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准确定义视觉心理行为

如何准确定义视觉心理行为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折射这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行为。心理学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心理行为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只有在各种心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大脑才能正常的活动和思考。影像视觉是由于形式感的作用和艺术行为的信息交流功能而导致分化的。人类对于对象世界的形式感是由具象事物中抽象出“形式”,并以该形式作为经验的感受范式来记忆和运用。

如何准确定义视觉心理行为

心理行为人皆有之,它是人类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不断关注和研究。心理行为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客观事物,并通过大脑来思考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折射这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行为。视觉心理行为作为心理行为的一个细化分支,主要是指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反映,是—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因为外界影像丰富万千,而人的心理机能又极为复杂,两者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影像给人带来的心理反映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夜晚的星空,人开心时会觉得其绚丽广阔,伤感时会觉得其空洞无物;同一处风景,初来之人欣赏其美丽,久住之人感觉其平淡等等。同时,影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反映还会因人们的文化、阅历、知识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视觉心理行为的作用无处不在,它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对于研究以影像文化传播为主要目的动画电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视觉心理虽然从属于心理学这一范畴,但视觉心理和心理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视觉心理行为的整个过程都是具象性的,它凭借的是影像的视觉画面在人脑海中的直接反应,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判断和选择。而一般意义上的心理行为,它的对象的原始形态虽然也是形象,但它是借助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展开心理活动的,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一切具象性对象都变为抽象的词语,只有概念的交替组合,画面形象往往被模糊或者忽略。这两类心理行为,一类是以具体的画面为依托,另一类则是忽略画面而以词语为依托,这是我们对视觉心理行为所应有的本质性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们认识到视觉心理和心理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动画电影是通过视觉心理行为和其他行为一起进行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很难把它们区别开来。心理学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心理行为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只有在各种心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大脑才能正常的活动和思考。我们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形成画面思维,并结合文字和声音的抽象思维来共同构筑电影画面,这是一个综合的活动,也是动画电影制作的状态。如果说在视觉心理行为过程中,影像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得益于设计者精湛的绘画技巧,那么,对影像内涵的深化就不得不受到逻辑思维的渗透,抽象的理念通过画面的综合表述而显得更加的生动。

影像视觉系统必须从语言的角度对动画设计进行识别和定位,使之演绎为动画的符号系统。同时将具有抽象特征的道具系统和基本方法要素,统一地应用在动画设计行为的各个领域,达到建立故事形象之目的。成功的影像设计要充分发挥和适应视觉语言的各个因素,主要是利用其自身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来设计更加有利于信息传达和视觉形象的环境氛围。影像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有其自身的语言或符号体系。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经这样论述:“符号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特殊的状况,而是一个普通适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活动方式。”设计师的审美体验和构思从意识状态物化为影像,才能使受众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相互间地信息交流。在影像中演示的所有信息是以符号为媒介进行传达的,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和营造动画艺术的氛围,可采取符号性地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来进行。

影像视觉是由于形式感的作用和艺术行为的信息交流功能而导致分化的。人类对于对象世界的形式感是由具象事物中抽象出“形式”,并以该形式作为经验的感受范式来记忆和运用。据人脑生物学揭示出,人脑存在着特殊的脑细胞的网状结构,它是由水平细胞、垂直细胞和对角位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组织在各自所能接收到的方位回应外来信息的刺激。它们只能在既定方位线上才能兴奋,人类某些抽象思维的萌芽是由这些细胞引起的。人们经过各自偶然的、无数次的抽象造型活动,使脉冲信号引起的大脑皮层的电位及化学变化定位,扬弃掉事物具象的表象特征,建立了相对持久稳定的内在的形式感觉。

人们在观看动画影像的时候,在生理上会有一种简约的选择性,而心理上又会对其产生概念化处理,以至产生一种抽象的符号化图形并赋予其特殊的含义。在人们认识解读世界的过程中,视觉器官为了生存而进化的结果,导致了在影像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思维倾向。按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观点,视觉是有感知和思维的,这种思维性使得人们在观看事物时具有选择性特点,体现在眼睛在看事物时对主观上感兴趣有刺激性的物体会特别关注。这种选择性还体现在其本能性反应和有意识的反应上,人们往往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物置于自己的视域最集中、最敏感的中心视轴上。由道具感知而形成的人类对事物的记忆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提炼的过程。人们对事物在脑海中的印象符号,可以帮助人们再去认识事物,这也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另一个能力即预知力。(www.xing528.com)

行为存在于人类目的性活动的所有领域,是一种带有横断贯通性的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人类目的性活动的一切形态都可以理解为行为价值活动,在实体维度上进行图解,进而还原或抽象出它的内在结构。早期人类在各种目的性活动过程中,同一目的可以通过多种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意味着不同的操作形态,众多相似的目的性活动序列组成了具有亲缘关系的族系。

影像自身功能性的实现是依靠设计者对外部世界做出的反应,是人对自然适应性的行为反应,海德格尔已经明确的规定出,存在方式的“何所用”,就在于其有用性当中、只有当影像与动画活动相关联,或者被并入某一目的性活动或方式之中,成为动画系统的组成部分,才被赋予了该动画的属性。事实上,由于目的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那么由目的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实物体系的运动,都可以通过叙述故事情节而承载着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

社会功用的角度分析,影像带给人们视觉刺激和精神享受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发人们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人性美德的弘扬,对五恶低俗的批判等。如《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动画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反映了其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和对人类自身问题的深刻解读。一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目的和意识性的所有实体都是受其行为所规范的,道具场景的物化制作都是充分考虑在目的性活动过程中,与人们的理解活动融为一体,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目的性活动。

影像就是对道具的形态、色彩、装饰等符号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也要在对道具和场景进行整体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影像的合理性、操作时的互动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其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以心理结构为核心,鲜明突出地体现了审美心理的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