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运动知觉与动画创作技巧优化

影像运动知觉与动画创作技巧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画的最大特征在于刻画和表现动作,显然动画之“动”实乃动作之“动”,即动作主诉的生发机制。这种称之为数字动画的形式,其图像效果以假乱真。影像播放时,我们能感知到画面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却实实在在是我们的错觉。而齐格森却认为,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运动中的物体时不可分割的,它总是由起点连续运动到终点。

影像运动知觉与动画创作技巧优化

动画的最大特征在于刻画和表现动作,显然动画之“动”实乃动作之“动”,即动作主诉的生发机制。从画面效果和制作手段可以将动画分为二维与三维类型,它们绘画艺术的本质是区分动画片与其他类型影视片的基本依据。动画片特征之所以具有艺术表现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动画是逐格绘制连续播放表现视觉间离效果,制作需要在一秒钟的放映画面中完成二十四格的形象动作,以此最大限度地体现创作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在动画形象与动作设计时注入主观意图,更大地拉开与客观现实的距离,动画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便由此而生。

动画电影的基本模式无论剧本创作还是虚拟角色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是以戏剧化或夸张性的面貌出现的,并从理论与技术风格上都更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动画戏剧化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力求通过细节来刻画角色内心世界潜意识,用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变化。

综观最受现代电影和现代艺术影响的动画短片创作,由加拿大著名动画大师诺曼·麦克劳伦为代表的“纯粹动画艺术”运动中所创作的作品是“意识流电影”的简单翻版。由此可见,动画与电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动画在受到其他艺术影响和冲击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动画把影像记录在胶片或磁盘上,并以每秒24 格或30 格的速度播放出来。在记录影像的方式上是以绘画、雕塑或在虚拟空间中创造一种艺术的仿真景物。动画中的影像在“动”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这种语言更具有主观性和表现意味。动作的设计是动画形象来传达情感的最直观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三维的制作,都为动画增添了更多形式并加强了影片的吸引力。由于“画”的功能,动画片在表现虚拟的和想象的环境方面持有独特性。动画不仅表达真实的环境和场景,而且用三维技术与虚拟环境造就神话传说、科幻题材及寓言故事等题材故事。动画中有许多表现手法都是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移植而来的。但由于动画涉及其自身的技术原因,它们不可能将各种艺术形式原封不动地搬入动画中来,还必须经过动画艺术家,甚至是工程师们的再创造、再发明才可能为其所用。

油画在动画中的应用为例,动画每秒钟至少要有十二个画面,用油画材料在布上要画十二幅几乎相同的图画才可放映一秒钟。动画家发明了一种在玻璃上用油画颜料作画的巧妙办法。他们利用了油画颜色不会马上变千的特性,在摄影机下面边画边拍来完成,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动画艺术表现语言。如影片《老人与海》就是俄罗斯艺术家阿历山大·彼得罗夫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艺术杰作。(www.xing528.com)

动画无论是对自然形态的夸张或是创造出虚拟的形象,幽默的、荒诞神奇的等都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愉悦感。动画中夸张的造型与现实形成比例的落差而产生视感觉的兴奋,不同的动画设计创作都在探索和寻找这种微妙的差异,重要的是对表现主题的把握与差异度的控制。如著名德国导演卢贝松·汤姆提克威执导的影片《疾走罗拉》中的片头及片中穿插的动画。罗拉独特的造型与近似于神经质的奔跑动作,恰当地表现了影片人物的生命力,甚至于生存意义都只在行动中才能爆发出来的行为理念。

影片有很多镜头的运用都借鉴了动画的表现语言,如罗拉在吼叫时将镜子窗户的玻璃震碎以及疾跑中的节奏处理,体现了一种特别意味的创作思维方式。日本动画家押井守在影片《Avalon》中,将爆炸的形态作静止化并分割为片状的镜头处理,以及人被子弹击中时变为碎片等,创造了新的动画语言和视觉效果。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的模拟现实的动画作品,以幻想的造型和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如《株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及相类似的影片都将虚幻的时空变得既逼真又遥远。这种称之为数字动画的形式,其图像效果以假乱真。它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影视作品之中,如多部集电影《异形》满足了部分人怪诞离奇的心理需求。一部移植于游戏平台的全数字化生成的电影《最终幻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代表数字动画影像技术最高水平的作品,影像中真人的造型质感及表情的模拟借助运动捕捉技术,使角色运动状态自然而真实,人物表现变化更是纤毫毕现。动画强调与“现实”情形的间离效果,如幻想化的造型和动作表现,都对取自于自然现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归纳的主观创造,使其成为心灵的意象。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满足观众轻松有趣的精神需求。美国米高梅公司制作的《迷墙》动画影片创意独特,富有哲理并发人深省。影片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生活在梦魇与现实之间。动画家吉拉德·斯卡夫的动画设计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和震撼感。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形式,将一个摇滚音乐表演者洛伊德对痛苦经历的追忆与潜意识思维,运用动画的特有表现力作了准确的诠释,是构成动画设计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

研究影像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到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对于视觉心理的研究对后人起到了标志性和指导性的作用。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这样描写运动:“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一只猫或一只狗,对周围那些不动的形状或色彩,一般不会做出反应,也许是因为这些不动的事物不能给他们造成强烈的印象。但是,一旦这些事物动起来,它们的眼睛便会马上盯住它们动的地方,甚至会随着它们的动而动起来。愈是小动物,愈容易对动得事物注意,其注意的程度,就好像它们的眼睛粘在上面似的。人类同样受到动的事物的吸引”阿恩海姆认为,眼睛之所以能对运动现象做出强烈而自动的反应,是因为运动的变化与人的心理本能和心理意愿是相互联系的。

对于运动的概念,古往今来人们说法不一。希腊哲学家齐诺认为运动是人的一种错觉,运动的物体其实是静止于其轨道上的无穷多的点。这就和动画电影的播放原理类似。因为在动画电影中,影像是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以每秒24 张画面来播放的连续静止图像。影像播放时,我们能感知到画面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却实实在在是我们的错觉。而齐格森却认为,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运动中的物体时不可分割的,它总是由起点连续运动到终点。齐格森的这一理论与我们现在的电视机播放原理相似。电视机是由显像管发射的电子束通过连续不断扫描屏幕上的像素点来形成画面。不论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播放出来的影像画面都小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运动的状态。尽管齐诺和齐格森对十运动的理论不尽相同,但却分别揭示了电影和电视的运动奥秘。在动画电影中,影像的运动一般都概括为三种,一是指画面中的物体的运动,即画面中的场景不动,而场景中的物体发生运动;二是指整个场景发生运动,以突出画面的动态感;三是指两种运动方式相结合,场景和物体的共同运动能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这种动感能够把我们的牢牢地吸引住,使我们的视线不愿移开。这种心理感觉不仅是因为我们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发展,还因为这种连绵不断的画面含有某种吸引力迫使我们注意,让我们的感觉和视线不愿放过画面中的任何东西。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吸引人和抓住人的神奇的东西。

运动的吸引力来自人类的生理本能,运动的影像可以引起观众感觉器官的紧张和无以名状的兴奋。作为一种视觉方面的刺激,影像运动对观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强烈的。我们在创作动画电影时如果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一心理奥秘,让“运动”这一元素自然地贯穿到整个影片中去,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大大的步伐。据统计,在现阶段电影市场中,有火爆刺激场面的电影往往拥有很高的上座率,《功夫熊猫》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滑稽可爱的人物造型,夸张刺激的武打场面,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大呼过瘾,更是让电影投资商的票房得到了保证。因此,动画电影创作应当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心理特点,运用一定的运动表现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