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剥夺是指感觉器官对于环境信息的种类与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察觉能力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的存在。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活动,如:聊天、走路、打电话、看报纸等等。因此感觉剥夺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少见。
为了研究感觉剥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公开征集学生参与实验。实验开始时,被试被个别安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要求静静地躺在床上,双手戴上手套以避免触觉,双眼蒙上黑布以避免接受视觉刺激,耳朵挂上耳机并不停播放嗡嗡声,以避免接收任何有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被试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来自环境的视、听、触、嗅、味觉,以及延伸的一切知觉活动。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大多数被试最多只能容忍这样的情境2~3天,其中最高记录也只是六天。在感觉剥夺的环境下,被试要求作一些简单的测验,以观察他们心智能力的变化。测验结果显示,几乎每一项成绩都有所下降。同时,被试的情绪也变得很不稳定,视觉上的透视感也几乎完全丧失,甚至开始出现各种幻听或幻象,以及被其他物体碰触的幻觉。这样的经验十分类似服用迷幻药所出现的症状。
无独有偶,日本广岛大学也有此类的研究。在日本,由于日常生活中感觉空虚,现代都市人通常会选择上山清修以感受超觉体验,祈求改变对世界的观感。四名清修客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跋涉上山,忍受七天感觉剥夺和断食的煎熬,预期将历经幻象,以此获取含有深奥秘密的信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温度接近零度,山上人迹罕至,来自环境的视、听、触、嗅、味觉,以及延伸的一切知觉活动都被停止,人为地创造出感觉剥夺的状态。经过三四天的清修,在没有食物、长时间离群索居之下,他们开始有栩栩如生的幻象。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四人断食前、静修期间都抽取血液样本研究显示,血球表面有五羟色胺受体,幻觉产生后,受体立刻增加两倍。科学家认为脑中情况亦是如此。清修客经由感觉剥夺,激发脑中的五羟色胺活动,阻断丘脑的抑制电路。当丘脑中五羟色胺的量改变,丘脑失去控制感官所送人资讯流的能力。
由感觉剥夺的实验可以看出,人和环境频繁的接触可以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感觉刺激,这样可以使脑部随时保持一种警戒状态,以应付突发的事故。如果把人封闭在一成不变的环境刺激下,心智功能会逐渐丧失。因此长时间“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缺乏社交活动,脑部功能容易退化。这也是空巢老人容易罹患脑部疾病的原因。
至于感觉剥夺是否影响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艺术工作者每天过着相同的单调简朴的生活,生活起居缺乏变化,他的感觉敏锐度就会像感觉剥夺一样,逐渐受到伤害。这种由于环境的刺激过少而形成的感觉剥夺,会让创作者对环境提供的刺激提不起兴趣,把它视为理所应当,充耳不闻或熟视无睹,从而丧失创作欲望。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如:挫折、懈怠、消极与畏缩等等。这样的状况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刺激加以改善,如:多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出国旅游、郊外踏青、结伴登山等;或改变生活起居作息;或观看一场情节紧凑的电影、投人一个激烈紧张的电子游戏,都可以增加脑部的活力与敏感度。如何让自己的知觉进人警戒状态,提升对环境的敏锐度,这是摄影师一生都要修炼的课题。
通过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像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眼的结构非常像一台照相机或者摄影机,并且由于人眼的眼动、双眼视觉、适应、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等生理现象,以及知觉的恒定性、空间辨识等知觉现象,构成了视觉心理活动的基础,我们才得以看到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影像。同时,摄影过程又是人眼生理感官过程的拓展与延伸,照相机与摄影机的看总有肉眼的看望尘莫及之处,因此影像才充满了魅力。所以,要想更好地为观众制作视觉大餐,就必须让所有视觉器官都获得具有各自诱目性的最佳刺激。
如何组织影像的视觉元素,使之被观众看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就要看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知觉上的关联。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研究归纳出来的视觉规律—完形法则,可以帮助摄影师建立一条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造型、色彩、图案、质感、动作等表象,从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www.xing528.com)
我们的大脑在同一瞬间完成着不同视觉元素的分解与合成,正如摄影师在创作时对画面的各个构成元素进行分解、思考与创造一样。因此,了解大脑视觉区的分区运作状态,从方向、景别、角度、运动造型、光线、色彩等对影视剧影像元素进行构成分解,并结合视觉心理学原理为影像创作带来启示。
在摄影中,一个画面所包含的东丙并不仅仅是落到视网膜上的部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直接的视觉要素。在这可见式样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构造图式,这个图式确定了画面中各种元素的秩序,这是一种“格式塔力”或者“完形力”。影像的这种视知觉形式动力有自己主要的运作方式:“简化原理”“平衡原理”和“逆简化原理”。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影像力场。这一影像力场,是在具有“完形”倾向的画格形成一个视知觉表现动力的过程中完成的。同时,影像最终是呈现在二维平面上,其形状、结构比例、方向、边线等共同构成了视觉的动力场。因此,影像的创作要兼顾银屏力场各个部分的特质。
电影、电视剧观看空间、观看方式、特定观众必然会改变其呈现方式、风格表现和文化属性,而特定的知觉方式又会影响观众对待影视的文化态度和反应方式,因此,为适应不同的观众,影视剧只有具备传播的普适性,才能达到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观众的多赢。
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独立门类,已经在全球娱乐经济中呼风唤雨。它集影视、广告、教育、电子娱乐、服装、玩具、文具、网络等众多产业于一体,在当代经济格局中堪称举足轻重。加之动画的受众层面广泛,在各个年龄层都有与之难以割舍的忠实观众,其影响非同小可。因而,我国动画产业的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的中国动画,已经从世界动画诞生之初时的辉煌,演变到需要奋力追赶的现状。“如何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动画作品”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每一位动画从业者的面前。提高动画作品的质量,增加观赏性的办法很多:提升剧本创作水平、设计造型新颖的角色、动作绘制更加连贯逼真、投入优质拍摄设备、增加电脑特效等等。其中在创作动画作品时,利用视觉艺术的理论,把流动的动画影像分解开,分析镜头画面中视觉构成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动画影片的质量。但在动画创作和动画教学中这一个重要环节往往被忽视。
把流动的动画影像分解开,在每一幅关键画面中利用点、线、面、体、肌理、色彩等视觉语言去分析和改进动画画面中场景、构图、景别、色彩和光线的整体效果,这样画面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整部影片也就会给观众带来难以忘怀的视觉效果。
动画场景的设计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构成”方式的思维过程。构成思维方式是一个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动画场景打散,彻底分解还原为单纯的场景构成要素,再仔细分析每一个构成要素的情感特征;构成思维方式又是一个组合的过程,即依据形式法则将场景构成要素结合在一起共同传达信息。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形式法则就集中体现在画面构图规律中。动画影片中镜头的景别也很重要。它通常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即主体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镜头画面中景别的处理是导演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视觉原理上分析,镜头画面的景别是一个画框,表达画面内容所采取的一种视觉结构,是用二维平面表现来反映三维立体空间的影视创作手段。动画中的构图是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画面中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因素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构图就是要在已有的场景设计、人物设计的基础上,寻找视觉价值的美点,以形、光、色的方式汇集于画面之中;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激发观众产生情感并由视觉快感上升为心理快感。关于色彩,动画影片不同于普通影视作品的真实拍摄,是利用绘画色彩进行表现的。动画作品的画面是经过创作者、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加工的,主观性的艺术作品。动画作品的镜头画面色彩是将视觉的、思想的、精神的感受紧密结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绘画色彩。与电影中再现的客观、写实性相比,动画画面中的绘画色彩更多的展现的是主观情绪与现实情境的融合。因此,动画中色彩的运用更加成熟,更具观赏性。绘画色彩中,颜色具有写实、写意、抒情三种属性。光对于艺术的创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影视创作、动画创作,光线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觉元素。由于传统的二维动画,不可能在每一个场景、画面中都有现实光线做参照,所以在创作中就要下更多的功夫。在镜头画面的创作中,要模拟真实场景,想象出虚拟的光线照射效果。光线的设计要使场景、人物和画面中的各部分形成一定的明暗影调效果和关系。要注意交待各个物体的大小、体积、轮廓,强调造型特点,显示空间关系,构成画面的造型风格,决定场景气氛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