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觉准备,是指人们容易把自己期望或想要看到的事物,产生有意义的知觉状态。由于知觉是一种涉及分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为了要对所感受到的事物产生意义,人们必须把感受到的信息和脑中记忆库内既有的信息种类产生关联。例如:一个完全不懂橄榄球比赛规则的人坐在现场观众席,对于比赛的状况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学问与乐趣。这就是因为这项运动并不存在于他的记忆库中,所有的比赛的动作与过程都不是他所期待的,因此也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反应。任何一种崭新的视觉经验,除非有很明确清楚的分类方式与名称,否则在知觉过程将会产生辨识上的困难。人们对于从未经历过的经验,无法产生有效的知觉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提醒我们,要想让观众对影视剧感兴趣,知觉准备是一项很重要的知觉策略。影视剧创作和影视剧收视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影视剧创作者与影视剧观众的知觉准备也各有所别。如果创作者没有考虑观众的知觉准备状况,就会给观众的接受带来阻碍。因此,创作者在必要的时候要帮助观众对作品产生视觉及思维上的意义。小到画面的长短,大到故事的讲述、角色的塑造,节目创作者觉得“够了”,而观众却觉得“不够”,要么是画面太短或叙事仓促,要么是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究其原因,就在于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接触影视剧影像的机会是远远少于创作者的。除非看第二遍,否则观众观看的机会就只有一次。而创作者则不同,经过了选题规划、剧本创作、实地拍摄、后期剪辑等多道工序,创作者早已对该片烂熟于心。因为充分的知觉准备,创作者可以用比旁人少的时间来接受画面的信息量,因此无意识中会认为这个点够了,这个时间够了,这个长度够了。而对于坐在银屏前面的观众来说,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点、这个时间、这个长度显然是稍显不足的。这就提醒我们创作者,心中要有一双观众的眼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待剧情、看待画面,从而掌握好知觉准备的度。
心理学家还发现,当人们在不同时空中面对同一个视觉刺激,通常会有不同的知觉反应。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对于这样的视觉输人讯号,无法在脑中记忆库内找到有效的关联,或者讯号本身定义不够明确,容易产生十分主观和个人化的反应。而那些刺激十分明确清楚、或接收刺激的条件非常舒适正常,人们记忆库内知觉种类的通路就变得宽广,容易形成精确的知觉。例如孩童时代听过《三国演义》的观众,长大后再看改编的连续剧,就会对人物的性格善恶、故事情节十分熟悉。原因就在于记忆库内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分类档案的通路,只须非常微小的感觉输入,就可以组织完成对这一段纷乱历史的认知。这也是翻拍剧盛行的原因之一。对于已有的题材和故事,观众已完成了充分的知觉准备,因此更容易产生认同和接纳。(www.xing528.com)
不过心理学家也提醒我们,个人十分熟悉的经历固然容易形成知觉,但却因此容易先入为主,反而会造成深刻知觉的障碍。因此,翻拍剧面对观众根深蒂固的知觉准备,想要超越,更是难上加难。
总之,在知觉准备的过程当中,信息的形态与观众的期望对于认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当人们期望某种认知反应出现,就会事先催化相关形态的记忆,在大脑通路当中选择最有可能执行的一个,以便产生这样的知觉,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只想看他所期待看到的景象。知觉准备的观点,提供给创作者一个改变自己或影响他人的经验法则,对于视觉的双向沟通也很有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