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眼睛能向任何方向移动,眼睛的视野是没有限制的,电影影像不同于我们对现实的直接经验,因为电影的影像受到银幕框架的限制,这种限制对于电影艺术来说却是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在内容上有了画框的存在,银幕上的影像展示现实的部分影像,突出某些细节,屏蔽掉了不重要的东西,隐藏起来重要的东西,在内容上构成了不同于现实的关系,构成了影像本身的存在形式,生存方式,内部秩序,具有了生命,是另一种活体的存在,不是现实生活的附属与影子,因此,电影影像有了画框的限制,促使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形态,与现实是对等关系而不是派生关系。
另一方面,有了画框才有了影像主体的生存空间,主体要与画框中的背景发生关系,也要和画框本身发生关系,构成一种力的式样。银幕的框架是由四条互相垂直的线组成,镜头中出现的一切水平线和垂直线都以这四条线为参照的基准,或平行或倾斜,这是相对的,但在知觉中它就是绝对存在的,我们在前面的构图中提过,影像是以框架为背景的,而银幕是以观众所处的真实环境为背景的,观众观看到的视觉效果与观众相对银幕的位置有关系,其实质为物体与参照物的主动或者被动的关系。影像与银幕互为参照,银幕与观影环境互为参照,影像与观影者环境之间的参照就由他们之间的距离决定。在电影画面中,所有线条和其他方位之间,以及它们同银幕框架边缘之间,都应该保持很好的力的关系,它们或平行或相交,构成平静的或者活跃的,复杂的或简单的图形。
在电影艺术发展的初期,人们只摄取事物的整体影像,把所要表现的事件和物体统统放在画面里,当初拍摄事件和物体的部分形象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当初没有人去拍摄应用事物的部分形状的影像,这不是一个知觉问题而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电影刚诞生以来,人们只对它记录的内容的某些性质感兴趣,比如内容的新颖,形式的逼真,当然是和绘画艺术相比的,或者是为了寻在自己在影像中的影子,最初,电影为了招揽更多的观众是通过满足观众上电影的要求,摄影师常站在热闹的街头拍摄画面,以招揽观众来影院寻找自己的影像。
当艺术家有意识地使用拍摄对象的某些部分或个别细节,使电影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之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不是现实的派生物。画面所展示的主体部分的比例的大小与所显示的部分与画框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所展示的主体部分比例越小它与画框的关系越密切。在实践中,根据影像所展示的主体部分的比例把画面分别定义为不同的景别。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平衡只是短暂的,并不能长时间存在,因为整个世界都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对于任何事物而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正如我们的生命,一个正常的人绝不会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中实现自我,而学习、劳动、生产、创造、探索等活动始终会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向往平衡,但又要避免陷入那种绝对平衡的死亡状态,只有不断地运动和发展,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非富多彩。(www.xing528.com)
正是因为人类对平衡和刺激的不同心理需求,平衡构图和倾斜构图才能勾起观众的双重兴趣。观众一方面需要平衡构图的出现,一方面又不希望画面上总是没有变化和张力。普通的电视动画片之所以没有影院动画那么有吸引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动画片在制作上往往遵循定式的结构,导致平衡构图过多,这就会使得画面节奏缓慢,拖泥带水,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某些动画公司为了节省制作成本,更是重复利用镜头,使得一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画面在数集动画片中不断出现。当观众看到过多这样的镜头时,厌烦感油然而生。
倾斜构图之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它总是充满悬念,让观众有一种期待感。比如打斗的场面(图6-8),其中一人抓住了另外一人的漏洞,一剑出击,这类的画面往往只有倾斜构图才能制造出一种紧张感,让观众提心吊胆,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是怎样。我们可以给飞快刺出的剑一个特写镜头,倾斜构图带出的强劲势能让观众的紧张情绪提到最高点,这种位移的运动在没有结束前,观众都不知道它是否落空或是被格挡。但是,观众并不愿意一直处在这种没有结果的僵持中,如果没有平衡镜头来最终定格画面,这段影片就会大大影响观众的心理情绪,观众也无法知道影片所要表达的确定意义。
图6-8 倾斜构图制造的紧张气氛
可见,平衡构图和倾斜构图只有根据作品内容的需求来运用,才能实现它们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给观众带来舒适的、愉悦的视觉体验。总体来说,一部动画电影的平衡构图应该多于倾斜构图,这一方面固然是人们传统观赏习惯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平衡永远是人们心中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