片《凯尔经的秘密》是以爱尔兰民族为背景,主角布兰登生活在一座高墙围筑的修道院内,影片初始,跟随布兰登追鹅的绘经师肤色各异(如图8-7),通过视觉经验的直观判断,这些绘经师应来自各种不同的种族和地域,根据外貌特征又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绘经师中依次有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修道院内的绘经师们为了抵抗维京人的入侵,不再绘经而是专注于不断修筑加高院墙。而绘经师伊丹修士的肤色、衣着、胡子等整体色调也趋于白色(如图8-8),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而白色的明度最高,具有视觉上的膨胀感,在画面中占据视觉感知的多数分量。所以,伊丹修士在出现在众多绘经师中显得格外耀眼,从肤色象征来看,伊丹修士代表的是白种人—爱尔兰人。另外,在爱尔兰的国旗中,白色部分象征天主教徒和新教派教徒之间永久休战、团结友爱,以及对光明、自由、民主与和平的追求。白色对于爱尔兰民族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影片中伊丹修士正是作为文明的传承和教化的象征意义。影片的另一个色彩隐喻是伊丹修士和布兰登身边的白色猫咪潘歌彭(音译),其名字来源于西方第一首描写猫的诗歌,爱尔兰发音为PangurBdn,意思是比白色更白 (fuller white),在影片中潘歌彭一直帮助布兰登完成《凯尔经》,它的色彩以及名字与角色的设定都暗喻了白色象征了自由并充满正能量的含义。在法国动画的视觉影像中色彩运用具有主观的深层意义,但这并不妨碍受众对动画的整体叙事的理解,色彩的隐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拓展受众对地域色彩文化的认知。

图8-7 肤色各异的绘经师

图8-8 绘经师伊丹修士

2.法国动画角色造型的视觉心理认知

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是极其依赖视觉感受的艺术形式,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想象的延伸,也是通过表象即可获得个性独特视觉的体验。阿恩海姆认为:“人眼的‘观看’行为就是通过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个特定位置上的一种最初级的认识活动13。”但是,人的视觉不同于照相机,绝不是对客观事物机械复制的接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把握,映射到心理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活动。法国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在视觉上并没有曲意逢迎大众的一般审美趣味,而是通过角色的另类夸张来反映深层的人文精神,其造型设计风格个性怪异、荒诞戏谑,注重角色的内在表现,传递给受众更多可读的视觉信息以及创作者个人艺术修养的表现。

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极具民族艺术性特征,其中一个特点是造型的直观简化。其二维动画的角色造型通过线条、几何图形的高度概括,增强了角色的视觉包容性,形成强烈法国动画艺术的视觉符号。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中总结的审美心理原则中提出“审美耗力最小原则”,他认为受众内心的愉悦来自到达目标而消耗的最小精力。正如儿童喜欢观看动画片,是因为在儿童动画片中卡通形象不具备现实形象的复杂外形,是对于现实形象的高度概括的简化与美化,其可以达到儿童视觉的轻松接受效果以及心理的愉悦感。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简洁,不拘于细节的真实,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愉悦感的,而是具有深层的现实意义。《猫在巴黎》是一部充满后现代手绘艺术风格的动画影片,角色在造型上的简化不具有符合常理的人体结构,可以看作是多种几何图形的重组。人物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平面绘制的面部上,法国人具有符号性的极子及几何图形高度概括的眼睛、嘴巴(如图8-9),趋于长方形宽大的裤管和不符合人体比例的小脚(如图8-10),充满典型欧洲绘画艺术气息。视觉心理通过对角色形象的整合把握,可以为整部动画影像的风格进行心理定位,接下来就会产生心理选择。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简化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就像一幅绘画作品有多种解读性。阿恩海姆曾说过:“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他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因此,繁复与简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传达与接受的关系之间,简化的形象为联想预留了想象空间,受众的视觉心理通过对简化的角色造型进行整合把握,其思维能够丰富简化的视觉图像。另外,法国动画的黑色幽默,使角色的属性具有颠覆性的心理认知,在动画《猫在巴黎》中对于善恶的具象化表现隐藏在主要角色特殊的身份中,动画中小偷尼克多次解救被大盗柯斯达绑架的素不相识的主人公左伊,最终用真诚和善良打动了左伊的妈妈让娜。在影像中小偷尼克是善良的人,而相比较,警察却显得有些无能,影片暗讽了片中警察具有的传统思想观念,即对人类社会当下己有的判断好坏标准的是非观念。法国动画通过影像的造型元素传递了具有批判性的认知观念,消解与颠覆传统叙事风格中的善恶对立,使简化的视觉形式充满深刻含义,满足了受众视觉心理层面的艺术感官和思想认知。(www.xing528.com)

图8-9 平面绘制人物造型之一

图8-10 平面绘制人物造型之二

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另一个特点则是极度夸张化,其将角色身体拉长或压缩,甚至极度扭曲,这样的角色在表象上不符合大众的一般审美心理。在视觉的直观感知中其个性极强,能够引起受众的有效注意,但却不能以造型博得受众的好感,法国动画艺术家们所希冀的是受众的视觉不只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到角色的心理。法国动画偏向关注小人物角色,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与人文情怀,每一个小人物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真实描写。在影片《疯狂约会美丽都》中,苏莎奶奶的面部五官特征使其显得冷静、坚毅(如图8-11),她没有丰富的表情向受众传达自身的亲和力,造型的视觉传达效果始终与受众的审美心理保持着一定距离,其身高比例约为两个半头身,矮小肥胖,并且是长短腿,短的腿上穿着一只厚底鞋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视觉效果上显现出一丝怪异与滑稽,颠覆了一般动画角色中的奶奶端庄的形象。这样一个看似弱小又残缺的身躯在影像故事的发展中,向受众传递了其内心的坚毅与无私的爱,在观影过程中,受众的视觉注意渐渐从视觉表象向心理情感转化,视觉造型传递到受众的不再只是生活在市井的底层小人物形象,而是角色对生活坚定内心的心理映射,造型的视觉疏远与心理的强烈震撼形成鲜明对比。苏莎奶奶的孙子查宾的造型在极度夸张的表象中还有几分另类,但在空洞漠然的眼神中受众能够感受到查宾的孤独与抑郁(如图8-12),拉伸的上半身与不成比例的腿部肌肉等视觉表象中(如图8-13),可以感受到查宾执着、顽强的拼搏,同样是没有“美感”的视觉造型,映射到手中内心的悲悯和感动都是强烈的。

图8-11 苏莎奶奶

图8-12 查宾图像之一

图8-13 查宾图像之二

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在表象上消弱了受众的视觉情感因素,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理性的心态,不会因为角色外形的取悦而影响心理判断,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将温婉沉稳的创作风格与严肃的民族思考结合。其视觉传达注重识别性,强调识别特色和视觉冲击力,关注观众视觉记忆等功效性问题,以利于从普通形象中分离出来。因此,在众多动画艺术中,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独树一帜,它以其固有的冷静睿智和内敛的理性思考传递到受众的视觉心理中。

3.法国动画视觉画面肌理的视觉感受

视觉肌理是指无需用手触摸而感受到的,当我们观察到粗糙或平滑的某些肌理特征时,眼睛可以“看到”触摸的感觉。视觉肌理在法国动画影像中较多呈现,通过装饰作用或是笔触风格等特殊视觉形式丰富了影像画面,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也使整体影像具有厚重的绘画性、艺术性风格,能够使审美主体很容易就感受到画面的质感和纹理感,从而唤起审美主体的深层心理感受。这种肌理形成的多层心理效应依靠人的视觉感知能力,而视觉肌理感受与人的视觉感知方式有着重要联系,只有忽略或排除物体表面纹理、图案的单个形象要素,在一定的距离内做整体的观察才能形成肌理感受。所以,肌理的运用不仅满足受众的视觉需求,并且作为一种情感符号,通过视觉感受传达某种情感,引发不同的审美趣味。

肌理效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整部作品的视觉风格。法国动画艺术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对肌理效果的表现也有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在绘画中,视觉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法国动画的肌理表现在一部分作品中是通过绘画技巧营造的,利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创作者在绘制过程中使用不同力度的笔触或是颜料厚薄交织的方法可以在画面中碰撞出不同的肌理效果。例如水彩晕染的效果会带来灵动、柔和、有亲近感的一般心理感受,而水彩与不同的纸类或是材料结合又会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另一部分作品其视觉肌理是利用各种不同制作材料呈现,例如针、黏土、剪纸等材料,在法国动画的艺术创作中也能够给审美主体带了新鲜的视觉感受。

剪纸动画《三个发明家》,通过剪纸工艺对人物肌理和细节细致入微的刻画(如图8-14),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而场景道具的玲珑纤巧、精致繁褥,又充斥着洛可可的建筑风格。影片用剪纸工艺的肌理呈现出复杂的视觉画面,而与中国传统剪纸美术片传统平面的剪纸有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尤为注重剪纸本身在平面中产生的立体感(如图8-15),这也是创作者对肌理效果表现的精彩之处。影片中的剪纸工艺在二维平面中营造了一个鲜活的立体人物和空间,例如女士穿着的有弧度的裙摆,具有曲面效果的新发明以及特写达官贵人们凹凸有致的脸,这些剪纸的曲面和镂空在侧光阴影的衬托下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影片中欧式花纹的剪纸肌理效果在画面中叠加、变化给审美主体带来精致、高雅、寂静的视觉心理感受。

图8-14 剪纸动画《三个发明家》图片之一

图8-15 剪纸动画《三个发明家》图片之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